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岁月

发布时间:2019-02-20

难忘的岁月

1960届校友  袁祖德

 

我于1954年至1960年在海中读书,高中毕业后又在母校代教两年,八年的海中岁月是我一生中学知识、长身体、懂人生的奠基时期,为我今后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离开母校已五十年,我已进入了古稀之年,但在母校学习、生活的情景还不时地在梦中浮现,醒来后还久久不能平静,真是难忘啊,我的母校,江苏省海门中学。

    纯朴的校园是母校留给我最难忘的记忆,老师严谨的教风,学生勤奋的学风,师生团结,艰苦朴素,努力拼搏,力争上游的精神风貌影响着我一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海中在各学科都有一批优秀的教师队伍,他们有很高的学术修养,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有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理想和追求。他们热爱教育,献身事业,一心一意,默默无闻,辛勤耕耘,教书育人。我的英文启蒙老师顾明祖老师和刘振先老师就是其中的代表。1957年秋季开学,海中在高中一年级四个班中的二个班开设英文课,我分在英文班(高一丁班)。当时没有任何的音响设备,没有英文资料,也听不到国内外英文广播,更不知道学英文干什么,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好英文,学好英文都是件不容易的事。但顾老师和刘老师认真备课,上课时十分风趣活泼,课后耐心辅导,用心批改作业,进行评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增强学生的信心。每天早自习时,他们常常到教室带领我们高声朗读课文,训练我们开口读英文、讲英文,帮助我们克服怕开口,不敢开口,怕讲错的心理。在读写方面,他们耐心地讲解语法和短语的用法,反复进行中译英、英译中的练习,并要求我们用英文写作文。拼写单词是一大难关,老师帮助我们掌握单词读音和拼写之间的一些内在联系以及拼写的一些基本规律,并教导我们利用前缀、后缀等方法扩大词汇量。由于老师认真负责的教、学生勤奋刻苦的学,经过三年的学习,我们的英文不仅入了门,而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母校艰苦朴素的生活同样使我终身难忘,在母校六年的学生生活是紧张的、艰苦的,但很有规律。每天清晨起床后体育锻炼,早自习,上午四节课,下午一至二节课后做作业,体育锻炼,晚上二个小时晚自习。住的是大宿舍,我初中时的男宿舍在海门烈士馆东边,近三十个人的大房间,上下铺,十分拥挤,但从不发生争吵。吃的是大锅饭,一日三顿在教室用餐,粥、饭装在大桶内,由厨师送到教室前的走廊上,菜装在大脸盆内,由学生自己到厨房拿到教室,八人一盆,饭菜由学生自己分,也从未发生过争吵。晚自习用的是一种电石气灯,由师傅统一点亮后,由学生拿到教室挂起来,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在默默地温习功课,有时有各科老师到教室辅导。在学校寄宿的学生周末回家都是步行,我的家在长兴镇,离海中三十里,周六下午漫步在乡间小道上回家,周日下午又忽忽忙忙赶回学校;有时有事,周一清晨三、四点钟起床,风雨无阻赶回学校上课,从不迟到,缺课。学校的生活条件是十分艰苦,但大家十分融合,十分宽容,十分理解,听不到任何的埋怨和争吵。

    母校的教学质量是一流的,生活是简朴的,这些都深深刻印在我的脑海中。当我走上外交工作后,虽然出入的是国内外的高档宾馆饭店,乘坐的是高级轿车,参加的是国宴和领导人的会见会谈,穿的是中山装或西装革履,但我从不追求时髦,从不追求高消费,从不讲排场。而在工作上始终一丝不苟,认真负责,高标准,严要求。为此,我经受住了七十年代文革中的唐山军垦农场的艰苦生活和野营拉练的考验,八十年代圆满完成了赵紫阳总理一个月内出访非洲十一国和接待美国总统里根千人访华团的礼宾安排任务。

    在母校百年华诞之际,我衷心地感谢母校老师谆谆教导,感谢同学的和谐相处。在当今学科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时代,祝福母校与时俱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振兴中华培养人才。

 

    袁祖德,男,1941年12月生于海门长兴镇,1957年海中初中毕业(初三乙班),1960年海中高中毕业(高三丁班)。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