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博采众长 》  审美视域下的高中语文课堂观察 返回上一页

审美视域下的高中语文课堂观察

发布时间:2023-01-05

张克中

【作者简介】张克中,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语文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以前常听一句话: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可是语文课该有的样子是什么,每个人描述的却又不一样。这就让一线的语文教师很困惑:到底怎样的课堂才是语文的课堂?语文课堂怎么样才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我们又该如何去判断语文课堂是不是实现了教学的目的?……其实纠缠这些问题本身也许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母语教育的课堂范式或许本身就不存在。但这些问题的价值在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观察并实践母语教育的视点,实际上不少一线教师这么多年的实践也非常有价值。近年来,以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教师为主的江阴语文教师团队就在探索实践这些命题,他们从立德树人的课程高度思考语文课程标准的落地,以语文核心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来观照课堂的教学形态,抬高课堂教学的起点和立意,努力将语文从碎片化的字词句章的泥淖中解脱出来,将教学与育人结合起来,语文课堂教学初步呈现了教、学、评互促共进的美好样态。一、教什么: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辨的双重考量语文课堂教什么?这似乎不是个问题,但又时常让一线教师犯难。专家们说不能教教材,要用教材教!一线教师的反应是教教材我还可以教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用教材教我该教什么呢?江阴的课题团队所研究实践的语文审美课堂给出来的答案是:教文本美点(点、体验美),习文体规律(面、寻求真),希望点面结合,让学生掌握知识、明白规律并运用知识和规律去拓展迁移。

这个答案是有意义的。文本当然要教,但目的不在文本而在素养,这就是用教材教的意思。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教师基于学习者的视角,将文本美点具体化为文字美、韵律美、色彩美、反差美、情感美、智性美、生命美……让学生的体验有了抓手、素养有机会落地。他们还尝试梳理了文体教学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从叙事学的角度学习小说、理解文本,带领学生在诗歌精练的语言、精巧的意象、精致的手法之中吟咏玩味、沉潜思悟……让语文教学更具理性和专业性。对语文课堂教什么的思考实质上是对语文价值定位和文本教学价值的思考。语文要有独立品格,文本是个客观存在,教学必须服务成长——知识丰富、人情丰润、精神丰赡、思想丰厚等都要顾及。因此,审美课堂特别强调文本教学价值的发现与重构,在平淡处发现至味,在无疑处生发疑惑。有教师在阅读《江南的冬景》的时候,发现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中的红黄月晕本是同一意象,明明是一 点色彩,郁达夫却用了一味来形容,这是为什么呢?借此引导学生在语言玩味中体会江南冬天的清寒与诗意。这样的发现,一方面需要教师的独到与敏锐,另一方面更需要学生的体验与思辨:一味作为常用来修饰中药的数量词用来修饰色彩,表明对色彩数量的要求是相对高的。达夫先生笔下恰到好处的,当然不只是优美的画意,还有浓郁的人情。课堂的审美意味就这样在词语品咂中汩汩而出了。二、怎么教:任务群背景下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怎么教既是教学技术,更是教学艺术。一节课,教师唱独角戏,讲得再精彩,从新课标的角度去判断,都难说,更无法誉之为。美的课堂是氛围愉悦、教学相长尤其是学有所获的课堂,美的课堂一定是学习者有体验的课堂。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只有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激发,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主动交流、善于表达,这样的课堂才能因为有体验而被称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将 学习任务群作为推动教与学方式改变的主要载体,但这一方式自诞生以来就一直遭受冰火两重天的境遇:专家、学者普遍认为这是改变语文教学现状的好方法,强调在做中学,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无疑是有促进作用的;而一线教师则普遍认为情境难设置、任务难设计、教学难实施,教师宁愿在熟悉的泥泞道路上靠惯性滑行,也不愿花点时间换到高速路上奔驰。从效率的角度看,这显然是不明智的。可喜的是,江阴审美课堂的研究者们不仅有了理念的认识,还有行动的实践,在审美课堂中将情境任务设置和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表现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这就是有体验的学习,这就是主动学习,这就是实践性学习,他们用变革学习方式撬动了课堂教学的改变。例如,有教师以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为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从《祝福》文本中找到依据,从直接的到间接的,从表象的到本质的,当学生明白所有能找到的该负责的人背后都受封建礼教所左右的时候,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就上了一个台阶了。三、如何评:当下表现和审美期待的双轨并行建构一种教学模型除了教学主张引领和教学实践示范外,教学评价是无法省略的重要一环。崔允漷教授的课程团队率先在国内提出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其意义就是想让教师懂得在还没有出发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最终要到达的终点在哪里的价值。江阴审美课堂的研究者们就这样做了,他们从教师表现、学生表现、整体课堂表现三个维度,围绕审美能力形成的不同侧面规范课堂教学,尤其在学习资源的重构、学生活动的过程、学生素养的形成等三个方面花了大力气进行实践性研究,其角度、层 级、指标十分明确,整个体系的构建也是完备的。

在评价过程中,研究团队特别强调学生审美进阶的过程和审美共生的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当下状况,又关注学生的素养发展,这是对教学规律的尊重,也是对教师、学生本身的尊重。我们知道,课堂教学评价不是为了给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定性,而是帮助师生找到更好的教与学的方法,更快捷地达成期望中的教学效果。

我注意到,研究团队对评价作用的理解也是可圈可点的。评价是一种促进学习的手段,这个手段首先促进了教师的学习。他们需要按照具体的设计要求去整合资源、规划活动、组织开展交流,在这些过程中对其自身的专业学习与发展无疑是有促进作用的。其次,评价设计在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同时又能对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带来显著的作用,学习者面对的评价方向、评价过程、评价内容与之前有了崭新的变化。教学相长的课堂画面就充满真实动人的和谐美!更让人高兴的是,这个团队的专业研究成果已经在区域内推广,而评价在其中起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审美是一种素养,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理想。审美课堂一定程度上就是现阶段教师心中的理想课堂。需要指出的是,现在课堂模式的提法有很多,审美课堂在明确个性特质、彰显根本属性上还可进一步凝练提升,让语文审美课堂真正能够花开千树、美不胜收。无论如何,这至少表明教师是有想法、想做事的,单这一点就值得肯定和赞赏。我相信,只要教师坚守立德树人的课程目的,坚持语文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追求,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就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同时,这也是每一位母语教育从业者的职业理想与专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