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百态 》  秦汉月令研究述评 返回上一页

秦汉月令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23-09-24

先民对四时节律的把握孕育了以《礼记·月令》为代表的月令文化。深邃的哲思、别样的体例、极强的工具性推动月令在秦汉时期获得了突破性发展。学界从不同方面对月令问题进行了持续而热烈的探讨,形成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对月令渊源流变的分类辨析,不仅廓清了月令演进问题,也有力推动了月令思想内涵的发掘;对月令与秦汉政治的关系,也从行政、礼制、法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围绕《四民月令》的考察则揭示了月令的民间存续与历史转变;相关出土资料的整理和研究,为秦汉月令问题提供了新的资料,为相关争议的解决提供了契机,也昭示了新的研究方向。学界对秦汉月令的研究,既存在着共鸣,也不乏异议。

一、 月令渊源流变的考察

月令的源起流变、成熟完善和经学跃变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对这一问题的把握关乎全局,备受前贤时哲的重视。自汉至清,学者常以经学视角考镜月令的渊源流变,虽用力甚深,然受材料、视角、时代等因素的影响,观点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学界为此将月令流变解作几个方面,分别加以辨析,以期打破僵局。

第一,在月令源起问题上,学界注意到月令意识与月令文本的差别,并强调月令意识的出现要早于文字文本。胡厚宣《释殷代求年于四方和四方风的祭祀》(《复旦学报》1956年第1期)、李学勤《商代的四风与四时》(《中州学刊》1985年第5期)都认为殷人对四方和四方风的记录,反映了月令观念萌芽很早。法国学者格拉耐《中国古代的祭礼与歌谣》(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提到“季节主义”,认为月令渊源古老,其成熟文本《月令》在秦代才出现。这种将观念意识和文字文本加以区分的方式,能帮助人们更加合理地把握月令的渊流问题。

第二,月令的流变定型,是一个层累的过程,这一点已属学界共识,但对具体过程尚有分歧。20世纪三四十年代顾颉刚、容肇祖、胡适等人就曾对此进行辩争,杨宽《月令考》(《齐鲁学报》1941年第2期)从土地制度、官职设置、历法变迁、阴阳五行等方面对历史上的观点详加勘察,提出《月令》“出于晋太史之学,经春秋、战国陆续补订而成”。这种考校文本异同以辨析月令源流的思路沿用不辍,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刘宗迪《古代月令文献的源流》(《节日研究》第2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都依此作了研究。然而,先秦文本的形成有其特殊性,学者的解读也各不相同,很容易导致治丝益棼的局面。

随着史学的新发展、出土资料的涌现和学科交叉的强化,学界从不同侧面进行了多种尝试:其一,从学派角度梳理月令流变,白奚对此用力很深,他从黄老道家阴阳思想入手,发掘月令由帛书《黄帝四经》,经《管子》而至《吕氏春秋》的渐趋成熟过程,陆续发表《中国古代阴阳与五行说的合流——〈管子〉阴阳五行思想新探》(《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帛书〈黄帝四经〉的阴阳思想及其思想史地位》(《文史哲》2021年第2期)等文章。其二,从地域角度考察月令由差异多样走向统一规范,如陈梦家《战国楚帛书考》(《考古学报》1984年第2期)提出先秦存在齐、楚、秦三种月令。乐爱国《〈管子〉与〈礼记·月令〉科学思想之比较》(《管子学刊》2005年第2期)关注到《月令》与齐地学术的密切关系。而薛梦潇《“五音”配置与齐、楚月令源流》(《江汉考古》2015年第5期)认为《管子》反映了齐月令,楚帛书反映了楚月令,《吕纪》继承发展了《管子》齐月令。其三,从五行角度考察月令流变渐受重视。日本学者岛邦男《五行思想と礼记月令の研究》(汲古书院,1971年)、马涛《先秦“五行时令”探赜——论〈月令〉所言“中央土”》(《史学月刊》2017年第10期)、刘爱敏《从五行历到四时历——三十时的形成、发展和消亡》(《文史哲》2021年第5期)从灾异、历数等角度,讨论了五行与月令的结合。研究视角渐趋多元,对于助推月令流变过程的研究无疑是有益的。

第三,对于《月令》何时被辑入《礼记》,实现地位的跃变,王葆玹《今古文经学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根据《汉书·韦玄成传》等资料,推定约为元帝永光五年。王锷对于《礼记》有一系列研究成果,在《戴圣生平和〈礼记〉的编选》(《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春之卷)中对戴圣生平进行大体推定,进而提出《礼记》成书时间约在“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以后,汉成帝阳朔四年(前21)以前的三十年中”。此后,他出版专著《〈礼记〉成书考》(中华书局,2007年),辟专章总结考辨东汉以来学者关于《礼记》成书的观点,再次重申《礼记》成书时间“很可能是在汉元帝时期”(第324页)。其说资料详备,论述合理,可供借鉴。

