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短暂 记忆绵长
谭柏虎
我在海门中学履职的时间很短暂,从在学校暑期开学前三天晚上与全体老师的见面会,到离开学校校长办公室参加县政府新领导班子第一次会议,总共只有128天,既使加上后来因工作需要保留校长职务一年,每周到校一天,满打满算也只有172天,且距今已逾28载。然而诸多往事,每每提及,仍旧历历在目。
仰仗中坚,传承七秩名校的优良三风。我于1960年参加教育工作,在淮阴市的大专、中专学校担任过教学和教务管理工作,对于“江苏省海门中学”早有耳闻。1971年调进海门县教育系统,对省海中更是仰慕有加。1983年经过战火洗礼和文革颠簸的海门中学,在陈象新老校长和校内数十位教学精英的共同操持下,经过五年的辛勤耕耘,七秩老校焕发了青春。而这时,陈老校长到县人大常委会担任专职副主任,“校长”的重担落在了我的肩上。此时的我,深感责任重大。 当时周边县(市)重点中学也或将“升格”,学校之间相互攀比力度增大,为此,理当而必须兢兢以强。首先考虑的是,全力仰仗以袁世迈副校长、袁劲主任、胡新老师等学校中坚力量,调整稳定教学秩序,弘扬传承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同时每天不少于4课时进入课堂听课,有高中班的,也有初中班的;有理科课,也有文科课,观摩教师的“教”,了解学生的“学”。还到各教研组共同商讨如何在抓好课堂教学基础上组建课外兴趣组、课余图画室、师生歌咏队、艺术体操队,以求枝繁叶茂,出新添彩;与体育教研组一起动员青年教师在学生晨操和下午课外活动时间,走出办公室,走向运动场,并坚持每周六下午安排一场我也参与的青年教工与高中班学生的篮球友谊赛,以期增进身心健康、密切师生关系。当时能够进入海中的青年教师,都是经过县局和学校好中选优、精心配置的,他(她)们都是海门教坛的新秀,也是海门中学的未来。
真诚沟通,确立后勤保障一线的服务理念、学校党支部书记吴云鹏,是一位从部队师政委岗位上转到地方的老政工干部。他当时介绍说,总务工作和教务工作需要协调,在向双方了解到一些具体情况后,与老书记一起,先后多次召开教导处、总务处、教师代表和后勤人员代表恳谈会,提出了“劳动分工、相互尊重、保障一线、奉献海中”的指导思想和“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一线满意后勤舒畅”的工作要求。此后,在总务处程朝亮主任的努力下,后勤逐步改进了教工饭堂和学生饭堂的伙食服务,确保了教学用品的及时供应。用现在的话说,实现了和谐共进。
合力奔波,促成学生宿舍大楼工程的迅速上马。位于教学主楼西侧、现在“点津楼”的位置上,原本有一幢学生宿舍楼,是学校花了不少气力争取到的、当时还为数不多的宿舍楼指标。由于种种原因,我到职时它处于停建状态,深达
群策群力,推进校办工厂项目技术更新。海门中学的校办工厂是当时海门县教育系统中办得较早也较好的校办工厂,1983年上半年,步入了发展低谷期。电镀厂房陈旧,设备超期服役,业务合同萎缩;钢球厂项目技术精度达标率不高。为此,先后与范友超、施奇、王耀春、曹近法等老师及工厂骨干进行商讨,研究项目、技术以及厂房设备的更新措施,并向教育局和校办工业公司寻求支持和援助。虽然当时在短期内仅有少许进展,未能取得理想的“立竿见影”的成效,但为后来的镀饰新工艺的推出和生产基地的向外扩展,拓开了思路。
28年过去了,对有些事情,印象淡薄了。然而在海门中学的这一段经历,一直在我脑海深处时隐时现。在海门中学建校100周年到来之际,回首往事,我想用一副刘:联表达我对这一段经历的感受。
幸与海中有缘,结识众多同仁学子;
喜留记忆无愧,陪伴一生岁月年华。
横批:恭祝百年校庆。
201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