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友感怀(校友抒情篇) 》  海门中学——我理想腾飞的起点 返回上一页

海门中学——我理想腾飞的起点

发布时间:2019-02-20

海门中学——我理想腾飞的起点

崔维成

 

0 缘起

201149我接到海门中学黄晏老师的电话,希望我作为毕业的学生也给明年的海门中学百年校庆写一篇回忆性的文章,略作思考,写下此文作为对母校百年校庆的祝贺。

 

1 进海中以前初立志

我生于农村,父母是普通农民,小时候没有人对我提任何人生目标追求之类的要求。那个时候对我父母来说,目标似乎很清楚,初中毕业后回家种地。现在回忆,如果说小时候与别的孩子有什么区别的话,就是爱学习、自尊心强和有毅力,充满信心,这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性格。

 

我生于一个不鼓励学习的时代,小学时老师是从不布置家庭作业的,我父母白天也是不让我做作业的,而是要叫我干农活。但我基本上每晚都会自己复习白天的功课。经常父母睡了一觉醒来,发现我还在学习,总是催促我早点睡觉。因为我热爱学习,因此,成绩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到了初二下半学期,国家恢复考大学制度,海门中学也被恢复为江苏省重点中学。各个中学均接到通知,高中也采用凭考试成绩录取的制度,在此以前都是采用推荐的制度。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告诉我们:“好好学习,如果能考上海门高中,也就相当于一个脚跨进了大学。”老师的话似乎对我身边的同学没有多大影响,因为他们觉得凭村办中学的底子要考上海门高中是不可能的。而这一消息却令我看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正向我走来,一个人生三步走的目标在我的心中悄然升起:第一步,考上海门中学;第二步,考上大学;第三步,成为一个科学家。而后几十年的生命里程恰是我少年时代目标的验证,为了这个目标,我倾注了我的全部精力。

 

有些儿时的记忆是无法忘怀的,大概四岁时母亲带我去上海亲戚家玩,小孩之间吵架被骂“乡巴佬”,对我触动很大,心灵创伤激发了我发奋自强。大概八岁时,一次祖父和父亲吵架,祖父对父亲说,“你有本事的话就把房子还给我”,我父亲就不敢吭声了,我在那时就暗暗地下了决心,将来长大后成家立业不要用家里的一分钱。我也做到了这一点,现在只想回报父母而不喜欢接受父母的馈赠。我刚进海门中学时,也感受到城里同学对我们农村同学的轻视,因此,在当时也给了我不少学习的动力。恰如罗曼·罗兰所说:“累累的创伤是生命给予你的最好的东西。”现在回忆这些也是为了感恩,如果我没有他们的激励,过去的人生可能就不会有如此充足的动力。

 

为了考入海门中学,我必须发奋学习。当时我所在的村办中学(海门市三阳镇永平村启永中学)在考高中前一个多月就放假了,放假后,我了解到临村的一个中学(三阳乡保民村文化中学)要晚放两周,我就自己跑到文化中学校长办公室,自我介绍并提出想在该校初二班插班两个星期,得到了热心的校长和班主任老师的大力支持,马上为我安排了插班。我搬了个小凳子放在教室里就做起旁听生来,那个年代既不用找关系,也不需要交费。那个班的老师们也都很照顾我,他们都会用各种方式让我与这个班的同学交流学习。我的作文不像别的科目自信,时好时差。到了新班写的第一篇作文,语文老师认为很好,他把我的作文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念出来,并大大赞扬了一番,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经过全力拼搏,最后也仅比录取分数线高三分的成绩勉强地跨进了海门中学的大门。

 

2 海中学习经历的回顾

在海中学习的三年时间虽短,但对我随后的人生影响极大。整个三年的学习生活如同军营,早晨出操,早自习,吃早饭,上课,吃中饭,午休,上课,吃晚饭,晚自习,睡觉,几乎天天如此,但对我而言,如下几件事让我印象深刻。

 

