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科研 》  指向“思维进阶”的高中关系型作文教学 返回上一页

指向“思维进阶”的高中关系型作文教学

发布时间:2023-10-23

江苏省海门中学 陆阳

所谓思维进阶,思维的层进提升,是对学生在一定时间跨度内,学习探索某一主题时所遵循的连贯的、逐渐深入的思维路径的描述。思维进阶的根本目的在于挖掘思维深度,在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要想锻炼学生的思维,达到思维层进的目的,落实到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就在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教师可以重新整合近期的关系型作文教学内容,以“思维导图”为手段,课前让学生思考关系型作文的辩证关系,课堂中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形成系统的思维框架,从而探讨学生思维进阶的新途径。

一、“思维导图”构建思维框架

思维导图关注学生思维的建构,而让学生构建思维框架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明确关系型作文是什么,进而理解各要素间的关系。所谓关系型作文,重点在于“关系”,则必然有两个或三个甚至更多的语素,不同语素组合起来形成不同的关系。一般而言,关系型作文各个要素之间有对立统一关系、是非取舍关系、交叉关系、并列共存关系等。

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后,可以让他们熟悉近期的关系型高考作文,把握高考的命题脉络。如2022年新高考I卷“本手、妙手、俗手”交叉关系,2021年新高考I卷“强与弱”对立统一关系,2021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并列共存关系,2021上海卷“时间的沉淀与对价值的认识”逻辑关系,2021浙江卷“得与失”对立统一关系,2020新高考I卷“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对立统一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回顾旧知,形成“关系型作文”的思维导图。

二、“跨任务群”提升思维层次

以思维导图为手段,学生已初步构建关系型作文知识框架。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教师变革教学,以“跨任务群”的形式重新组织架构教学内容,进而突破学生的思维束缚,达到思维进阶的目的。

如公开课《议论文如何走向深刻?》的作文教学中,在传统教学的过程中进行“跨任务群”的处理,学生合作探究,深度思考,形成“真辩证、深思考”。以下是教学设计概括:

1.回顾旧知,发现问题。

学生回顾自己写过的关系型作文,小组合作讨论在关系表述方面存在的问题。

“鉴往知来与砺行致远”,学生打包处理关系,将“鉴往知来”当作一个词语,忽视“鉴往”与“知来”的逻辑联系。

“个性与规则”,学生机械论证套路式关系。先论证A很重要,再论证B很重要,然后总结既要A也要B。这样的构思看似具有思辨,将两个要素都统摄起来,但“既要A也要B”的部分论证分析不到位,并未论证清楚二者如何转化为统一体,二者统一之后有何意义。

“终点与起点”,学生抛开材料内部的逻辑关系,论述时不能理解到“终点”对“起点”的意义和价值,写成了一篇“起点与终点”的话题作文。

又如“内驱力与外驱力”,侧重一个方面来写,否定另一方面。

以上种种问题可以概括为假关系、假辩证、思考,关键在于“假”,对关系的理解不深刻,因而无法深入思考,进阶思维。

2.借鉴优作,辩证思考

总体而言,议论文如何走向深刻,可以借用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及方法论,即:

对立统一原理。方法论:要全面地看问题,要学会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矛盾(即对立统一)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相互转化原理。矛盾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有利的方向转化。

普遍性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方法论: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特殊性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即矛盾的特殊性。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系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方法论:学会正确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

主、次矛盾关系原理。主次矛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主次矛盾互相依赖、互相联系。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和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既要抓中心、抓重点,又要统筹兼顾,学会“弹钢琴”。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联系的普遍性:联系包括横向的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也包括纵向的与历史未来的联系。联系的多样性:从大的方面说,联系可分为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等等。

如作文“终点与起点”:“然而终点的到来并不意味着停滞与无由前进。事物总是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之中的,社会是如此,人类亦是如此。终点象征另外一个起点,预示着另外一个新的挑战与行程将至。”

这类优作的特点是借鉴唯物辩证法里“发展”的观点,在动态发展中分析对立双方,重点关注对立双方的产生、变化、结果(趋势),挖掘对立双方的相似性,体现认识的流动性。

如作文“个性与规则”:“因此,发展个性的过程中,进入规则成为必然要求。倒也毋必担心个性受到规则限制。当社会在规则下接受个性的同时,个性也在塑造和调整社会的价值取向,从而发展规则走向更利于激发活力的方向。”

这类优作关注写作对象双方关系的全面性,即“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如作文“强与弱”:“所谓强弱,并不是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强者可能变为至弱,弱者也可变强。因此,生而为弱者,并不需自怨自艾,在困境中卓尔独立、不有畏惧,也能扶摇直上九万里!生而为强者,亦不能自骄自矜,在自律自尊中锐意进取、奋斗不息,也能突破自我实现飞跃!

写作对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吃透关键概念内涵,通过对比,“一方”的不足,正好可以用“另一方”弥补;“另一方”的缺点,亦可以用“一方”来规范。学会广泛联系,不偏颇一方,深入挖掘对立关键词的内涵,寻求合乎具体情境的关系。

如作文“个性与规则”:“然而应当警惕:透视法曾是更科学地展现画面的创举,使得十六世纪的西方油画异于如今小儿的涂鸦;而几个百年过去,表现主义的号角就已吹响,公然弃透视如敝履。这给我们发出了警醒:当规则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容纳新的个性,成为新的先进,它就应当被舍弃。”

此类优作关注对立双方的矛盾性,即矛盾的特殊性。从方法论上讲,即关注到个体差异,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注事物的特殊性,体现认识的客观性。

3.当堂训练,巩固提升

学生阅读材料,运用课堂总结的辩证思考策略,尝试深度挖掘,让自己的文章走向深刻,体现“关系型作文”的思辨性。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老子

加法带来文明,文明带来累积。——【美】莱迪·克洛茨

我看见了大理石中的天使,于是我不停地雕刻,把多余的大理石去除,于是天使就显露出来了。                                               ——【意大利】米开朗琪罗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以“加法与减法”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预设:这是一道关系型材料作文,关注思维的思辨性,学生在行文时应当关注到“加法”和“减法”两个方面,要在题目要求的情境中写作,不能抛开材料的要求,更不能断章取义,只讲一个层面。人生需要做“加法”,因为“加法”可以充实生活、丰富知识。推而广之,正是“加法”定义了我们的文明,人类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新,从而使得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但是一味的发展扩张也会带来弊端,这时候就需要我们适时“减法”,因为过度的“加法”让我们的生活不堪重负,发展也陷入误区,走向极端。因此“减法”思维教会我们适时放松,将生活中一些不必要的东西抛弃,删繁就简,从而生活得更轻松。

常规的行文思路似乎是如此,但如此行文就不免落入俗套了。然则从思维的层进角度思考,怎样才能使文章不落窠臼?如何将文章的思维引向深入?仅仅只是“善做减法,减亦是加”吗?“加法”和“减法”是否可以从反方向思考?不断的“加法”是不是也是为了更好地“减法”?没有“加法”的长时间积累,又如何才能“减法”?若是偏于做“减法”,导致减无可减,是否又是一种极端呢?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不能仅满足把作文讲明白,而应当把作文讲透讲深入,用“跨任务群”的形式组织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重新整合,以任务的形式串联整个文本,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立项课题“指向思维进阶的高中语文‘跨任务群学习’实践研究”(编号:D/2021/02/63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