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

发布时间:2019-02-20

我的老师

  沈 冲

我在海中学习的年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蓦然回首,往事依然历历在目,海中老师的教诲尤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张中元(语文,历史),周敏珍(数学),潘启仁(化学),黄耀春(物理,电工),徐铭(物理,高二7班班主任),胡兴(物理)、马志远(生物),江建华(英语),金玉祖(英语),章玉祖(英语),黄建平(历史),朱圣彬、朱继勤(地理、地学),徐新华(政治)、沈国强(体育)、季松云(几何),袁方平(几何)……在海中,无论是教师还是教工,都愿为学生服务,都愿意帮助学生。我在海中的四年,除了直接给我们上课的老师以外,其它许多老师例如教导主任龚昌老师,实验室的老师(男)、老师(女),还有阅览室的胡一波老师等,都曾帮助过我,我和电工史云生的关系也不错。在这里,我只能重点回忆我的三位老师。

 

一丝不苟的张中元老师

我遇到的第一位老师是张中元老师,他是我高一时的班主任,又是我的语老师。承蒙张老师错爱,我被指定为临时班长,总揽班级除“文娱活动”之外的一切事务,有些男生戏称我“独裁”。第一次班会课上老师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海中的情况,有几点至今记忆犹新。一是海中的家底大约有100万元(当初全校的水电费好像是每天70元,而我们每个学生每天的伙食费是0.18元,馒头2分一个,面包6分一只)。二是学校刚启用的大礼堂(食堂),在江苏省的中学中是“拿摩温(No.1)的”。他给我们上的第一课是《白杨礼赞》,布置的第一篇作文是《可爱的海门中学》,并连续写了两次,好像是说“做事就得把一件事做好”,因此也一定要把这个题目写好。

老师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一丝不苟。记得有一次冬天晨跑,体育委员喊口令,全班同学步调一致,整齐划一,只是有一位男生,与我们差一拍,左右脚与我们不同步,体育委员让他把步子换一下,他不以为然地说了句,“跑跑么好了”(海门方言,“随便跑跑”的意思),言下之意:何必这么认真呢?老师知道后,在班会上严厉批评了该男生,还对“跑跑么好了”这句话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剖析,“‘跑跑么好了’反映了……‘跑跑么好了’说明了……..老师大约讲了有半节课之多,大意是说我们不应该对学习、对体育锻炼、对生活不认真,不应得过且过,好像还应用了毛主席的语录“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尽管当时我们认为老师有些小题大作,但现在回想起来,他分析得确有道理,事实上,后来我们班的体育锻炼都很认真。

 

诲人不倦的江建华老师

进入海中的第一年,教我们英语的是江建华老师。老师上海口音,头发卷曲。他强调课程名称是“英语”,不是“英文”,要求我们除了完成书面作业外,还要重视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要朗读,要背诵。老师上课认真,讲解生动、形象、风趣,我们班的许多同学都很喜欢老师。我记得给我们讲解heavy这个单词时,老师做了一个很形象的背负重物的动作,口中还念念有词“heavy(嗨喂), heavy(嗨喂)”, 好像真的很沉重的样子。

当时流行一种说法“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很多同学喜欢理科,而不喜欢文科,还误以为理科不行的同学才学文科,因此对英语不够重视。老师心平气和地给我们讲了他的观点:英语既不是文科,也不是理科,英语就是一门外语,是工具。他强调,并不是理科学不好的才学英语,而是爱好英语才能学好它。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他的数学才能也很好,他曾当场在黑板上演示了他的数学技能 ……  

我很赞同老师的说法。高一时我报名参加学生会的选举,在“特长与爱好”一栏,我填的是“无线电与英语”。我很喜欢英语,但我的物理、无机化学、电工等也学得很好,动手能力也很强,当然后来我安身立命之本是英语,大学毕业后成了一名英语教师,后来又从事外事工作。

老师十分厚爱他的学生。我自认为我的英语一直不错,老师很看得起我。事实也确实如此,他相信我的英语水平,对我很信任,他还会用特殊的方法鼓励遇到挫折的学生。记得高一时的一次单词测验,我只考了68分。凭我的水平应该在85分以上,老师对我那次的考试成绩非常惊讶,但并没有简单地批评我,反而关切地问我,最近是不是累了,没能好好复习?老师的关怀让我非常难过,如果当时江老师骂我或是责备我几句,我可能还好受些。我觉得很对不起老师,同时我又觉得这不是我的真实水平,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问老师,可否给我一个特别的机会,让我重考,老师非常爽快地答应了,说“没问题,好好复习吧,等你复习好了再来找我”。

老师的信任,我不敢马虎,踏踏实实地认真背单词,几天后到江老师办公室重考。老师给了我试卷,同时也给了我答案,说他要去上课,让我考完以后对照答案自己批改。我问老师“你不监考吗?”老师说,“沈冲,我还信不过你吗?”说完就去上课了。怀着江老师对我的信任,揣着我对老师的感激,我认认真真地考试,并在检查无误后,自己批改试卷,最后获得98分,考出了我的真实水平。