2.1 摸底考试

由于入学的新生是从全县各乡考过来的,基础差别较大。老师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在我们入学之初搞了一次摸底考试,我当时分在六班,我们班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从农村过来的,这次考试的成绩原则上不公布,只供老师教学参考。一次物理课下课后我偶尔从陈伯谦老师的备课本中看到我的成绩是全班倒数第三,当时就感到很有压力。那以后,每当别的同学在嬉戏、休息时,我就静静地坐在桌子边,不停地学习和复习。因为家境贫寒买不起参考书,就利用别人午休的时间借来看或抄一些题目其它时间做。经过这样的努力,在第一次期中考试中,我的成绩便跃居全班总分第一。随后的高中学习阶段,我一直保持在班上的前几名,这为我考上大学奠定了基础。认定目标后就全力以赴的性格现在依然。

 

2.2 艰苦学习

海中学习阶段的生活对我而言是比较艰苦的。我父母都是靠种地谋生的农民,家里有兄弟姐妹四人,我是老大,妹妹只比我小1岁,两个弟弟再各小两岁。我考上海中住校后,一个月10元的生活费对父母而言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因此,第二年我妹妹考上三阳高中后,为了支持我的学习就放弃上学了,与父母一起劳动,保证我们三个兄弟的上学。后来我的二弟崔维兵也考入海中,也从海中走入清华,这也算是对我妹妹和父母所作牺牲的回报。在这种情况下,我除了要10元必须上交的伙食费外,就不能再向家里要任何额外的钱了,因此,我三年之中自己没有花钱买过一本参考书,要看都是向同学借。学校提供的伙食实际上根本吃不饱,有些同学从家里带了一些吃的东西或他们的家长经常送一些东西来,也经常给我一点。因此,在这一阶段,得到同学的帮助是很多的,吃不饱的生活一直延续到大学毕业。

 

2.3 老师兢业

我们是海门中学恢复省重点中学以后招收的第一届学生,当时陈象新校长提出一定要达到“文革”以前的高考录取率,即不低于60%。为了这一目标,学校专门向江苏省教委打报告,要求把两年的高中学制改成三年,所有的老师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老师想尽办法让学生多学、易学,找到好的卷子就让大家做,把来不及在课堂上讲解的难题的解答过程用卡片挂在教室里,让同学们在课下看。到了高三,为了确保大家的睡眠,班主任毛宗柱老师的家尽管就在海门镇上,也在我们的学生宿舍里安排了一张床铺,每天晚上十一点左右巡逻,要求我们按时睡觉,每天早上五点半左右敲门,带领我们出操,然后早自习。他可能最多就周日回家一趟。其他班的老师也是类似的。我们这一届最终实现了学校的目标,与老师的辛苦工作分不开。有些第一年没有考上,再复习了一年,第二年又有很多同学考上了,总的录取率大概达到90%

 

2.4失眠处理

由于背负着家庭的压力,感觉到如果考不上大学,我如何对得起父母以及为我而放弃学习机会的妹妹,在高考前两周出现了失眠的现象,晚上睡不着,白天上课没精神。经过了一周左右后,我马上意识到,这样下去肯定不行,当机立断,减少复习时间,每晚9点我提前回宿舍睡觉,这样经过几天的调整,我又可以正常睡觉了,到考试前几天,睡眠保证得更加充分。从这一次事件中我体会到出现问题后冷静,用理智的方法来解决十分重要,它也是我以后工作生活道路一帆风顺的一条重要经验。

 

