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校新闻 》  传承张謇文化精神 涵养师生独特品质 返回上一页

传承张謇文化精神 涵养师生独特品质

发布时间:2022-11-24

传承张謇文化精神  涵养师生独特品质

——我校“张謇文化传承课程基地”高质量通过省级中期验收

 

11月23日,2022年全省中小学课程基地与文化建设项目中期汇报活动以视频形式进行,我校张謇文化传承课程基地项目成功完成中期汇报,并高质量通过省级中期验收。

在汇报中,我校黄晏副校长围绕“目的、场馆、课程、课堂、活动”五个关键词,分别从五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我校2021年项目立项以来所做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

首先,挖掘先贤文化精神,赋予新的时代意义。项目建设旨在通过挖掘、利用教育家、实业家、慈善家张謇留下的文化资源,创设独特的传承张謇“爱国精神”“创业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开放精神”的教育环境,引领全体师生缅怀先贤伟业,涵养家国情怀,增强师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其次,建设项目主题场馆,创新物态学习空间。张謇文化传承场馆建设,室内空间整体环境以现代造型手法传达传统文化内涵,营造一个学习张謇经典、注重精神交流、提升文化修养的多功能空间,形象、直观、可感、体验性强,让学生切身体会张謇文化思想形成的具体过程,张謇创业的艰难困苦,了解张謇的卓越贡献,感悟张謇的爱国情怀。

第三,开发显性隐形课程,融通先贤文化基因。目前,张謇文化传承课程基地包含“文化基础课程”“主题文化课程”“文化活动课程”三大类课程,其中,“文化基础课程”是在国家必修课程中引入张謇文化中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要会通”等理念,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主题文化课程包括《张謇教育文化课程》《张謇企业文化课程》《张謇社会公益课程》三门课程;“文化活动课程”包含张謇文化传承研学活动、张謇文化传播活动两种类型。

第四,渗透“大生”教育理念,构建“大生”课堂范式。渗透“大生”教育理念,即以学生为大,让学生站到学校和课堂的中央;以生命为大,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以生长为大,赋予学生知识、智慧和精神的“获得感”;构建“大生”课堂范式,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眼中有学生、心中有目标、课堂有活力、训练有迁移”,课堂教学呈现为五个环节:一是情意导入,二是提出问题(任务、目标),三是组织自主学习,四是当堂训练,五是归纳拓展。

第五,丰富学生活动形态,提升综合育人成效。学生通过开展小课题研究、弘謇文化讲堂、张謇故里参观、《张謇》话剧表演等方式,注重文学、历史、政治、经济等学科知识的融合,巩固、验证、探究和拓展教学内容,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学生不仅有知识学习,还有实践体验;不仅有线下学习,还有线上交流;不仅有接受学习,还有创造学习。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有效提升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达到了综合育人的效果。

对于项目未来建设,黄校长提出将盘活校内校外各种资源,集中精力突破重点难点;进一步加强师资建设,开发精品课程;进一步深化研究,提升育人成效。

报告得到了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指导中心专家的积极回应,专家们充分肯定了项目已有建设对提升学校内涵、助推师生发展的巨大作用,尤其是对我校张謇问题研究专家杨妙新老师《张謇散文选读》著作及《张謇文化研究》刊物的出版发行给出了高度的赞许。与此同时,专家们也提出了今后项目要进一步融入课堂、融入学生日常学习,优化课程基地授课教师评价机制的建议,为项目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汇报结束,黄校长立即召开项目管理团队会议,要求项目组成员以此次线上汇报活动为契机,充分听取专家建议,认真思考未来项目研究重点,进一步发挥张謇文化课程基地育人功能,切实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增值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