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情与磨菇云
季廷安
我离开海门已有半个世纪有余,但至今说着带海门乡音的普通话,心里时常惦记着母校与故乡。
1936年,我出生在海门县新建乡连东村,我祖辈世代为农,过着不劳动不得食的生活。我九岁上学,1949年春季插班考入海门中学初中一年级,由于经济原因,与同学合租民房,自带粗粮、柴火、蔬菜,早、中、晚三餐吃麦粥饭,点蜡烛借光夜读,住地距学校较远,晚上自习只好在住地,尤其到夏天晚上有点煎熬,敞门吧,怕蛟子咬,又有邻居小孩喧闹,精神不好集中,影响学习,关门吧,不通风,在烛光下,实在闷热难受,只好用盆凉水擦汗,不时洒水纳凉。有时勉励自己,今天的付出,总会有明天的收获。所以,体现在行动上,能自觉地做到少睡早起,把可能用的时间都用到学习上,酷暑寒窗攻读到1952年初中毕业,那样未进行升学考试保送进海中高一。高中三年级亦租民房,由于得到哥哥的经济帮助在学校用餐,这比初中条件好多了,1955年高中毕业。
1955年,我考取了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长春冬天冰天雪地,零下几十度,室外一伸手就冻僵,母亲为我准备了两件棉大衣,生怕我冻坏了。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的确是终生难忘。
一个铺盖圈、一个柳条箱算是全部行囊,父亲用独轮车将我行囊推到青龙港,那时,青龙港还没有建成码头,上轮船要先用小船划到轮船边才上轮船,我从小船爬上大轮船,只顾搬运行李,安顿好后才回头望去,只见父亲远远望着我进舱,轮船拉响了汽笛,慢慢开舵,父亲仍在原地直至很远,我看见一点人影,父亲依然停在那个地方。
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过去连火车是什么样都没有见过,这次坐上从上海开往长春的迎新专列真好奇。过去从未见的事物一个接一个,也不好意思问人家,生怕别人笑话自己;从乡下来的人真是少见多怪!所以,一路上有点像哑巴,只点头示意,很少和人说话。同车人尽管语言表达有差异,但年青人互相谦让、体贴,给我这个初次出行的人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吉林大学化学系注重培养手、脑兼备的化学人才。我刚跨进化学门槛时,政治运动开始了。1959年,“反右派运动的恶浪刮到了学校,铺天盖地的大字报打破了平静有序的上课-实验——上课——考试”的秩序。学校宣告:不能用考试冲击运动。在这一训令下,老师不讲课了,学生不上课了,到处是看大字报的人群。我来自农村,并没有什么大鸣大放的材料,大致因为农村孩子的纯朴禀性,没有卷入政治的漩涡。
大凡所有当权者在政治运动后需要做出政绩以证明:政治变革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发展。学校组织学生搞科研,我被分配做塑料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的合成,老师设计了合成流程,我做试验。七弄八弄,竞然合成了符合要求的产品,我很高兴第一次独立完成了经老师确认的科研任务。我想这个结果与事后选派我到北京大学原子能系不无关系。1958年,我由吉林大学转入北京大学原子能系。当时全民都在炼钢,中国大地无处不在炼钢,大城市也不列外。我们系有些不一样,比炼钢更为重要的是响应大办原子能的号召(事后知道,这是毛主席提出的号召)。系里组建了若干课题组:海水中提取H2(氘)科研组、反应堆组、加速器组、从矿石中提取草酸铀组。我参与了最后一个小组,不知道从哪里弄来的矿石,经磨碎用酸浸取再经转化,最后得到草酸铀。由于年青敢干,在一定程度上属无知,工作中无视放射性对人体的危害的深浅。要求佩带放射性防护用品操作,我们图省事,移出手套箱操作放射性样品。后来,听了老师讲课,才了解放射性的危害性、操作放射性样品应具备的实验室条件及防护要求等。回想起来,在参与科研工作时,未按放射性防护要求去做,真是无知与蛮干。正是在中关村这座不显眼的大楼里,走出了像我这样一批又一批原子能事业的科技人员。
二、从军十年
我的从军生涯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9年到1962年,任国防科委二届科学参谋。那里,国防科委刚成立不久,处、局级领导基本上都是身经百战的职业军人,文化程度相对不高,急需提高数、理、化水准,以适应领导军事科技工作的需要。这2-3年间的业余时间,我基本都用在辅导领导们学习基础数、理、化等文化课上。国防科委高层对中层干部急需提高科技知识是十分焦急的,不时组织军事科技知识讲座。有位在哈军工学院执教的前苏联核武器专家(当时苏联专家还未撤走)来科委讲述“原子弹爆炸的核辐射效应”,不知是否由于翻译的原因,参加听讲的不少人反应听不懂。领导要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明原子弹爆炸后的各种效应,多数人反应听明白了,得到了参与者的好评。事后,我写过《原子弹爆炸原理》等军事科普短文,发表在《八一》杂志上。
