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不老海中(历史回顾篇) 》  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 ——海门中学学校文化巡礼(一) 返回上一页

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 ——海门中学学校文化巡礼(一)

发布时间:2019-02-20

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

——海门中学学校文化巡礼(一)

郁祖槃  沈振元

   

中华历史名校——海门中学,将迎来百年华诞。名校的光荣而悠久的历史,孕育和积淀出了灿烂的学校文化,它是推动教育进步与发展的动力。优秀的学校文化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三月的海门中学,百花吐艳,万木争荣,草长莺飞,春色满园。跨进校门,扑入视野的是电子广告屏上两条鲜红的标语:虎步奔腾,百年老校开胜景;春风浩荡,海中学子展宏图。昭示人们,海中人正以昂扬的精神风貌创造骄人业绩,迎接海中建校一百周年华诞。面对现代化的人文景观,校门前的石制华表和校门广场边铭刻的海中历史的“似水流年”的大理石字碑,不由人浮想联翩,你会感受到两百年师山书院的翰墨余香,联想起一个世纪海门中学辉煌的历史!感受到这座老校丰厚而独特的学校文化……

   一、弘謇园寻根

    “弘謇园”是2006年为弘扬张謇精神在“赵亭”旧址上兴建的一处纪念性文化景点,位于海中第二排教学楼前面。提起“赵亭”,自然会想起张謇与其恩师赵彭渊的一段佳话。同治十年,青年张謇进入师山书院,拜赵为师,历时三载,在赵的教育引导下,张謇发愤苦读,学业精进并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光绪四年,赵告老还乡,不久病故。光绪二十年,张謇赴京应考,荣登榜首,高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成名后的张謇格外思念恩师,光绪二十七年(1901),他亲自撰写《请建赵亭禀牍》;翌年回南通,与周家禄、沈之瑾等人一起,在“厅学洒扫公所之前,训导署廨舍之后”,建造“赵亭”,撰写碑文和对联。碑文曰:“比与周彦生,沈仲瑜诸君集议,建亭学舍之后,画像刻石,以志遗爱。”赵亭两侧的楹联:“人通利则思其师,三年几席,濩落何堪离第列;公魂魄犹乐兹土,衙斋咫尺,风流敢告后贤知。”足见张謇他们对恩师的敬仰和感激之情。至此,我们自然会联想到这段佳话背后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联想到他们对师山书院的眷眷学子之情。然而,更值得我们深究的是这位被张謇誉为“人师之职帜,学官之凤麟”的赵先生对海门的贡献及其在教育方面的重要建树。赵彭渊、字菊泉,无锡人,同治八年出任海门厅训导,至光绪三年离任,前后共八年,他为人正直,政绩斐然,是位好官;他学识渊博,爱生如子,是位名师。正因为如此,《光绪海门厅志》将其列入“名宦列传”,以表彰他对海门的功绩;“列传”特别强调他的教育思想——“教人以笃实为本”,“行文以雅正为宗”,更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的精神财富。古人一向十分看重人的道德文章,“笃实”者,忠诚老实之谓也,是人立身之基础;“雅正”者,典雅纯正,合乎规范之谓也,乃作文之要旨。现在看来,“赵亭”,不只是尊师爱生的象征,而且是这位名宦硕师在海门的一座丰碑。虽然它早被日本侵略者的炮火轰毁了,但张謇他们尊师重道,热爱母校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赵菊泉倡导的“笃实”、“雅正”的教育思想亦薪火相传,只要读一下海中的校训和校风,就会惊喜地发现,其中鲜明地流传着“笃实”、“雅正”的文化“基因”。

    弘謇园设施简洁而意蕴深远。园内一尊张謇的半身塑像,一幅赵菊泉的石刻画像,以及相关的一些文字资料,但一字一画总令人反复吟味,一砖一石常引人遐思无穷。我们仔细打量着眼前这方热土,忽然发现,这块看似平常的土地,却承载了三个时代的三所学校的兴衰荣辱,演绎了近两百年来海门教育曲折而辉煌的历史。追本溯源,我们清楚地看到,今天的海中不仅与私立海门中学有着直接的传承关系,而且与师山书院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地址上相重,在思想上相通,在文化上相袭。海中的校园文化,滥觞于师山书院,发育于私立海中,鼎盛于江苏省海门中学。海中校园文化之根在师山书院。

