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激情岁月(校园生活回忆篇) 》  传承海中精神 莫为等闲之辈 返回上一页

传承海中精神 莫为等闲之辈

发布时间:2019-02-20

传承海中精神  莫为等闲之辈

顾年新

    近半个世纪的往事,如今回忆起来,有时如同昨日之事一般,历历在目;有时却又如同雾中看花一般,蒙蒙眬眬。兼以本人一退休便堕入懒惰境地而不能自拔,故倘若要我回顾以往并捕捉一些踪迹,撰成文字,确有许多难处。然而,为了完成朋友的嘱托,我还得努力地

去追溯,去寻觅。

艰苦的学习生活

    我刚进海中时,常穿的一件外衣是我母亲手工为我缝制的芦菲花家织布衣服。班上还有好几个男同学时常穿的是和我相仿的款式。也有几个男同学穿的是从商店买的布料并由专门的裁缝师傅制作的服装,他们在女生眼中,也许是风流倜傥的帅哥了。

    那是一个物质生活异常匮乏的年代。日常生活中吃的、穿的、用的都定量供应。

    当想起当年的寄宿生活时,即有一股难闻的木质味刺激着我的嗅觉。当年开饭之前,伙食房的厨师先把饭或粥装进特制的木桶,并根据各班预定的数额严格过秤,然后用拖车把装有饭食的木桶送到各班教室门前的台阶上。开饭时,有时也轮到我为本班的寄宿生分餐,如有少量剩余,便将余下的分给食量较大的几个男生。通常是稍一松手,分到最后,连自己的那份也没了。我就用铲刀,把黏在木桶壁上的食物刮下来一些,聊以充饥。那东西的木质味自然也就更浓重些了。

    那是一个星期日的下午,我和几个好友相约去伙食房后边的水域游泳。清澈的水面倒映着蓝天白云。我们像一群鸭子似的,先后扑下水去。我们在水中捉迷藏,打水仗。有几条白鲢也许被我们嬉戏的场境所感染,也窜出水面加入到我们的游戏中来。此时,欢快的情绪一

下子沸腾起来。你看,天空中飘浮的白云也笑红了脸,煞是好看。

    晚餐时,我拿起餐盆,去伙食房购饭菜。可是,怎么也找不到午餐时才向伙管处买的3元钱的菜票了。我心急火燎的,如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我翻箱倒柜,找个遍也还是不见踪影。这时,同舍的王金海过来了,见我床铺上一片狼藉的样子,便问我是怎么回事。

我告诉他:游泳前竟没把放在内裤小袋中的3元钱的菜票拿出来藏好……当今的青少年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当年这3元钱的菜票可是我一个月的菜金。王金海也许被我当时性急的样子所感染,他也为我着急起来,不时地安慰我。当然,他不可能解囊相助,因为他是班上拿助学金的贫困生。第二天,他便去伙管处替我向丁会计求情。使我没想到的是那位女会计竟被厚道老实的王金海说得动了怜悯之心,居然同意给我以补偿。当我从那位女会计手中接过3元钱的菜票时,心里充满了一种说不尽的感激之情。  

    那是一个国庆节前的星期六的下午,我和我的几个同乡快步行走在临江与悦来交界处的青东河岸上。归心如箭的心情使我们的步履如流星一般,我们的身后扬起阵阵尘埃。河岸两边的绿色的棉田里,闪烁着点点的银色的繁星。眼前的景象告诉我们,眼下已是棉花吐絮的

时令了。农家屋顶上已开始飘起缕缕的炊烟,这让本来已跑得汗流浃背的我们几个伙伴更加快了步速。夜幕初垂时分,我迈着沉重的脚步回到了阔别才一个月的家。这时,我想,我的那些家住三阳、万年的伙伴们还在归家的路上吧。

    当我扶着门框跨进门槛时,我的母亲微笑着叹了一口气说:“唉!我的傻孩子,回来干嘛呢?家里也没什么好吃的。”诚然,家中的晚餐是简单的,桌上只有两道菜:一道是炒咸瓜,一道是茄子毛豆汤。然而,当我和我的父母及两个妹妹围坐一桌喝着热气腾腾的玉米粥时,那味道却是何等的香甜。

    洗脚时,竟是钻心的疼。凑近油灯一看,才发现脚底竟然有几处磨破了的水泡。这便是我为省下7毛钱的车资所付出的代价。从此以后,逢到国定假,我若回家的话,多是凭藉这两条腿。

