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研阵地 》  《例谈思政课劳动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储开林 返回上一页

《例谈思政课劳动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储开林

发布时间:2023-08-18

第斯多惠指出:“任何真正的教学不仅是提供知识,而且是予学生以教育”。而我们当下的教育现状则可能走向了错误的一端,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业、考试、升学,把这些放到了压倒一切的位置之上,学生在校没有时间去接受应有的劳动教育,在家,家长更是连最基本的家务都不舍得让孩子花费时间去做,生怕影响学习。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青少年学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也是不争的普遍现象。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意义重大,它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而且还关系到这些学生未来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关系到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敏感度、体验度。因此,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

卢梭则在《爱弥尔》中告诫我们:“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们懂得你所说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所了解。”显然,劳动教育,靠简单的高台教化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必须要去寻找一种东西来“标示它”。这种东西是什么呢?我认为这种“东西”就应该是多样化的劳动教育资源。笔者现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案例,就高中思想政治课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让教师形象闪耀劳动教育的光芒

乌申斯基说:“教师的情感和人格魅力,对学生心灵上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自身在学生劳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我们政治教师要能自觉意识到教师这个职业本身就是思想政治课劳动教育的重要资源。“教师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角色,在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任何社会中,教师都是社会文明的传承载体、人民群众的表率、年轻一代的人生导师。”[1]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学深为师,品正为范。”教师的言谈举止都为学生提供了榜样,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在笔者看来,在学校里,学生最为崇拜的就是他喜爱的老师,很多学生把自己的崇拜的老师做为模仿的对象。

为了能够更好的达成思想政治课的劳动教育功能,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学会鉴赏和珍视自身及其周围世界(身边的教师)积极因素和正能量,并对这些宝贵资源进行合理的设计,让他们在政治课堂上闪耀劳动教育的光芒。

教学案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价值和价值观”一框的教学为例,笔者在讲解了哲学意义上的价值这一概念之后,为引出人的价值的问题,以自己为例设计了一个问题:我(教师)的价值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这个问题,有回答“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一个教师在家庭里可能扮演父亲、母亲、儿子、女儿等不同角色,也许就是家里的顶梁柱。而你从事教师这一份普通的职业,凭你的劳动可以为你带来一笔固定的收入,满足你的生活需要以及补贴家用”、有回答“老师毕竟不是春雨、不是蜡烛,不可能不记付出,不需要任何的回报,你也需要别人对你的劳动付出予以肯定,所以你也乐见每月工资卡固定打来的工资,希望越多越好,这一点无需遮蔽”、有回答“教书育人,为了我们的成长进步殚心竭虑、牺牲自我休息的时间、一遍遍不厌其烦讲解着我们有疑惑的知识、对于我们的作业一批不够还有着二次批改”、也有回答“老师像春雨,把点点滴滴的知识撒在我们的心里”、有回答“老师像蜡烛,无私的燃烧自己,奉献他人。”等等。

根据学生回答,我们可以说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这一问一答整个教学流程,第一,让学生自己说出教师这一份职业对教师自己及家庭的重要性,让学生说出老师这样一个存在对他们的责任、付出、爱以及对他们的不可或缺,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第二,也起到了引导青少年学生真实的感受到老师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进而承担家庭的责任,启发学生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美好生活靠自己的劳动创造,增强了学生的劳动意识;第三,还能够指引学生觉悟到自身的劳动付出不仅与自我价值有关,更与社会价值密不可分,青少年学生的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便在这个不经意的过程中悄然萌发,学生也自然认真的开始了对劳动价值问题的全面思索。劳动教育在哪里?就蕴藏在这一问一答之中,“我”就是劳动教育的有效资源。

其实,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光辉的形象,随时可以走进我们的政治课堂,成为劳动教育的有效资源。以我们海门中学为例,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习进度,有身体重感冒了仍坚持在教室为学生的上课的老师;有腿骨折了,绑上石膏,仍坚持每天爬到三楼的教室为学生上课的老师;有为了班里50个左右的别人家的孩子朝五晚十的扑在教室里,而忽视了对自己唯一的小孩的陪伴与教育的老师;有为了学生的竞赛培训而放弃所有寒暑假休息的老师,等等,身边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这些都是我们身边劳动教育的宝贵资源,一旦这些宝贵的资源被我们思政课教师巧妙地设计进我们的课堂,相信对青少年学生劳动意识、劳动价值、劳动精神的培养一定会有花开美好的那一天。

二、让文本资源引领劳动教育的方向

文本,是指书面语言的表现形式,它可以包括课本以及课外的经典读物。它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蓝本,也是师生进行教学互动必不可缺少的工具。学生通过文本能够学习系统的知识,能够培养美好的情感,能够陶冶美丽的情操,让学生在学好本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我们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本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如“虚框中的材料”、“名言”、“相关链接”、“专家点评”等;课外的很多经典读物,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等也蕴藏着宝贵的劳动教育资源,思政课教师对此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实现我们的教育教学目标。因此,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以文本为本位,智慧地去发掘、揭示文本内容中蕴含的劳动教育资源并通过思想政治课堂实施劳动教育,充分发挥文本资源的劳动教育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教学案例:在讲授《经济生活》第五课“新时代的劳动者”、第七课“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等内容时,笔者就发现课本上有这样的一些表述值得教师充分挖掘、学生细细咀嚼:“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源泉。”“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 “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让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鼓励勤劳守法致富,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等等。在课堂讲授这些内容时,再辅之以马克思恩格斯的传世经典著作中的关于劳动、奋斗、创造等内容的一些精湛的论述,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能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对社会主义的人来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再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7页中所讲:“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 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 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等等。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成为一个有心人,课前充分的去挖掘这些文本资源,课上让学生去赏析、去感悟,或得到思想的启示、或得到精神的享受。教师通过文本资源的充分挖掘利用,既完成了学科教学任务,也真正做到了让文本资源引领青少年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引领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引领学生长大后能够真正自觉做到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就是文本的力量,往往经久不衰,成为引领青少年学生成长的一面旗帜。