2.5 高考幸运

我高一和高二是在六班,高三文理分科,把我们班拆了作为文科班,我被分到一班,我在班上的成绩在前十名以内,但不是最好的,在整个年级的排名可能要到40-50名了。高考时,第一天上午考什么科目忘了,但我记得拿起卷子把所有题目看了一下,觉得不难,紧张的心情一下子就放下了,一道题一道题开始做,做完后还有检查的时间。整个考试下来,自己感觉发挥是正常的。唯一的是写作文,我们考完后,袁俭生老师给我们讲解,说这篇作为应该写到四个方面就最好,我对了一下,他说的我一个方面也没有涉及到,因此,我当时想,这次语文可能要不及格了。1981年是第一次尝试在分数出来前填志愿,我当时估计总分在450分左右,因此,填的第一志愿是南京工学院,我们班的班长估计500分,填了清华。我们两人因为都是色弱,能填的院系是很少的,因此,我们两人都填的是土木系和力学系。最后分数出来,他450多,我498分,其主要原因是我的语文仍然得到了70分。我的总分在海门县是第二名,我估计是海门招办为了不浪费资源,暗中帮我们俩调换了志愿,结果我拿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的同学拿到了南京工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我至今仍不知这位好心人是谁,但他的这一好心为我的人生之路带来了莫大的受益。借此机会,也向他表示由衷的谢意!

 

3 离开海中后的学习与工作体会

我刚入清华时,考分在班上算是中等的入学成绩,但由于自己在海门中学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到第一次考试时就进入班上的前几名,在我的所有经历中,我从不刻意求第一,但希望在前几名之内,因此,一直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的。

我的大学五年过得很充实,学到的东西也很多。刚进来的时候有点不大适应,但是经过半个学期,一切情况就开始好转起来,我那时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我的学习方法中,自主性学习占了很大的比重。对于老师的讲课内容,我一般是一个星期一小结,一个月一大总结,这样学得很扎实。因此,我考试前就不需要再花时间复习,也从来不为考试担心,觉得那只是一次很平常的练习。在别人准备考试的那两个停课星期,我一般都是在看其它的书,学一点其它的知识,等到考前稍稍翻看一下自己的笔记就行了。这样积累下来,大学里我利用那两个星期以及假期不回家的时间学到了很多其它的东西。另外我学到了由学习转向做研究的方法。我每次复习时,总喜欢由特例向一般推广,对于所有的定理都作了推导证明,对于所有的假设都要思考为什么?是否最合理之类。比如说,我在学弹性力学时,书上有深梁受均布载荷的例子,我就想如果换成抛物线载荷,不知道是否还能用同样的方法导出解析解,结果试了一下是可行的。我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推导出来了。有一次偶然翻看杂志,发现别人导出了线性分布载荷就在杂志上发表文章了,我就把我的结果寄给该杂志主编,后来也在那本《力学与实践》杂志上发表了我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这是在上大学时结合平时的学习完成的。这样的推广在我的笔记本上还有很多。我经常问自己一些这样的问题,老师或课本上出这个题目是要考我们什么?它现在的情况可能是简单支撑的边界条件,如果换成一般性的弹性支撑,结果又会是怎么样?现在这个问题施加的是某种载荷形式,如果换成与工程实际更符合的载荷形式,结果又会是怎么样?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搞研究。这样就培养出了看书或看别人的论文很容易发现问题这一能力,而以后的研究工作表明,这一能力对搞科研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我在清华本科学习期间学到的科研能力在英国留学期间得到了充分的证明。我本科毕业后经英语培训后直接去英国留学,先在帝国理工土木工程系,导师给了我一篇他们系里刚刚毕业的博士论文,是关于模糊优化设计的,写了250多页,但我一看就基本明白了,很快消除了我对博士研究的恐惧。我自己选择了“模糊数学在结构安全评估中的应用”这一方向,每周一至五做大量阅读,周末两天写一份报告,因此,几个月下来就写了不少报告。大概五个月后,我就挑了一篇自己认为有创新的论文送给导师,希望他帮助改改英语,然后能去有关杂志上发表,但一个多月杳无音信。我一气之下,就提出转学,八个月后就转到布里斯托大学土木工程系,与新导师合作不到一个月,我们的第一篇论文就寄出去了,随后第二篇,第三篇。其中的第三篇就是我送给帝国理工导师的那一篇。我的新导师在向系里其他老师介绍我时,总喜欢说我工作的节奏太快了,他都跟不上。跟新导师工作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有一天,他主动跟我说:“你作为一名博士生,你的工作可以了”。我听了这话非常高兴,一边找博士后研究机会,一边写论文,很顺利地在布里斯托大学航空系找到了博士后研究的机会。这样我总共只花了两年零一个季度的时间就由本科学历拿到了博士学位,而我国内的同学才刚刚完成硕士学位。尽管博士后的研究方向与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毫不相干,但由于我基本上掌握了一般的研究方法,因此,入门很快。博士后期间,是自己研究成果丰硕的一个阶段,三年时间在国际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了16篇学术论文。我博士后导师的夫人喜欢说她丈夫与我是生产论文的机器(Paper Machine),因为我导师为了与我讨论论文也经常周末来加班,这在英国人中是不多见的。1993年回国后,尽管我的研究方向因客观环境的要求而不断变化,但在每一个方向上都能很快进入角色,并取得一些进展,也均发表了一定数量的论文。

