首页 》  教学科研 》  浅谈高中生物课堂中的探究式教学策略 返回上一页

浅谈高中生物课堂中的探究式教学策略

发布时间:2022-06-20

为了发展素质教育,提升我国的教育国际竞争力,许多教育纲领性文件都将核心素养置于提升教学质量、全面贯彻党教育方针的基础地位。在修订后的2020年最新版《生物学课程标准》中,课程宗旨、课程安排、内容标准以及教学指向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正是强调了学科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这对于本学科的课程教学方式以及教师发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可以说新版《生物学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生物学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历史性的新阶段。

一、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在阐述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指受教育者应具备的,通过一定的教育过程逐步形成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其内涵特质主要包括:科学知识、学科能力及情感态度的整合性;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所表现出的独特性;未来发展过程中个人和社会价值的综合性。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在相关学科教学过程中进行培养和发展,且是一个可观察、教导、学习和评价测量的体系2】,因此各学科都可以根据自身的认知、思维以及表征方式来彰显自己的独特“育人”价值。基于以上分析,学科核心素养应充分体现本课程的学科特点或学科相关领域的特色,体现其在学科育人价值上的独特性。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生物科学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3】。当然我们也可以说,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着眼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需求,从各方面发展素质教育育人价值的重要观念,是学生通过生物相关课程习得解决问题时的必备品格与综合能力。

二、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及其关系

2020年最新修订版《生物学课程标准》中阐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要素。这四大要素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生命观念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最具有学科代表性的一部分,是支柱和基础,生命观念的形成与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息息相关;科学探究离不开科学思维的支撑,而科学思维又要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进行实践认证才能体现其价值,二者相辅相成;社会责任意识则是在其他三要素相互渗透、相互倚重、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

以上其实已经从表征定义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四大要素之间的联系进行了一个简明和最基础的阐述。然而,因为本篇文章是要对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进行思考和探究,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再从学生学习以及教师教学的角度去看这四大要素之间的一个关系。而其中“科学探究”是生物学科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重中之重,很明显就是处在这个关系脉络的核心位置,其可以影响和联系其他三个要素。科学探究是学生在接受自然学科教育过程中解决问题的科学规律和方法,是认同生物学科在现实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科学探究以及形成社会责任意识的应用价值的重要途径4】。简而言之,就是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与其他三要素相互关联,当然三要素之间也会相互联系、影响,互为倚靠。

三、关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教学思考

科学探究关联着其他三个要素。当然,这就决定了在我们研究和思考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中,科学探究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近年来有许多基于能力本位的理论观点。能力是不同于知识和技能的,但又与其又密不可分。基于以上分析,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与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息息相关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科学探究发展具有统一性和共同性。普通高中一线教师在未来对相关教学方式的思考和改革中,关于如何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深化探究式教学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一)传统生物探究式教学模式现存的问题

科学探究是学生接受生物学科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发现问题、获取信息、寻求证据、检验假设和总结规律的一种综合能力5】。生物学隶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的基础理科课程,是需要进行大量实验研究,以其为支撑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科学课程。因而科学探究在生物课程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但是目前我国对于“探究”只是很片面、肤浅的理解和认识,在课堂上只是片面强调环节和流程,常常流于表面,并不是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且受学科课程安排、学校实验硬件设施、教师课堂风格、校园氛围等因素的影响和束缚,目前生物传统教学模式中多是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片面探究式教学,甚至有些只是利用实验探究案例、文献报告或者多媒体动画演示等素材进行非实践性文本资料探究。因此,在生物课堂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程活动,并借助实验教学进行科学探究,来发现以及解决生物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深化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1.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积极创造探究机会

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应当为学生创造和提供更多的探究时空。生物课堂的教学内容就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升科学思维的良好素材。教师可以立足于教学内容,及时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供探究机会。例如在讲解必修一的光合作用原理和应用时,教材中涉及到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影响的知识。一般而言,教材只提供光照对光合作用强度影响的实验案例,针对这部分探究,教师可让学生自主思考、拓展、探究,让其完成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其他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影响的实验设计。在此情境下,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抛出新的问题,例如在固定面积的土地上如何增加粮食产量?通过生活实践中的真实问题情境来锻炼学生理性思维,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应用光合作用原理知识,从农作物本身生理生长状态、农作物种类、光照强度、必需矿质元素浓度、水等多个方面来进行探究、解决问题,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科学思维以及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6】

2.结合生物科学史,鼓励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想要贯彻生物学科素养,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探究能力,除了学生需要掌握基础科学知识之外,还可以通过对一些生物科学史的学习来了解科学家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方法、世界观以及精神态度,从而学会理性分析,解决问题;还要积极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自身的生物学理性思维和探究能力,体会科学家的批判质疑和创新精神,领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7】

例如生物教材中许多优秀生物学家的奋斗历程、探究历程,其中总结出来的研究方法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究思维的典型素材。比如必修二DNA双螺旋构型、必修一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就是经过无数科学家不断的实验以及严密逻辑推理构建出来的;欧文顿、罗伯特森和尼克森等多位科学家以务实求真的科学态度才发现了生物膜结构,解释了物质跨膜运输的本质;由此可见,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以及态度是学生应当具备的良好品质,教师可以以此来勉励学生,使其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3.结合多种教学方式,转变角色

为了切实提升学生的探究思维和能力,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当积极贯彻新教育理念,充分结合各种教学资源、多媒体、模型,积极开展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及探究式教学。这些教学方式都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具体而言,是教师帮助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我管理、分工合作、交流沟通等方式来理解掌握新知识、新技能8】。这就要求教师适应角色转变,让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从课堂的主导者变成引导者。例如,我在开展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二的《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节教研公开课中,积极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来讨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过程,让其借助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来进行论证和陈述相关问题,将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通过学生的信息反馈来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学生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博采众长、各抒己见,活跃课堂氛围。

核心素养是当今教育热点话题,与之相关的研究方兴未艾。总而言之,关于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今后的学校生物教育中任重道远,而学科素养的研究与实践也会不断地进行下去,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发现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肖安庆,颜培辉.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06):60-62.

[2] Mirabile, R. J. Everything You Wanted To Know About Competency Modeling[J]. Training & Development,1997,51(08):73-77.

[3] 顾卫.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26):104-105.

[4] 田树青,王新.基于核心素养的生物学教学方式的思考[J].生物学通报,2018,53(03):26-29.

[5] 杨新,张君.谈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5):74-75.

[6] 张先琴.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3):96.

[7] 周红.生物学核心素养在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中的实现[J].生物学教学,2017,42(06):12-14.

[8] 刘群,吕汉聪.生物学教师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和学科教学知识[J].生物学教学,2017,42(05):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