对文本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教师的责任,也体现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教师要通过对文本劳动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让学生充分的汲取文本中的正能量以及主旋律的思想,为其未来的人生道路保驾护航。

三、让生活实践提升劳动教育的境界

“立德树人”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根本任务,是我们思政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当然这么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思政课课堂就能完成的。我们对思政课课堂的定义也不要过于局限,学生学习的课堂也远不仅限于传统意义上的45分钟之内,生活本就是个大课堂,“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教育,从不止于书本。劳动教育,从不止于课堂。所以,对于我们思政课教师而言,我们要紧紧地利用好生活实践这样一个取之不竭的教育资源宝库,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去提升劳动教育的境界。

实践资源是“指在生活、教学和社会活动中提供的学习内容,其中包括三要素,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2]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实践中总结出“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主张从实践中、从做事中去学习真知识。他还在自己的《三代》诗中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3]可见,在陶先生看来,实践才是认识的来源、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最终要回到实践中去。一个人的劳动品质、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劳动能力的真正形成动力来自于生活实践。脱离了生活实践,劳动素养就只能成为一种没有任何意义的空谈。

因此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校及当地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的要求以及学生的特点,带领学生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企事业单位等,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悟并提升劳动教育应有的境界。

教学案例:以“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一框为例,在讲到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时,为了能够更有成效的达成我的教育教学目标,我给了学生这样一个实践活动任务:利用周末时间,去实地走一走、看一看被人们誉为“小上海”的海门三星叠石桥家纺城,回来后交流这样几个问题:作为全国家纺产业最大的交易中心叠石桥家纺产业源远流长,具有百年发展史,享誉全国,名闻海外,在这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叠石桥家纺产业的发展经过了几个阶段?在这些阶段中,涉及到了哪几种所有制经济?比较不同历程上的几种所有制经济有何区别?这些不同的所有制经济在我们海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叠石桥家纺产业的发展轨迹是否是一帆风顺的?在叠石桥有一群人,从一无所有到人生第一桶金、从单身到结婚、从初出茅庐到家纺互联上市,也就是有这样一批又一批前赴后继的创业人奋斗人,让海门叠石桥能够一路前行,走向世界,你在实地了解这些真实的创业故事的时候,仔细想想她会带给你怎样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通过这样的生活实践活动收获的不仅完成了课标的学习任务,

更是能够亲身看到听到以及想象得到一代代叠石桥人是怎样的杂着激情、怀抱梦想、传承着质朴坚毅的叠石桥精神、艰难辛苦、忘我奋斗,他们虽然细小得就像是一粒尘土,却努力生存着发展着变革着,为这方热土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正因为如此,家纺城才成为海门的标志、中国的标志。叠石桥人风风雨雨这么多年一步一个脚印,在市场的夹缝中求生存,从先期的开拓,到中间的彷徨、疑虑,到今天走上了正轨,这样的又是身边人的创业史奋斗史又怎能不引起学生的心灵融通情感共振呢。有“中国的法兰克福”美誉之称的叠石桥,她的一纺一线、一缠一绕、一缕一丝真当思来自不易,创业艰难、发展不易、现时代的变革更是步履维艰,这些都深深地烙印在了学生的灵魂深处。学生通过此次生活实践活动也完成了对自我精神的深度洗礼,有利于引导学生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更加懂得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并真正爱上劳动;也可以帮助部分学生找到个人的兴趣所在和精神寄托,务实生涯规划,进而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有意识的去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如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等道德品质,丰富的专业知识、综合性知识和技能,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以便更好的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开辟一片新天地;还能够塑造学生的创业精神、奋斗精神、创造能力等。这样的生活实践活动提升了劳动教育的境界。

“立德树人”不是学校、课堂的专利,劳动教育不是像“无脚鸟”一样一直翱翔天际的,它也食人间烟火,也可以与生活实践打成一片,离开了生活实践我们的劳动教育将变得毫无意义,离开了生活实践将会有大量的劳动教育教育资源被闲置,离开了生活实践劳动教育将无从着陆,更谈不上学生内化劳动教育的价值。因此,学校劳动教育要突破课堂局限。

 语:劳动教育是提高青少年学生综合素质、成就幸福圆满的人生的有效途径。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有更高的期许,这也对我们思想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思政课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有效实施创设有利条件。但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本文挖掘的课程资源还很有限,仅是“抛砖引玉”,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贺优琳,中学德育的新探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8

 [2]刘福忠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开发的主渠道【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4):101

 [3]教育部普通髙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导组.生活与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