第二阶段从1963到1969年。1963年初,中央决策层做出加快核试验准备工作的决定,客观上需要各种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充实第一线,就在那时,我从科委下调到国防科委21研究所。该所是测试核武器威力的研究所。说实在的,能为打破核垄断、拥有核威慑力量,为增强国家的国防实力做些实实在在的工作,我感到无比荣幸和自豪。我的工作是测定部件燃烧的部分内容,这被内行评定为测量核威力最直接、最精确的方法。当时,研究所还在招待所内运转,没有分析测试的条件,所有工作中能在协作单位——中科院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进行。
1964年10月16日第一次原子弹爆炸,1965年5月14日大气层核试验,1967年6月17日氢弹试验。这些日子我永远不会忘怀。首次核试验带有原理性试验,外国媒体称之为“洗澡盆式核装置”(有贬低之意)。原子弹放置在塔上起炸。我们的任务在沿炸心周围不同半径设置放射性落下灰的自动收集器(收集到裂变产物和残余物供分析化验)。在零点(爆炸日期)前,我们已设置、检验、调试完收集器的自动计时及开启动作,可以说已到万无一失的程度。在这之前,给每个人配备好黑胶片及墨镜,以便观察核爆炸景象时安全防护。在戴好防护眼镜的顷刻间出现了强烈闪光,一个巨大火球呈现在天空随即听到一阵咆哮怒吼的声响,粗犷沉重就像暴风雨前一个蓄积已久的滚雷。接着,蔚蓝的净空出现了一朵壮观的蘑菇云团,裹着空气不断滚动上升,强烈的气流引起云团波动,不断地摇晃着像天空中的巨龙,太美了!大神威了!我们处在长时间的兴奋和激动之中。终于目睹了我们期望的一切。刚刚经历的一幕不仅证明了中国核科学家的智慧和能力,还证明了中国人的气魄和胆识,无疑会激发全国人民的发奋图强。零时后,我们在收集放射性尘埃收集器时,发现有的收集器被吹倒,有的盖子关闭完好无损。看到在地面戈壁石子缝隙中,有像轴承一样的铮亮铁珠子,是铁塔熔化蒸发后冷凝后散落于各处的。捡是捡不完的,只有暂存于戈壁原野了,说不定将来可能成为文物之类了。
1965年5月14日,大气层核试验较之第一次塔爆核试验有诸多不一样。首先,轰炸机要携带核弹在试验场区上空对准靶心实施空中投弹,其次,要在一定高度引爆核弹,以及采集放射性尘埃的飞机穿越放射性云团等,这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实战能力的试验。我们的任务是对核爆炸产生的裂变产物进行分析化验。在零时前,我们反复对模拟样品进行演练,深入学习周恩来总理对核试验工作的指示:“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十六字方针,每个人都把这十六个字当作行动指南,认真贯彻落实到工作的每个环节,把参试当作一次严肃的政治任务,看作组织对自己的信任与考验。在工作的每个环节,每个流程,做到严格的要求,用严密的方法获取可靠的结果。每种分析测试手段必须有二种以上的方法,亦即要有备份,做到“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要求。对测试人员来说,放射性尘埃样品的分析测试的结果与其他方法的测试结果吻合,就心满意足了。这个大课题后来获得了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
1967年6月17日,我国在罗布泊核试验场进行了氢弹试验,使我国先于法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1967年,“文革”动乱闹得凶,但在军队受到控制,尤其像我们单位,有特殊任务的军队研究所还是较平静的。我们的任务除了分析、测量裂变产物外,还要针对氢弹聚变反应的特点,增加新的内容。在零点前,我们昼夜不分,一遍又一遍地进行模拟样品的试验,研究分析测量样品的重现性,提高精确度的要求,以使保证对实际样品测定的可靠性。爆炸当力自然是保密的,但无论是预测还是实测结果,对分析测量人员知道“密”是迟早的事。但是,我们能做到“守口如瓶,机密重于生命”。氢弹爆炸的蘑菇云团体积大,放射性强度大,飞机采样穿越放射性烟云,给飞行员带来的风险增加。如果迟后采集放射性尘埃,又担心采集放射性样品量不够,影响分析测量要求。为此,采取发射火箭弹采集放射性尘埃,实测结果证实了氢弹大当量爆炸。那天天气特别晴朗,蔚蓝晴空一望无际,是戈壁滩上难得的好天气。早上八点,投弹飞机起飞,爬升后,径直飞向东南方向,不久取样飞机升空,大家纷纷议论观看蘑菇云团的最佳方位。心情随着时间推移紧张起来,等待零点时刻的到来。40分钟后,我们听到不断的轰鸣声,我们凭借直觉,氢弹试验取得了成功!大家控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心情,欢呼、跳跃、像孩子般沉浸在极度亢奋之中,久久不能平静。后来才知道,计划投弹飞机于8点20分投弹,由于飞行员心情太紧张,弹未投下,飞机盘旋一周,第二次脱钩投下。如果飞机未能投下弹,飞机不能返回机场,因为飞机着落时冲击与震动引发核弹爆炸,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三、当了五年工人
1969年底,组织上告诉我们夫妇:复员回海门老家。家里知道后来信说:生产队已传遍,有个不会种田的人要回来了,人们一猜就是我,要我千万别同意回乡。真是一封家书抵万金,我们惦量家里担心的份量。家里是富家,要是回家日后的麻烦可就大了。觉得向上反映个人要求无济于事,只好静观别人的复员去向得以借鉴。春节过后,陆续得到信息,清华、北大毕业的战友都到了北京安置。向领导反映了这一情况,领导见我们也只有这王要求,又都是在北京入伍,符合哪里来回哪里的复员政策,答应我们等待消息。在哪个时代,只要有个单位愿意接受我们就算万幸了。
