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校新闻 》  行走的思政课:我校高一年级开展徒步远足研学活动 返回上一页

行走的思政课:我校高一年级开展徒步远足研学活动

发布时间:2025-04-14

四月春深,草木葳蕤。为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五育融合”实践内涵,4月13日,在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高迎九等校领导和高一年级班主任、家长代表的全程陪同以及海门交警大队的全程悉心护卫下,我校高一年级全体学生奔赴常乐镇,开展了一场以“弘扬张謇精神,励志报效家国”为主题的徒步远足研学活动。这场往返约25公里的青春征程,融合了体能挑战、文化浸润与团队协作,为学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

晨光启程:誓言铿锵踏征程

清晨七时四十五分,高一全体学生在操场列队集结。猎猎旌旗之下,各班方阵整齐肃立,展现出昂扬的精神风貌。陆汉兵副校长以“用脚步丈量坚韧,以汗水书写青春”为主题发表动员讲话,勉励学子们在远足中践行“行胜于言”的实干精神,在跋涉中磨砺意志,在坚持中感悟成长;高一年级管委会主任顾华就安全事项作出细致部署,强调“严守纪律,团结互助”,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随着高迎九校长一声铿锵有力的“出发”号令,千余名学子精神抖擞,迎着朝阳阔步前行。队伍如长龙般从学校南门蜿蜒而出,踏上这场兼具体能挑战与精神淬炼的远足征程。

毅行之路:十多公里淬心志

三小时的征程里,师生们沿着既定路线稳步前行。和煦的春风掠过广袤的田野,金黄的油菜花海随风起伏,与学子们此起彼伏的嘹亮歌声、铿锵口号交织成动人的乐章。队伍中,有人脚底磨出水泡却依然目光坚定;有人默默接过同伴的行囊,以行动诠释同窗之谊。这十多公里的跋涉,不仅丈量着大地的长度,更丈量着青春的韧性与集体的温度。正如一位同学在终点时的感悟:“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轻松的前行,而是在双腿沉重时,依然选择迈出下一步的勇气。”

文化寻根:张謇精神映初心

抵达这场研学之旅的终点——常乐镇后,学子们分批次展开了深度的精神寻访。步入张謇青少年研学中心,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泛黄的账册静静诉说着实业救国的艰辛历程,斑驳的棉纱上依稀可见民族工业的沧桑印记,那些泛着历史光泽的实业图纸,则无声地传递着先贤“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移步颐生文博园,百年酒窖的陈香氤氲,仿佛将时光凝固。同学们在醇厚的酒香中,细细品味张謇“父教育而母实业”的深刻内涵。那一排排历经沧桑的酒坛,不仅承载着传统酿造的匠心技艺,更见证了一个民族实业家“以质立世”的永恒追求。这场沉浸式研学,让百年前的热血与理想穿越时空,化作可触可感的精神火种,在年轻的心灵中悄然播撒。

高迎九校长在研学中心向全体同学发表了题为《弘扬张謇精神,厚植家国情怀》的讲话。他深情回顾了张謇先生“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公益救国”的人生历程,并强调,张謇精神的核心是爱国、奋斗和奉献。他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营企业、第一所师范学校,这份“敢为天下先”的担当,正是当代青年最需要传承的品质。高校长还勉励同学们要立志成为“张謇式”人物,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像张謇先生说的那样,留下“一二有用事业”,方能不负此生。

归途如歌:沉淀思考再出发

下午二时,远足队伍踏上归途。此时的脚步虽略显疲惫,却比出发时更显沉稳有力。三小时的返程路,学子们也不再如出发时那般喧闹,取而代之的是沉淀后的静思。有人望着天边的云霞出神,似乎在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有人轻声交流着途中的见闻,言语间尽是收获的喜悦。当夕阳西下,各班陆续返校,一场关于坚持、友谊与成长的思考,正在每个人心中悄然展开。

下午五时许,远足队伍踏着夕阳余晖步入教学楼。此时的校园,青春的气息与沉淀的思考交织在一起。二十五公里的征程在脚下完结,却在每个人心中种下了成长的种子。在随后各班开启的充满哲思的“小结会”中,师生们尽情交换着途中的感悟。那些共同经历的疲惫与坚持,那些相互扶持的温暖瞬间,此刻都化作了最珍贵的青春记忆。

这场没有试卷却充满考验的远足研学活动,在年轻的生命里刻下了永恒的成长印记。二十五公里的征程,是学子们用双脚书写的独特答卷——他们在春风中践行“敦品、力学、大气、卓越”的校训精神,在历史与自然的对话里深植家国情怀。那些深深浅浅的脚印,不仅印在春日田野的泥土上,更镌刻在青春成长的年轮里。这堂行走的“思政课”,终将在岁月长河中证明:最深刻的教育,往往发生在没有围墙的天地之间。

640 (1).jpg

640 (2).jpg

640 (3).jpg

640 (4).jpg

640 (5).jpg

640 (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