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个一脉相承的美丽故事
郁祖磐
历史常常会发生着惊人的巧合。近代和当代的海门大地,演绎着两个真实的故事,它们竟然是如此的相似!竟然同样是如此的美丽神奇,一脉相承,感天动地!
故事之一:状元和他的“赵亭”
137年前,即清同治十年农历—月(1871年3月)的一天,一位来自江苏海门常乐乡村里的贫苦农家青年,怀着对外面世界的梦想、憧憬与追求,来到海门厅治东侧的孔庙大成殿,走进了私立海门中学的前身“师山书院”,开始了他的求学生涯,这就是日后高中状元、成为中国近代著名企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的张謇。是年,他只有十八岁。在师山书院里,他拜当时的海门训导、无锡举人赵菊泉为师。求知苦读,历时三年。由于青年张謇出生农村,家境贫寒。赵先生慧眼识英、对他谆谆教诲,关怀体恤,关爱如子,不仅免收学费,并且资助膳食。青年张謇奉先生为严师慈父,发愤苦读,孜孜以求。如此拳拳爱生之心,眷眷尊师之情,堪称典范。
日后,高中状元后的张謇为报师恩,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四月,在其母校海门师山书院内(其位址在现海门中学校园内第二排教学楼前),建造了一座尊师纪念亭,取名“赵亭”,并为赵亭题联撰文。以寄托他对恩师的感激与纪念。“赵亭”里的碑文写道:“无锡赵先生彭渊,官海门训导时,余从三游,提撕奖鉴,唯恐不至,三年未收学费—文。海门能文之士,亦多游于门下。比与周、沈等诸君集议,建亭于学舍之后.画像刻石,以至遗爱。”张謇为“赵亭”题写的对联为:
人通利则恩其师,几席三年,漫落伺堪离第列?
公魂魄犹乐兹土,衙斋咫尺,风流敬高后贤知。
这是海门历史上一个真实而动人的尊师爱生的故事,被传为百年佳话。其后,张謇先生回到家乡,在海门、南通等一带创办实业、整治交通、围海垦牧、兴办教育规划建设“中国近代第—城”,造福于故土百姓,报恩于父老乡亲,成就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故事之二:游子和他的“新城”
30年前(距第一个故事10多年后),即1978年9月的—天,—位来自海门万年乡村的普通农家少年带着质朴淳厚的气息,走进了历史名校:—所刚附恢复的省重点中学 海门中学,开始了他三年的高中生活。时年,他只有15岁。
这里正是100年前张謇读书的地方。每天,晨曦微露之时,校园上空总会清晰地传来先辈张謇创办的大生三厂(通棉三厂)钟楼的钟声,此时,他总会“闻鸡起舞”。百年学府的深厚底蕴、先贤张謇先生尊师举动、名校百年树人的教育成果,无不熏陶和激励着这位青年。他勤奋好学,全面发展,脱颖而出。1981年,考入了当时我国最好的文科大学一一中国人民大学,这一年,他告别家乡,向着他的理想进一步迈进。
1985年,他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金融专业,1987年,他硕士毕业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研究生部,先后担任中信实业银行行长办公室秘书、联邦德国德累斯顿银行驻北京代表、海南省证券公司经理。1993年创立证大投资集团并任该集团董事长。2003年,证大集团获得上海房地开发企业50强”称号:2004年“证大”商标为上海市著名商标”:2004年,他荣列‘‘上海房地产风云人物”;上海十大青年经济人物……
伟大的河流,奔腾的江海,会孕育出时代的英雄人物,会诞生出伟大的城市。2004年,一位目光深邃、睿智沉着的年轻人,率领着他的证大集团跨过长江,登陆北岸,挥师进军海门滨江新区。大江东去,见证着这位年青人的足迹,22年前,他怀揣着大学录取书,跨江而去,今天,已成为当代我国工商界新生代的领军人物,他举着证大集团的帅字旗,跨江而回。游子回眸,乌鸦反哺。他又回到了生他、养他、育他的故乡,站在脚下大江冲击而积淀的热土、处女地。当年离开海门的时候,这里还是奔腾不息的江水,今天,他将在这块沧海变成的桑田上,打造一座新城——“证大国际城”。
秉承着“天地为证,有容乃大”的理念,他以先行者张謇先生为楷模、榜样,承担着回报社会的责任.以坦荡的胸怀、宏大的视野和长远的眼光,回报社会、回报家乡、回报母校、回报父老乡亲……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家,在长江北岸,打造一座现代化的新城,这将是海门的一次历史性大跨越,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里,已经建成了花园别墅“东洲府”;联体别墅“满庭芳”一、二、三期;证大中学(海门中学证大校区)已开工。紧接着,将有多层、高层住宅、医院、公园、酒店、商场、市场、艺术馆、寺庙、体育馆、高尔夫球场等建筑都将拔地而起……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崛起一座处女地上的充满着希望的未来之城、花园之城、成为名符其实的“北上海”。
同样,他对母校怀着浓郁的感恩之情,对母校的传统教育有着挥之不去的情结。在这座国际城内,他投资一个亿,建造一所现代化、信息化的双语教学的完全中学,现在正拔地而起,学校建成后将全部委托海门中学管理、命名为“海门中学证大校区”,使之成为传承百年名校的先进教育理念的示范学校,在这所与国际接轨的学校里,建有“师山书院”景点建筑,里面将重现“赵亭”,展示出书院历史和张謇尊师重教的实绩。
在母校海门中学校园里,他捐资在当年“赵亭”的旧址竖立起张謇的铜像。又先后捐资50万元和90万元,分别建立海门中学贫困学生助学基金和海中证大校区教师奖励基金。以帮助在校学友和激励广大教师。
大江东去,灵动的长江之水的水脉、文脉、人脉在催动着这位时代的骄子。“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请听他对父老乡亲的肺腑之言:“张謇是一座高峰,是榜样,我们可以接过他的棒朝前走……”“我们必须争分夺秒地推进海门城市的发展,以此奉献给这个时代,献给这片伟大、繁荣、富饶的土地!”
这位年轻人名叫戴志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