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已去挽歌犹唱
方瑞芝
值此海门中学百年华诞之际,我一一上世纪50年代毕业于海中的一名普通学子,追忆往事,百感交集……母校昔日的名教师、好领导一一浮现在我的眼前……更难以忘怀的是曾在海中执教且担任业务管理职务20多个春秋的我的老父亲方际云。
家父在海中是一员普通领导。在学生目艮里,他更是一位极有声望、令人敬而近之的名教师。他人品好、讲师德。教学过程中重启迪、轻灌输。对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记得一位校友这样回忆:方老早在50年代就实施“启发式”教育了。课堂上,他经常讲的一句话是 “为什么这样操作是错的?”遇有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障碍时,方老总是耐心地说:“慢慢想一下”。当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有独到见解时,方老立马夸赞,并号召学生向其学习。海中的名校友谢国良的弟弟谢国本在回忆我父亲时激动地说:“方老的教育使我终身受益”!是的,
我高中时化学也是父亲教的。那时他讲的“酒为什么越陈越香?”“酒败为醋”的化学原理是什么?这些化学机理经父亲解释后至今仍铭刻在我的脑海之中。
父亲非但教法得体,教学经验丰富,在学识上也较为渊博。他读大学时,中国已步入学习西方文化时代,所用的教科书好多是英文版的,加上父亲酷爱学习,成绩优异,因此,他对高中的英语、理化等学科的教学都能胜任。父亲在海中担任教导主任时,遇有教师临时空缺,课务又一时难以调度时,他便亲自顶上所缺课务。父亲是海门化学界的权威教师,亦是南通化学界的著名人士,我和弟妹们都记得,暑期中,父亲常去南通讲学。文革前,父亲多次与子女们谈论,想编一本《农用化学辞典》,为中国的农业生产做些贡献。然而在史无前例的文革中,父亲被扣上了“富农分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等帽子,原先为编书积累的资料,在这场动乱中散失殆尽!父亲出书的愿望成了永远的悲伤!
青年时代的父亲,一心刻苦攻读,他从不与旧社会的“三教九流”之辈同流合污。参加教育工作后,父亲亦全心执教,全意办学。他不参加任何组织或党派,不参与政治斗争。因此,他的政历清白。新中国成立后,父亲拥护社会主义,拥护党的领导,思想上也不断向党靠拢,并教育我多与素有“红色摇篮”之称的东南中学过来的学生党员接近,向他们学习,不断创造条件,争取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5月,我如愿入了党,父亲为之非常开心,在组织安排的数百人的入党仪式上,父亲登台讲话,发出了“向女儿学习,向党员同志学习”
的肺腑之言!一位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在如此庄严的场合,做出如此表态,实属难能可贵!由于父亲思想上的进步和学术上的建树,他被推举为多届县政协常委。在教育之余,父亲常利用政协这一平台,向政府谏言献策,积极参政议政。
父亲清廉、正派,从不找人情,拉关系。我家的成分在土改时被划为“中农”。1953年莫名升为“富农”,父亲清楚在强调阶级路线的年代,对我们姐弟几个的升学就业会带来严重影响。当年,父亲的两位老同乡、老熟人崔金鏊、范步洲都在县里任要职,父亲如若去找这两位县官,为纠正成分问题说个情,也许事情不难解决,然而父亲没有这样做。1981年我的家庭成分恢复为“中农”,可是父亲已西去……上世纪60年代初,我的两个弟弟高中毕业后先后回老家务农,他叮嘱儿子说:“把能吃的东西晒干收贮好,把可烧的柴草堆放好,”“向老农学习,当个新农民。”这位教育界颇有声望的老父亲,就是没有托熟人为自己子女的就业想个法子!60年代,因工作需要,父亲一度从海中调出,先后供职于海门农校、海门卫校、海门师范,每次工作变动,总是服从上级组织的安排,从不挑肥拣瘦。
节俭、质朴是父亲给子孙留下的一笔财富。平日,父亲不让子女身边留一分钱,该买的东西,父亲给钱,但找回的零钱还得如数还他。
他自己的衣食起居也十分清寒,他在退休前,未穿过一双皮鞋,未带过一块手表,总是清布鞋子白纱袜子,这简直难以令人置信!五十年代中期起,我母亲积劳成疾,病卧在床历时五年之久,一年几度住院治病,为此,父亲精神上备受折磨,经济上入不敷出,常是寅吃卯粮,最终背得一身债务,父亲是个硬汉子,如此家境,却从不主动向学校申请困难补助。父亲六十岁丧偶,考虑到尚有两个儿子未成家,手头十分拮据,故未能续弦。晚年的老父亲曾自叹:一身清白,两袖清风。虽子孙满堂,然有家无室!
父亲胸怀坦荡,“文革”期间,他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但他为了子女,为了自身的价值而默默地接受着“改造”。父亲被“平反”时,已年近古稀,可敬的是近十年的精神折磨,没有摧垮他那坚定的对共产党的信念。父亲如严霜后的松柏,依然挺拔!退休后,父亲走动在居住于海门的几个子女家共享天伦之乐。他随身带着一把早该“退休”的二胡。有时,一曲“二泉映月”使他沉浸在昔日的忧伤之中。有时一曲“江南丝竹”或“梅花三弄”,带来了举家欢乐……
父亲的音容常在。1978年因病辞世,海中师生为失去一位好老师而痛心不已。在追悼会上,老校长陈象新致悼词,他用“敬业、正直、廉洁”六个字概括了这位老战友的一生。县委、县政府领导崔金鏊、倪汉明等均参加了追悼会。县委、县政府各部门都敬献了花圈。如此场面,在海门教育界是破天荒的。
201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