 

因此,严格说起来让我紧张的考试就是高考这一次,以后的发展非常的平顺,甚至超过我的预期。现在作为回忆和分析,为什么我能这么顺利,我自己的感觉还是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我有一个明确的追求目标,我希望当一名科学家。在我人生发展的过程中也多次碰上金钱和权力的诱惑,我始终不改初衷,不利于我目标实现的金钱我不挣,不利于我目标实现的权力和享受我也不要,只有对我的目标实现有帮助的行政工作我可以去做一点。如果要做一个企业家,当然应该是挣钱越多越好,如果要做一个政治家,官也是当得越大越好,如果把这两种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来追求,也是很好的,也可以为国家为民族作出很大的贡献。但我不是,我要追求的是做一个科学家。如果追求科学家目标的人也热衷于金钱和权力,在我看来就是迷失了方向。人生目标的确定是一个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过程,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这些都是哲学的问题,因此,我自己的一个体会就是,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学一点哲学是很有好处的。它是让你树立远大理想的基础,也是不被社会迷惑坚守你的理想的武器。我在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五十周年系庆大会上的发言就重点谈了这个问题(全文可参见http://www.stsy.sjtu.edu.cn)

第二是持之以恒的行动。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都是要靠背后的巨大付出。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中夺取金牌,风光无限,是靠平时艰苦的训练。我们承担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光立项就推动了10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法国、前苏联、日本看到美国的一条4500米载人潜水器在海洋资源勘探和海洋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积极研发,分别研制成功了他们的6000米级的载人潜水器。我们所的领导和专家在1992年就向当时的国家科委(现在的国家科技部)递交了在我国开展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研制的建议书,但一直到2002年才批准立项,研制工作又要花10多年,这个项目要到2013年才能完成研制,交付用户使用。这个项目在2010年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完成了3000米级海上试验,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使得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俄罗斯和法国之后第五个具备3000米级载人深潜能力的国家。科技部技术咨询专家组认为“此次载人潜水器3000米级海上试验的成功为我国载人深潜事业打开了通向6000米深度的大门,是继去年1000米海试成功之后我国深海技术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也是我国科技发展史上一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进步”。这一成就通过中央电视台和各大报纸、网站的广泛报道后,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很好的社会效益,入选了“201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已经成为与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千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并列的重大科技成就。科学家要在某一个领域提出自己的理论,建立自己的方法,都是要靠长时间沉下心来的勤奋工作。要沉得下心来,必须要用一种宗教式的情怀来对待科学研究,必须要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所选择的理想目标。近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宗教与科学存在着“牢固的依存性”,“科学没有宗教就象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瞎子。”(《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第182183页)爱因斯坦明确表示:“我认为宇宙宗教感情是科学研究的最强有力、最高尚的动机。要是没有这种热忱就不能在理论科学的开辟性的工作中取得成就”。“要是不相信我们的理论构造能够掌握实在,要是不相信我们世界的内在和谐,那就不可能有科学。这种信念是,并且永远是一切科学创造的根本动力。”(同上,第379页)在《科学和宗教》一文中,爱因斯坦说:“科学只能由那些全心全意追求真理和向往理解事物的人来创造。然而这种感情的源泉却来自宗教的领域。……我不能设想一位真正科学家会没有这种深挚的信仰。”(同上,第182页)

