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友感怀(校友抒情篇) 》  难 忘 的 岁 月 ——回忆母校生活片断 返回上一页

难 忘 的 岁 月 ——回忆母校生活片断

发布时间:2019-02-20

难 忘 的 岁 月

                 ——回忆母校生活片断

王锡清

    母校是一曲永恒的歌,我们是她放飞的一个个音符;融入乐章,都跳动着她的旋律

  母校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我们是她怀中流淌出的一滴滴水,汇入大海,都闪烁着她的光芒!

     我的母校---海门中学,我称之为通向“大海之门”。正是从这里开始,我走向了清华园,踏上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转眼已经48年了。回忆往事,历历在目,母校的教诲之恩,终生难忘。在母校百年华诞之际,心潮伏涌,随回忆在母校学习生活的片断,以表达深深的感恩之情。

 

爱生如子

    我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两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从此与年迈的奶奶,体弱的母亲,姐姐相依为命,生活十分艰难。记得,1960年初夏传来消息,海门中学特别从全县三十多个农业初中毕业班中招考一个班,农中老师希望我也去参加考试。于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进了县城,到海中参加了考试。不久,我接到了录取通知书。那一刻,能继续求学的喜悦涌上心头。但是,通知书须知中提到报名时要缴纳书杂费的数额让我顿感沮丧。因为,我知道家里根本拿不出钱来,心里也就决定不去报到了。我们班被海中录取的共有四个同学,报到那一天的清晨,其中两个考取海中的同学戴志洪和高驾生带着生活必备的行李再次来叫我一起去海中报到。瞬间,看着母亲无奈而又伤心的眼神,渴望读书的心情驱使着我的双腿,决定跟随他们一起去试一试,但是我没带行李。心里想:“我交不上费用,能让我上学吗?”

    到学校以后,我始终怯生生地站在报到处的门外。一直等到所有新生都报到结束了,只有我一个人还是站在门外。我自己也不知道在等什么,那一年,我十四岁。忽然,耳边听到有人叫我的名字,一声比一声清晰,“王锡清!还有一个叫王锡清的同学!怎么还没报到呢?”我管不住自己的腿,迈步走进门去,胆怯地站在一位女老师的面前,低着头,声音小得似乎只有自己才能听得见:“老师,我家里没有钱,交不上学费。”我的话音刚落,她就微笑着说:“别着急,说说家里是什么情况。”她仔细听完我说的情况后,就亲切地对我说:“没关系,你去教务处找袁老师说明情况,让他签个字就能报名了。”于是,我又胆怯地去了教务处,见到了同样亲切的袁老师。就这样顺利地报了名,幸运地成为一名海中的学生,当时感觉像在梦中一样。后来,我才知道喊我名字的那位老师,正是我的班主任蔡廷兰老师。

    那时,我们的户口都在学校。到了高一放寒假的时候,学校还给每个同学分了二、三十斤粮食,加上要带回家拆洗的被子和复习功课的课本等,足有六、七十斤重。学校联系了公共汽车,将学生送到定点就近回家。但我舍不得花几角钱的车票,决定第二天早晨徒步回家。后来,蔡老师发现我没有乘学校的专车,就找到我,还坚持给我两元钱,并再三叮嘱我要去汽车站乘车回家。结果,我还是没听蔡老师的话,第二天清早,悄悄地挑着担子徒步上路了。后来,途中天气变化又下起了小雨,我从清晨一直走到夜晚。路上寒风凛冽,饥寒交迫,当时真后悔自己不听蔡老师的话。

    我在母校读书期间,国家正是困难时期,人民生活温饱十分艰难。但是,学校还是想方设法让我们学生吃饱穿暖。就是这样,很多同学仍然常常把中午的一顿干饭吃一半留一半。等到周末,再一并带回家给家人吃。记得,有一次周末学校中饭吃面条,碗到嘴边,闻到的那香味儿,似乎今天还在。想到家中年迈的奶奶,我就悄悄地把面条盛到一个瓶子里,走了六十多里路,带回家给奶奶吃了。后来这些情况被吴冠本老师发现了,十分担心我们吃不饱会影响长身体,索性每顿中饭就到教室里来看着我们吃完为止。

我爱海中,难忘那些爱生如子的老师。我从小没有父亲,家境格外艰难。记得我上高二时,在《周记》中情不自禁地写到想退学回家挣工分的念头。吴冠本老师看了我的《周记》后,找我谈话,鼓励我要克服困难,不要半途而废,要坚持到底。后来,放假回家,母亲告诉我,吴冠本老师骑自行车跑了六十多里路到我家,希望母亲鼓励我,不要荒废学业。

在海中学习期间,学校对我们这些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除了免缴学费外,还一直资助助学金支持我们读完了高中。此恩终生难忘。

 

教书育人

    岁月悠悠,离开母校近半个世纪了。如今,我已两鬓斑白,而母校情怀却依然如故。母校像一棵参天大树,曾呵护我健康成长。在那里,我度过了人生最关键的成长期。老师们的辛勤培育为我奠定了扎实的学业基础,也给了我生命价值的启迪;海中以“博学笃行”追求为人为学的朴质方正为优良校风,陶冶了我,我的人生历程就是从这里扬帆启航的。

    回忆当年,因为我初中是在农中读书,课程落下很多,与正规高中比较,最多只学了正常进度的一半。数学还算学了比较多一些,物理和化学只学了一点儿。清晰记得到海中入学以后,学校不但不“歧视”我们这些被个别同学称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农中生,恰恰相反,而是特别优待,把我们这些农中考取海中的学生单独编在一个班,各门功课都安排了最好的老师授课,在学习中不断鞭笞鼓励我们提高信心,奋起直追。