    在一条通往县城的坑坑洼洼的公路一侧,年过半百的父亲使劲蹬着一辆黑漆的旧自行车,逆着热风,弓着背,努力地缓缓地往前行驶。车后架上载着我和一袋一百多斤的玉米籽。这袋玉米是我寄宿在校的口粮。那辆自行车好像不堪重负似的,一路上吱嘎吱嘎地哼着。我坐在父亲身后的车架上,只见那亮晶晶的汗水从父亲的后颈直往下淌。那汗水大概是从父亲的前额、脸颊往下淌,以致渍得他睁不开眼了。我只见父亲一只手紧紧攥住车笼头,另一只手不时地用挂在颈项的破毛巾去抹前额和脸庞。路边的梧桐树频频地煽动着巴掌大的粘满灰尘的树叶,好像要为我这辛苦的父亲送来阵阵的凉风似的。然而,这一切全然无用。待父亲把我送到学校,父亲那件补丁叠补丁的背心早已全湿透了,紧紧地贴在父亲的身上。为了省下7毛钱的车费,我的父亲就是这样地为我出力流汗。至今想起当年父亲为我的付出,仍

让我愧疚不已。晶莹的,在阳光下闪着光亮的汗珠时而凝聚在光秃秃的头顶,时而从前额沿着鼻梁,沿着脸颊往下游移……这便是至今还鲜明地烙在我心中的以汗水凝铸成的闪着光芒的父亲的形象。

和谐温馨的校园氛围

    当年谆谆教导我们的学校领导和老师的音容笑貌,以及同学们熟悉的身影至今仍闪烁在我的印象的屏幕上。

    星期天,做完功课,有时候我就去街上逛商店。正巧,在“七一”桥那边遇上了陈象新校长。他,中等身材,刮得干干净净的落腮胡子,兔子眼。他似乎已认出我是他所管辖的那所学校的学生,便主动而和蔼地向我微笑着点点头。我呢,自然也很恭敬地向他打招呼。我们的校长居然这样平易近人!这让一个刚进海中大门的学生兴奋不已。我从街上回到宿舍,和同舍的同学私下里聊起此事,他们都说遇到的情形也是如此。   

    校会的地点,时常放在教室西侧的梧桐树下,各班的位置已用洋灰线标示清楚。同学们端着凳子,排着队走进场地,端坐好。入场完毕业后,教导主任袁世迈说了几句开场白后,陈校长便走到用红布罩着的讲桌前,用食指点了点移到他面前的话筒,检查音响效果。然后

用他的那双兔眼扫视全场,等他发现整个会场鸦雀无声,一千多双眼睛注视着他时,他才满意地露出笑容,拉开他那高频率的嗓子。他从他自己如何在党的指引下走上革命道路的经历,讲到我们学校光荣的历史,讲到当前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之间互相较量的形势,讲到我们青年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他以谦和的语态娓娓道来,一个多小时的脱稿演讲,如磁铁一般吸引着全场的师生。整个会场一直保持着一种肃然安静的状态。他那铿锵有力的语调至今还时常在我的耳畔回响。

    “嘀铃铃——”上课了。五十开外的夏汉文老师缓缓地走上讲坛,微笑着向立正在座位上的同学们摆摆手,示意大家坐下。然后用他那略显沙哑而低缓有力的语调开始讲授:“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x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x章第x节……”他自己并不翻书,只是一边讲,一边拿起粉笔,以苍劲有力的字体飞快地在黑板上板书本堂课的章节标题。接着以切近生活实例的提问深入浅出地把同学们的思路带进本堂课程。夏老师是我们高一时的班主任兼物理任课老师。他虽年迈,但他总是把教材备得烂熟于心,从而灵活自如地驾驭他的课堂教学流程,以启开同学们的智慧之窗。   

    “蓝蓝的天上的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在“五四”青年节的联欢会上,吴冠本老师以俨然是一位男高音歌唱家的姿态吸引着全校师生。他那高吭嘹亮的歌声在校园中回荡着,滋润着同学们的心灵。吴老师是我们高二时的班主任兼历史任课教师。他在班会课上的

语态与歌唱时的声调却判若二人。他语态庄重,语调似女性一般涓声细语,语气柔和却蕴含着一种无可辩驳的凌厉之势,使同学们心悦诚服,在我们的心里产生一种敬畏感。吴老师以他那富有涵养而又多才多艺的人格魅力,把我们班引上了蓬勃向上的轨道。

    早自习时间,校园里的一切都显得那样清新明静。同学们的整个身心完全进入了一种紧张的学习状态。教室里,花园里,树荫下,同学们随处找到适合自己的场所,或抑扬顿挫地背诵文言诗文,或指手划脚地背诵英语句型单词,或紧锁着双眉背诵公式定律。此时此景,如孺子在吮吸乳汁,如春蚕在咀嚼桑叶,如战马在畅饮涧泉。