我们到北京电焊机厂当工人,试用期半年为二级工。过了试用期转正三级工,足足拿了三年多的三级工工资后,我们恢复了大学生工资。在工厂,上班到,下班走,倒也很自在,自我戏言“上班出汗,下班休息,练就手艺,别无他求。这就是那个阶段的真实情况。好长的五年啊,人生有多少个五年!事实上,我一直在为干用得上专业的工作而奔闯,这么一个合乎人之常情的要求,过了五年后才来临。
四、环境保护二十余载
1975年初,调到北京环境保护研究所。环境保护是属于应用科学范畴的多学科领域,但环境保护究竟干些什么,当时还不是能说得很清楚的,包括环境保护范围、内容、学科发展方向以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作用等。当时有个可笑的观点:认为环境污染是资本主义的产物,是资本主义追求利润的必然结果;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一切为人民,自然不会产生环境污染。这种奇谈还见之于报端,这是在环境保护方面极左思想的表现。随着“四人帮”的跨台,还了环境问题的本来面目——环境污染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是全球性的,其根源是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度索取导致自然界的报复。得到公认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有:
1.温室效应与气候变暖。人类向大气排放大量温室气体(CO2、CH4、COX等),造成地球气候变暖。
2.臭氧层破坏。排放致冷剂(FCH)、破坏臭氧,使臭气层变薄或出现空洞,导致地球表面紫外线增强,危害人类生命及生物生存。
3.酸雨。化石燃料燃烧排放酸性气体(CO2、SO2、NOx),形成酸雨使森林死亡、危害生物生存。我国酸雨的面积不断扩大,长江以南各省均出现酸雨,并且酸雨的PH值变了,亦即酸化强度加剧,造成的损失逐年增加。
4.生物多样性减少。地球生态环境恶化,使生物物种、两栖爬行类物种、野生生物物种等均以不同程度减少或濒临绝迹。许多生物在我们还没有看到它们时,就已经灭绝了。
5.水资源危机。缺水和水污染是所有国家的两大问题,可供人类使用的水资源的量不会增加,水资源的供需之间矛盾日益突出。而生活与生产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造成污染,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紧缺。全国480个城市中有300多个缺水。目前供水数量不足,水污染严重的趋势没有得到抑制,水利用率太低,不足30%。
6.海洋污染。百川归海,人类生产和生活污水通过江河、湖泊汇集到大海中。其中有重金属、放射性元素、石油、农药等,致使许多鱼类、贝类等海洋生物因受有毒物质污染而不能食用或引发生物链中毒事件。
7.城市环境问题。城市人口大量聚集、工业大量集中,城市水污染严重,超量开采地下水,又把污染水排向水系,致使污染与水荒双重恶化。城市空气质量下降,TSP、SO2、NOx、CO2浓度增加,能见度降低、城市被周围垃圾场包围、白色污染等导致城市大气环境状况日益恶化。
以上仅仅是人类面临众多环境问题中突出的几个,还有许多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诸多问题。环境问题的出现有它发生、积累的过程,要缓解减少环境问题,自然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可能要经过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有所好转。要了解一个区域,一个城市,一个地方的环境质量如何,首先对该地的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亦即对大气、水污染、固体废弃物、生态环境状况等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作出描述与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以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我参与《北京西郊环境质量评价》课题、《北京东南部化工区环境质量评价》课题、以及《北京市大气污染及其控制措施》的研究项目。我还从视膜技术分离,方面研究,着重解决水污染治理问题。我在环境保护的岗位上一直到退休。
(季廷安,男,海门人,1936年出生。1949~1955年海门中学学习。1955~1958年吉林大学化学系学习。1958年,转入北京大学原子能系学习。1959年北京大学毕业并分配到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二局任科学参谋。后调到国防科委21研究所,参加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试验。1969年复员,1975年调到北京环境保护研究所,从事环境评价工作中环境样品的分析测试以及液膜分离技术等研究工作。先后发表科学论文及与人合作专著等十余篇。高级工程师,直至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