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何更好的承担起这一使命,我们每一个思政教师都在努力探索和实践着。
1.守好“红色”根脉
2022年9月25日晚,孟晚舟乘坐的中国政府包机抵达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在机场发表演讲时她动情地说到: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是的,说起红色,我们想起的是那五星红旗飘扬的鲜艳;是前辈先烈们洒下的热泪和鲜血;是身边逆行者们的义无反顾……百年奋斗路上,为国为民的英勇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之中,传承至今。“爱国”是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第一个要求,我们牢记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育建设者和接班人,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例如在讲授《社会历史的本质》一课时,我们精心选择热播剧“觉醒年代”中陈独秀先生把《共产党宣言》称作“救世的经典”的情境,提出了“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的议题,设计了“结合具体史料说明我国是如何通过人民的伟大实践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的活动。鉴往知来,砺行致远,通过历史脉络的回顾,让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有更深刻的感悟,意识到民族振兴的光荣使命,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达者兼济天下,在《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中,同学们如数家珍般的讲述着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故事,这是他们对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的自信诠释。
2.培育“蓝色”理智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们的学生如果仅有一腔热血却没有正确表达,只有“道”没有“器”,我想那也一定是事倍功半的。“科学精神”“法治意识”是思想政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两个重要的方面,我们引导学生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定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崇尚者、遵守者、捍卫者。
例如在高三时政专题中,我们借助了“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麦肯锡可能窜访台湾。对此,国内某知名网络大V发文:只要麦卡锡窜访台湾,我军就应将其专机击落。统一台湾的步伐也必将被加快。”的情境,设计了“从形式逻辑角度,你如何看待这样的言论?”“从国际政治角度,我们可以在公海上击落麦卡锡的专机吗?”“如果麦卡锡专机进入我国神圣领土台湾上空,请运用矛盾分析法,我们是否应该将其击落?”“你是外交部发言人,你应如何表态。”等问题链。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提升学生思辨思维的能力。最后我们播放量外交部部长秦刚在回答记者对于台湾问题的提问时,手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朗读了其中的部分内容的视频,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治国理政的总章程,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等。结合学科特点,我们开设了《法治热点面对面》、《品评时事 解读政治》等校本课程和张三普法社等社团活动,将主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更好的让学生学会理性爱国,理智表达。
3.践行“青”春底色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一个民族只有寄望青春、永葆青春,才能兴旺发达。”习总书记的话语与百年前守常先生的叮咛同频共振。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我们,思考的是如何抓住百年契机,将民族使命传递。
例如在“伟大的改革开放”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出了“改革开放何以伟大”议题,引领学生走进家乡,感受家乡历史的发展和转变,理解改革开放的意义和影响,进而自然提出“今天的青年学生如何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命题。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立德树人仅仅借助思政课堂还远远不够,因此我们秉持“思政学科+学科思政”的理念,借助学校德育工作力量,探索“主题教育+社会实践”的模式,指导学生开展“传播美——社区中的美术课”“我是主人——参与社区管理”“青春行动,保护母亲河——志愿者活动”等一系列活动,将铸魂育人落地生根。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我们应当秉持教书育人之责,积极推进“三色”融合,让红色基因镌刻血脉之中,让理智之光成为明亮灯塔,让奋斗底色铺满前行之路,塑造“育魂”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