    “将!”杜子平的助手往对方的阵地上掷下一子。

    “哇!”“妙棋!”教室西南角响起一片赞扬声。在场的围观者向棋手杜子平竖起大拇指。记忆力超人的杜子平的盲棋竟然常常令他的对手难以招架。

    中午休息时间,男同学们玩得最欢的莫过于棋类。此时,教室里有做作业的,有看课外书籍的,有玩无线电矿石机的。教室外的花园里有三五个学生围坐在一起开座谈会的,有在幽僻处拉二胡,吹笛子的。学校东南角的阅览室里有读书看报的……每当这时,学校广播室

的喇叭里传送出一曲曲如《南泥湾》、《唱得幸福落满坡》等优美动听的乐曲。整个校园荡漾在一种和谐温馨的氛围之中。

我们都是班级的主人

    “我有一个妙招:先在牙刷上剂少量的牙膏,然后漱一口水,再把牙刷放进嘴里,上牙唰唰唰三下,下牙唰唰唰三下,再漱一口水,完了!”晚餐后校外的男生宿舍里,学习委员蔡云天在津津乐道地向同学们介绍他的快速刷牙经。

    我们班的同学大多来自农村,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早锻炼时出操三三两两的,总要经过好长时间才能集合完毕,排的队伍也总是稀稀拉拉的,这在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眼里,就是一种严重的散漫习气。为了迅速改变这种状况,以适应紧张的学习生活的需要,班级团支部与班委在班主任和插班辅导老师的开导下,经过反复酝酿和研究,向全班同学发出了一个“向解放军学习,实现行动军事化”的倡议。这个倡议很快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积极响应。

    “我们宿舍离学校这么远,我听不到起身钟怎么办?”

    “是呀,有时我也没听到!”

    没想到蔡云天的一席话,引发了一场关于如何做到早锻炼行动军事化的讨论。

    “那我们相应提个醒呗!”有人这样建议。

    “对了!早晨,我最犯困了。”矮个的金汉范说,“陆念忠,你帮个忙,别忘了提醒我!”

    高个的陆念忠比金汉范年龄稍大些,和金汉范是对面铺。

    “怎么个提醒法?拎你的耳朵?拧你的鼻子?还是怎么着?”

    陆念忠的话引起一阵轰堂大笑,宿舍里的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

    “你别打叉,我是说正经的。”金汉范也忍不住“咯咯咯”地笑了起来。

    “早晨一起床,都急着去打水,就那么几个水龙头,很挤。能快得起来吗?”又有人提出了疑问。

    “我有一个办法,睡觉前,我们各自先打好一盆水,怎么样?”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围绕一个“快”字展开。

    “可是,我还不会叠被子呢!”又有同学提出了难题。

    “对!我也不会!”

    议题一下子转到怎样叠被子的话题上来。于是,大家各自动手试着折被子,又互相请教,互相学习。很快摸索到了快速折被子的方法,还统一了大家被子折叠的样式。

    围绕“快、静、齐”的要求,所有可能会影响这三个字的行动细节,都被同学们预先设想到了,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一二一,一、一二一”……响亮的口号声响彻拂晓时分的旷野。

    起身钟一响,我们每个人以最快的速度,做好出操前必做的一系列工作。接着以最快的速度在男生宿舍门前的场地上集合,排着整齐的队伍,踏着整齐而有节奏的步伐,踩着洁白的霜露,齐声喊着口令,冒着凛冽的寒风,奔向学校教学区东侧的运动场,与女生的队伍汇合后,参加全校性的晨练。

    起初,同学们都有些不习惯。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这样地坚持了一段时间,渐渐地变成了大家自觉的行动。

    不管什么人,也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一走进我们的宿舍,你的第一感觉一定是“整洁”二字。你看,门扇、窗户玻璃都干净明亮,没有一点灰尘,高处没有蜘蛛网,地面没有纸屑杂物和痰迹;脚盆、脸盆都放到合适的地方;杯子、牙刷放在桌子上排成一直线,毛巾挂放一直线,每张铺位的被子摆放成一直线。看到如此整洁的宿舍环境,难道你就不会联想到宿舍主人的非同一般的精神风貌吗?

    我们(甲)班终于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整个学校的大家庭之中了。这一令人鼓舞的现象进一步增强了同学们的自信心、自尊心与集体荣誉感。

    我们班级的这一可喜的变化,使团支部和班委一班人重新认识了同学们的觉悟程度。新学期开学,团支部和班委干部举行民主选举,决定入团青年的名单也采取支部大会民主表决的方法。班级民主制度的实行更激发了同学们的主人公的意识,大家的积极性进一步调动起

来了。

    元旦快到了,班委根据学生委的部署拟定了一个“迎接元旦的行动计划”。同学们便闻风而动。

    清洁卫生工作,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擦窗的、打扫地面的,从教室、各宿舍到卫生包干区,有分工,有协作,有检查,有序展开。文娱工作,采取毛遂自荐与互相推荐相结合的办法确定人员,选定了小品、表演唱、大合唱等节目。利用课余时间排练,直至集体彩排,参加演出,忙而不乱。