这是我一生中参加的第一次无人监考的考试,我觉得自己受到了极大的尊重,获得了充分的信任,我暗暗发誓一定要把英语学好,要对得起老师。老师的这种做法也许不可能普遍适用,但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假如当初老师没有给我这个机会,我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许会受到打击,我的人生轨迹也有可能会改变,两年后我也不一定报考英语专业。后来我自己做了英语老师,也懂了一些心理学和教学法,回想起当初老师给我的那次无人监考,可以说是真正的因材施教。谢谢你,老师。

1988年,大学毕业前夕,我想回到母校工作,写信给江老师,问英语教研组的条件,好像是问能否人手一台录音机,能否人手一台打字机之类的问题。江老师很快就给我回了信,客观地说明了目前的条件:教研组只有一台打字机,一台扫描仪(不是现在的那种可扫描图片的,而是那种直接把一页资料扫描在一张专用的蜡纸上,然后再油印),尽管条件不是很好,但欢迎我回母校工作。然而,由于当时大学生是国家统一分配,不是双向选择,最后我被分配在南京化工学校,没能回母校工作,没能与江老师共事。想起此事,至今还有些遗憾。

 

与人为善的徐安若老师

这个小标题可能会使人误解,认为老师是个老好人,其实,老师对我们要求还是蛮严的。“与人为善”虽不能完整地概括出老师的特点,但为了与前两个小标题一致,姑且使用老师曾经教导我的词语来作标题,而且,这四个字确实对我后期性格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

老师原系常乐镇人,因教学效果好,被调到海中任教。在我的印象中,当时徐老师四十开外,体型较瘦。他不苟言笑,但说话时语气平和,很少严厉地批评学生。作为一名班长,我工作认真,学习也很努力,但学习成绩在班上并非出类拔萃,只是处于上中等,但老师对我充满了信心,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最让我难忘的是,老师为我争取推荐名额一事。当年全国试行“高考与推荐相结合”的招生政策,即学校可推荐品学兼优的学生,被推荐的学生只要达到高考录取的最低分数线,其所填报的志愿高校就应该录取。我班上最后推荐了我,好像还有一名是陈海燕同学(经常考第一名,后考取北京大学外文系),但我作为被推荐的对象在学校层面上是有争议的,因为其它班上推荐的都是前五名的学生,而我尽管在预考时发挥了最好的水平,也才名列全班第十。但老师从我的学生工作、学习态度、成绩提高的幅度、班上同学的评介以及老师们的评介等多个方面向学校据理力争,最后学校同意把我作为推荐对象。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学校对推荐的学生很慎重,要进行政审,要对其出身等问题进行调查。调查是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其中有一项结论对我很不利,即我的外公曾被判刑。当问及老师时,老师坦诚而又负责地向学校作了说明。我外公也是常乐乡人,解放前曾当过校长,也算是个知识分子,据他了解我外公被判刑坐牢是文革期间的事,是错案,已经平反,而且当时我外公所在的那个大队书记就是在文革中专门整人的人……” 因为老师讲的都是事实,我被推荐一事才得以顺利通过。这些事我是后来才知道的。

老师对我的报考院校也很关注。在试填志愿时,我好像填写了一个“(北京)外交学院”,老师关切地说:“像这类学院对政审比较严,你的家庭成分是地主(我的祖父是地主),即使分数达线,也不太可能被录取。”我听了老师的话,在正式填写志愿时,我把我的第一批第一志愿改成了“北京师范大学”。按理说,作为推荐生,我只要达到最低分数线,就能被录取。我当时已经超过最低分数线10分,但最后只是被第二批的第一志愿院校“南京师范大学”录取。不管怎样,反正最后我考上了大学,不再是“半个大学生”,而是一个完整的大学生了。尽管我没能填报外交学院,也没有考上北师大,但我还是很感激徐安若老师,如果没有这个推荐保底,我在高考时可能发挥不正常,就很可能上不了高校,也就可能没有今天的我。

老师不但传授给我知识,而且还教给我如何做人。当时,班上有些同学可能感觉高考无望,不认真学习,他们从心地里就可能放弃了高考,学习不那么用功,有时会有意无意地影响其他同学。作为班长,我想管,但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且有一段时间,我还对老师很有意见,认为这个班主任不像其它班主任那样有魄力,那么“杀心”(海门方言,“杀气腾腾”的意思),对明显违纪的学生也不严肃处理。我还在班上公开地谴责这些同学,老师听出我讲话的火药味很浓,就当即为我打圆场:沈冲讲话的言辞是激烈了一些,但出发点是好的……后来,老师还专门找我谈话,他首先肯定了我的工作,但同时劝告我说,做事不但要有积极性,还要注意工作方法,更主要的是做人要与人为善,要有耐心……我后来才逐渐明白徐老师的良苦用心,他不希望在高考前夕班级出现波动,他是想稳定全班同学的情绪,保持整个班级的和谐,以便我们能在高考时发挥出最佳水平。这就是我敬爱的老师。

 

其实,在海中的四年,还有许多老师值得我回忆,值得我大书特书。只因本人文笔实在一般,不敢过多造次,只能把对其他老师的思念与感激藏在心中。他们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把我们培养成才。值此母校百年校庆之际,忆及母校恩师,以此表达对母校及母校恩师们的思念与感激。愿母校蒸蒸日上,愿母校的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生活幸福,为祖国、为世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沈冲,1984届高中毕业生,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副院长、院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