第三是要积极开发自身潜在的智慧。所谓智慧,就是总能让自己在冷静的状态下看待事物和处理问题。遇到困难和问题要沉着冷静,遇到鲜花和荣誉同样要沉着冷静。只要在智慧的状态,再大的困难总是能找到解决办法的,任何无助于问题解决的冲动和愤怒只会让问题变得更加的恶化。有不少人往往能做到这一点,因而取得了一点成绩,获得了不少的鲜花和荣誉。这时,有些人可能就开始飘起来了,逐渐地忘了自己的目标,在环境的诱惑下逐步停止,最终也没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目标。因此,我的一个重要体会是,要想实现目标还必须打开自己本身所具有的智慧才行。在我有机会每年跟一些清华来所实习的学生座谈时,我都是反复地强调,要明白知识与智慧的区别,知识是可以学习的,知识也是很快就会老化的,知识多不等于有智慧,智慧是需要开发的。学校的根本任务应该是启迪开发学生的智慧,但就目前的我国教育现状而言,我觉得很多老师以及家长均把灌输知识当成了自己的本质工作。因此,现在的学生智商很高,但智慧没有开发出来,将来也未必能够成为对国家和民族有用的人才。

 

4 对学弟学妹们的寄语

海门中学即将迎来了百年华诞,在过去的沧桑巨变的100年里,海门中学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大量有用的人才。这些人之所以被社会评价为有用的人才,是因为他们有理想和抱负,有执着的追求。回顾我走到今天所走过的路,没有例外地还是在重复验证着这个道理。人生难得,来到人世间走一遭,七八十年,不是只是来看几眼,享受几下,而是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为国家和民族做一番贡献的,在做贡献的同时,国家和社会支付给你的,足以能让你的生活过得无忧,因此,你们无需把自己的主要精力花在自己的生活上。你对社会的贡献也给你自己的子孙后代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可以激发你的子女自强不息,只有这样才能一代比一代强,才能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海门中学是我的理想腾飞的起点,也衷心地期望她也是你们理想腾飞的起点。

 

2011410写于无锡

 

作者简介:崔维成,男,1963年生。1981年江苏省海门中学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固体力学专业。1986年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毕业后免试保送进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攻读硕士学位,同年被选拔为预备出国留学人员在上海外国语学院进行英语培训,1987年通过英语考试后于10月初赴英留学,19901月完成博士阶段学习,19932月初完成三年博士后研究后回到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工作。现任该研究中心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无锡市科协副主席,国际船舶结构大会(ISSC)和国际船舶实用设计会议(PRADS)常委,五本国际杂志编委。其间,19994月至200210月曾被国家教育部聘为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工作。主要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方面的科研与教育工作。在完整和破损船体结构的极限强度预报、船舶结构的疲劳强度评估以及可靠性分析与设计等方面有创造性贡献,在国际上率先提出海洋结构物疲劳寿命预报的统一方法。2002年起,他担起了大深度载人潜水器本体研制第一副总设计师和载人潜水器总体与集成子课题负责人的重任,承担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试工作在2010年取得重大进展,入选“201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见照片1)。在国内外发表各类学术论文350多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是我国“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首批人选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首批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获“船舶总公司优秀青年”、“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央企业优秀归国留学人员”、“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2009年国庆60周年,他作为优秀回国人员的代表,受邀参加天安门国庆阅兵观礼(见照片2),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见照片3)。2011314下午,中央政治局常委全体人员及部分中央领导参观“十一五”科技成就展,胡锦涛总书记在国务委员刘延东的陪同下来到“蛟龙号”潜水器模型前,作者有幸给胡总书记简要汇报了“蛟龙号”潜水器的基本情况。李长春、周永康等多名中央领导也参观了“蛟龙号”潜水器模型(见照片4)。

照片1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3000米级海试成功入选“201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照片2 崔维成在国庆60周年观礼台上

照片3 崔维成作为优秀回国人员的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照片4 崔维成正在给李长春等讲解“蛟龙号”载人潜水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