    宣传工作,从登出征稿启事,到收集稿件再到审稿、编辑、出刊,工作人员默默无闻地工作着。在元旦前夕,一期形式别致、内容丰富、主体鲜明的元旦特刊,以黑板报的形式亮相了。

    体育工作,班级男子篮球队与兄弟班级的球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了几场友谊赛,展现了我们班级的风采。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份工作,每个人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我们都是班级的主人,我们每个人都应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搞好学习的同时,做好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为班级争光。”这就是当年一个“既团结紧张,又严肃活泼”的班集体的统一的意志。

艰难的自学之路

    一九六六年五月,进入高三第二个学期的同学们已处于紧张的复习迎考的冲刺状态。同学们各自规划着自己的复习进度,各自编织着自己实现未来理想的美梦。大家共同的心愿就是努力拼搏,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和国家的挑选。然而,就在这时,国家的形势急转直下。

“文化大革命”的来临冲走了全国十几万莘莘学子试图跨进高等学府继续深造的美梦。从此以后的两年在校“闹革命”,某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曾经产生过某些隔阂与不悦。但如今回想起来,那只是我们这一代人生历史剧中一出滑稽的闹剧而已。这并不妨碍已进入夕阳年龄的老同学之间友好往来。

    一九六八年七月,我和我的同学们一样听从党的召唤,怀着“到农村去,到广阔的的天地去”的满腔热情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我不辞辛苦,挥汗劳作,虚心向“贫下中农”学习耕地、播种、施肥、治虫、培管、收割。在这三年有余的光阴中,我掌握了一整套农业生产的技能技巧。这对我本人来说,的确是一个极好的磨练。让我深切地体验到处于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广大劳动人民的艰辛。

    一九七一年初,在普及农村九年制教育的大潮中,我走进了学校,走上了讲坛,当上了一名农民子弟学校的老师。从此开启了我从事农村教育工作的人生历程。

    一九七六年,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经过拨乱反正,国家的各个领域又经历了一场深刻的革命。教育领域形势的发展,使我逐渐感悟到自己知识根底的肤浅。于是我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我决定竭尽全力去夺回十年“文革”对我造成的损失。

    一九七八年,我参加了扬州师院组织的“汉语言文学”专科班的函授学习。经过三年多时间的努力,取得了国家承认的大专学历。然而,这并不使我满足。之后,我又参加了“汉语言文学”本科段的社会自考。一踏上这条路,我才意识到,社会自考并不像函授学习那样轻松了。要达到预期的目标,我必须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投入大量的精力。我当时面临的情况是:一方面,在我的本职工作层面上,既是班主任又是语文兼其他科目的任课教师,每周二十多节课,其工作量之繁重只有亲身经历过的同仁才会有深刻的体会。另一方面。“汉

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自考的十四门课程,在没有老师辅导的情况下,我得抽出时间,一门课一门课地去啃,并且一门课一门课地去参加严格的考试。在这双重压力面前,我没有退却。我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自律准则,就是既要学习好,更要工作好。切不可为完成学业而放松本

职工作,以致误人子弟。谁都清楚,当年,我正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好在我的妻子能理解我,并全力支持我。她一个人几乎包揽了四五亩责任地的所有农活和所有家庭杂务。

    就这样,经过五年的艰苦拼搏,我终于通过了全部课程的考试,接下来是学习写毕业论文。南师大的张中原老师以信函的方式给我以指导。我按他的指点,终于撰写成《情感教育初探》,以“良”的成绩通过了几位大教授的论文答辩。当我从考场里出来,抚摸着当年南师大校门内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夫子的塑像时,我才如释重负似地饱吸了一口南师大校园里的清新的空气。到此,我的自考总算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然而,只要我一想起当年的自考经历,至今还令我痛心自责的是:正在我专心致志于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刻,我的年仅七十六岁身患糖尿病的慈母却溘然逝去了,那是无知的我没把她老人家照料好啊…… 我在本科段自学考试的成功,令我的领导和同事们刮目相看了。但是,也有个别同事只从狭隘的实用主义的角度去衡量,说:“民办教师的转正,评职称,只要大专学历就够了。尽管我对此的回答比较低调,但在我心里,我想:“我作为一名海中学子,绝非等闲之辈。我自考的成功,这是我自信力的成果”。当然,我费如此之多的心血,去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我的真意并非出于这种自尊心。而在于: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秉承的是当年陈象新校长所倡导的“只有以一桶水才能灌满一杯水”的教学理念。

    除了函授和自考,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也时常注意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地给自己“充电”。

    以上便是我在回顾以往的心灵历程中捡起的几片花瓣或落叶,作为一名承受过母校哺育的学子的我,谨以此奉献给母校的一百周年华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