这些研究成果以及这种分进合击式的研究方法,为综合考察月令渊源流变创造了有利条件。进入21世纪后,林甸甸《先秦月令文体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区分了思想内容和文本结构,认为“《四方风》、《尧典》展现了月令的观念渊源,《周礼》、《十二月神图》则印证了月令的制度基础,《夏小正》是为月令的原始雏形,《礼记·月令》则为其成熟形态”。这种思考方式颇为新颖。霍耀宗《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月令思辨与图式建构》(《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6期)则从周秦之际社会秩序的重构角度出发,讨论了诸子对月令体例结构、理论内涵、叙事逻辑和社会应用的完善。而张小稳《月令源流考》(《中国史研究》2020年第4期)从月令流变说的时代差异性入手,辨析成书过程,追索文献源头,兼论诸种月令文本的关系,可以说是近年综合考辨月令源流最为系统的一篇专文。

总之,月令的源起流变问题因关涉全局,自古至今就是学者谈论的重点。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资料,考据内容,辨析异同,是早期研究的主要方式,虽成就斐然,为后世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但也因理解的不同而纷争频现,久积之下,不仅未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反而使之治丝益棼,莫衷一是。近年来学界尝试从不同方面推进这一问题的研究,虽然尚未形成统一而权威的结论,但观点共性渐强,这既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有利基础,也留下了继续探讨的空间。

二、 月令思想内涵的挖掘

月令以四时为总纲,十二月为细目,融汇阴阳五行理论,以时匹配天文物候、国家行政、社会生产等事项,以规范的结构、深邃的理论和严密的逻辑,构建了一个遵循阴阳消长,契合五行变化,表现为四时十二月的节律网络,自然、国家和社会呈现出高度的组织化、程序化和规范化。这其中无疑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学界对此主要从政治指导、天人关系、生态思想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挖掘。

第一,对于月令的政治指导功能,自秦汉以来就为学者所强调。随着研究的推进,学界从月令体例结构、内容构成、实用价值等多方面,加以挖掘和重申。萧放《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华书局,2002年)、许迪《论月令系统的时间图式嬗变——以〈礼记·月令〉为中心》(《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认为月令为天子以时序政提供了自然依据,并赋予其神秘色彩和威严气氛。傅道彬《〈月令〉模式的时间意义与思想意义》(《北方论丛》2009年第3期)认为《月令》“建构了自然的运转与政治的运转相统一,自然的法则与政治法则相契合的行为系统,实现了从生存的农时向文化的政时的转变”。王光华、李秀茹《月令禁忌视域下战国秦汉时期的政治运行机理管窥》(《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结合社会变迁,以禁忌为视角,分析了它对现实政治的约束力。

第二,月令呈现出一种别样的天人关系,学界从特征、含义、功能等方面对此进行了深入考察。陈业新对此有一系列研究成果,他的《儒家生态意识特征论略》(《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3期)认为月令天人观具有典型的农业文明特征,强调的是人应当总结并合理运用自然规律。薛富兴《〈月令〉:农耕民族的人生模型》(《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和杨雅丽《“月令”语义文化溯源——〈礼记·月令〉解读》(《贵州文史丛刊》2010年第2期)提出月令天人关系的立足点乃是天子,这种剖析颇具新意。徐朝旭《中国古代科技伦理思想》(科学出版社,2010年)较为系统地概述了月令中天文与人文、天时与人时、自然秩序与社会秩序的统一,提出月令完善了传统的天人合一理论。学界研究突显了月令天人关系的独特性,它既包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面,也带有天子合一于天的一面,这值得学界继续用力。

第三,对于月令中的生态智慧,也引发学界关注。特别是生态环境问题不断显现的当下,其价值愈发突显。郭文韬先后发表了《〈月令〉中的传统农业哲学略论》(《中国农史》1998年第2期)和《〈月令〉中的生态农学思想初探》(《古今农业》2000年第1期),认为月令吸收了三才论、元气论和阴阳五行说,统筹天地万物,赋予了传统农学以生态意义。庞朴《庞朴文集》第一卷《六家浅说》(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虽然批评月令附会有诸多虚幻的理论,结构过于机械,但对月令中的天人整体观表示了充分肯定。徐长波《〈礼记·月令〉生态哲学思想探析(《中州学刊》2014年第9期)指出月令具有整体性思维,并深入阐发了其中所蕴含的生态智慧。而从国家治理角度,实证月令生态保护的研究也在深化,刘希庆《从敦煌悬泉置〈四时月令诏条〉看西汉生态环境保护的国家意志》(《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律璞《汉代的生态保护意识及其法律实现》(《唐都学刊》2016年第1期)通过分析出土资料,提出月令生态保护理念曾深刻影响了秦汉政府的施政实践。

总之,学界对月令思想内涵的阐发,不仅使人们对月令本身的理解更为深刻,也有助于学界更好地把握月令在秦汉政治史、思想史上的地位。但是,目前研究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比如月令对政治的指导方面,如庞朴所言,月令在演变过程中,为求体系完整而附会有诸多不合理处,国家对此如何采样取舍?在向充满差异性的地域民间社会贯彻落实时,是否应当注意适用性及民间的接受问题?对于月令中的生态智慧,事实上,生态是一个现代意蕴很强的概念,古人对月令的理解和把握,更多的出于维持生存,二者虽有交叉,但恐怕是不能完全相提并论。由此可见,月令所蕴含的思想含义尚有诸多可以继续推进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