母校海中继承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精髓,尤其是“仁”的思想这一朴实、爱民的传统,今天反思,尤令我肃然起敬。

    我爱海中,难忘那些满腹经纶、诲人不倦的老师们。我心中敬仰着海中的老师们,他们师德高尚,学识渊博,关爱学生,注重教学方法。回忆当时我在校学习的时候,不感觉学习是负担,而是一种自觉的需求。最难忘的是教我的那些老师们,他们大多长期执教,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极富敬业精神。讲起课来条理清晰,深入浅出,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基本掌握。每节课都讲得引人入胜,作文讲评更是生动感人。老师对课本和教案其熟练程度可以说是倒讲如流。化学课、物理课的教学,除了课堂讲授外,还在课外组织实验室操作和手工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

当年物理课胡新老师就是其中一位。胡老师的授课炉火纯青,可以说达到了完美的境界。他对课程内容以及学生应该掌握的程度把握超级精准。他严谨、艺术的表达方式,既科学,易懂,又美妙,简练。如同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在浓厚的兴趣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扎实的物理科学知识。后来,我考取清华工程物理系,也是深受胡老师的影响。记得高考前,我问胡老师:“我还需要复习什么?”他毫不犹豫地说:“物理不用复习了,复习其他科吧。”

    我敬仰的还有海中的语文袁老师。因为我初中读的农业中学,语文基础比较差,特别是错别字很多。袁老师认真批阅我的作文,使我的作文有了明显的进步。记得,作文第一次得了八十六分,别提我多高兴了,顿感信心十足。后来,每次作文就更加仔细认真了,在高三的一次作文比赛时,还得了第一名。还有数学范有超老师、化学蔡锡纯老师等各任课老师,他们在教学中也都是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启发兴趣与思考,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回忆起来,每位任课老师都令我钦佩和感动,在我的心里留下深刻的记忆。在海中学习期间,使我既学到了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又培养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严谨的学风。一生受益匪浅。我体会到,母校严谨的教风、勤奋的学风、良好的校风,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一大批英才。

 

生动活泼

  海中非常注重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和课外活动。体育老师既注重课堂传授技能,也重视学生的晨练和下午课余体育活动。学校定期举办的学生运动会,既选拔了体育人才,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在校期间,我在高二暑假后因病休学。复学后在下一个丁班,是体育班。新的集体也曾被个别人笑谈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群体。我在这个班集体中,也受到了熏陶,从一个病休学生成为一个体育爱好者。高三毕业前夕,我和班上其他不少同学参加了县的全民运动会。我参加了110高栏,200低栏和400中栏等跨栏项目的比赛。110高栏和400中栏还获了奖。回忆起来,海中重视体育锻炼,对增强学生体质,磨练意志终生有益。清华提倡“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每天下午四点半,学校的广播就会响起雄壮的《运动员进行曲》,召唤同学们都到操场上去锻炼身体。跑步,打球,游泳,击剑,等等。进清华后,我参加了学校航海队。在体能和技能的训练中,对体魄、意志、团队精神的锻炼和培养也都是终生受益的。由此,更加体会到母校海中在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中,赋予我的良好基础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海中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还历历在目。海中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提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鼓励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记得我们用课余时间,在学校旁边种了一大片菜园地,自己动手常年种各种各样的蔬菜,送到学校食堂,我们每年吃的菜大多数都是自己亲手种的。农忙时节学校放“忙假”,让学生回家参加生产队的农田劳动。海中质朴生动的校园生活和综合素质培养,给海中人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凝练了人生目标,培养了意志和特长;让我们从小懂得与人为善、以诚相待、彼此尊重的人际关系的深刻涵义,培养了团结和集体的意识;让我们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最重要阶段懂得了面对任何艰难困苦的人生考验和磨难,都能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难以忘怀的中学生活,奠定了我一生成长的基础。

海中文化灵魂中历来饱浸卧薪尝胆的精神和才智励精图治,振兴教育,校长带领全校的老师全身心地投入教学,鼓励我们这些孩子努力学习,立志报国,报家。那份拳拳的爱国爱家之心,日月可鉴。校园内充溢的积极向上的氛围,深深地感染并激励着我。更激发了我的学习热情,树立了我的学习信心。读书报国报家的愿望也铭刻在了我的心里,鞭策着我每天的学习。终于,我没有辜负老师和母亲对我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1964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

我爱海中,每当傍晚,我在郁郁葱葱的清华园里散步的时候,走过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大礼堂,看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的纪念碑,我就想起家乡海中郁郁葱葱的校园和辛勤耕耘着的老师们,想起家乡的春天,想起金灿灿的油菜花和银闪闪的一簇簇的棉桃,晚风习来,丹桂飘香,不由得想到母校海中的孩子们正在晚自习,那里有和清华园一样的繁星一般的灯光。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今天,母校海中巨变,校舍更宽敞,设施更先进,环境更和谐,“博学笃行、敬业乐群”的优良校风更为弘扬。徜徉在美丽的校园,我感到无比自豪和无限的欣慰。时代在前进,教育在发展,真挚地祝福母校的明天更美好!

     今天,百年母校硕果累累,令我颇感欣慰和骄傲。百年树人的理想和信念将在这里继续。衷心地祝愿母校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立志报国的、有益于社会的人才,为祖国的日益强盛,人民的幸福安康而自强不息!

 

(作者简介:王锡清清华大学教授,曾任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常务副总裁,新华社香港分社行政财务部副部长,香港亚洲旅行社总经理,新华社香港分社组织部干部处副处长,清华大学外语系党委书记,清华大学组织部副部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