   二、校歌旁聆听

    海中的校歌有五首,不同时期的校歌,折射出不同的时代风貌,唱出不同时期海中人的心声。用心聆听校歌,确实别有一番情趣,别有一种感悟,你可以听到时代脉搏的跳动,听到历史车轮的前行,听到先贤的谆谆教诲,听到海中人高歌奋进的足音……校歌作为校园文化的精品,常常是求真的科学,求善的伦理,求美的艺术,在聆听中自然会受到真的启迪,善的熏陶和美的享受,让人如沐春风,如临大海,美不胜收,乐而忘返。现在,让我们一起聆听一首上世纪三十年代私立海中的校歌吧!它是五首中最早的一首,朴实、凝练、厚重、隽永。

“巍巍我海门中学何光荣!

开创自民元,地傍圣人宫,

揭诸教条,明生以育,

养生以公,养生以公。”

首句以豪迈的心情唱出海中的“光荣”,可谓“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接下来的三句歌词都是围绕第一句展开的。“开创自民元”,点出海中创建之不平凡,她是在辛亥革命的风云中孕育,在民国建立的礼炮声中诞生,她是新时代的产儿,肩负着崇高的历史使命,这是何等的光荣啊!“地傍圣人宫”,突出海中校址的神圣,她是在师山书院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学校,紧靠文庙,可以受到圣人孔子的教诲和传统文化的熏陶,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是何等的荣耀啊!“揭诸教条,明生以育,养生以公”,强调高举办学的信条,践行正确的办学理念,在这样一所学校里读书深造是何等的幸运而光彩啊!聆听这首校歌,我们真切感受到厚重的历史文化,“开创自民元”,我校创办之期可定;“地傍圣人宫”,我校立校之地可证;“明生以育,养生以公”,我校育人之道已明。

    “明生以育,养生以公”是值得我们反复聆听的一句歌词,从价值观念上看,这一句反映了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主张以生为本,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明生”和“养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同现代教育的办学理念基本一致。所谓“明生以育”,就是通过教育,帮助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明白事理,使“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所谓“养生以公”,就是以大公无私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的人。这是一条重要的教育思想。荀子认为:“公生明,偏生暗”。只有用“公”的思想教育学生,才能培养出栋梁之才。这里的“公”,显然是民国初期孙中山先生倡导的“天下为公”的思想,它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源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眭。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这一理想同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非常相似。这里的“养”是指培养、教养、修养,只有通过较长时间的“养”,才能“养”成高远的志向。“养”出人的浩然之气,“养成”高尚的品格和良好的习惯,正如白居易《寓意诗》所说:“养材三十年,方成栋梁姿”。

    总之,“明生以育,养生以公”的遗训,为我们提出了一条正确的育人之道,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三、楹联下沉思

    学校办公楼前,悬挂着一副别致的楹联:

上联为:“不弄玄虚,不翻花样,辛苦干从头,看有什么成绩”;

下联是:“也当徒弟,也算老师,呼应成一气,勉之这种精神”。

 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海中知名老师邱竹师写在校门两侧的楹联。

邱竹师,又名邱汉生,海门三阳镇人。他人格高洁,学养深湛,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热爱教育,坚持真理,是一位值得后人敬仰的老师。上世纪三十年代进入海中任教,1938年春,日寇入侵海门,学校在沦陷前匆忙解散,学校分成三处,他毅然坚持上课;1942年,他和管剑阁等人一起,在通海行署主任茅珵(共产党干部)的支持下,在三星镇西北赵师鼎宅创办私立海中(上校),并出任教务主任。他是一位有骨气的知识分子,无论在日寇横行时期,还是在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时期,都能保持高尚的人格和气节,“瘦骨尚堪千历劫,我心清似水晶盘”,正是他一生精神境界的写照。

细细品味这副对子,觉得他是为我们教师写的,向教师提倡一种教风。我们说它“别致”,是因为它在白直的文字里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令人百读不厌;在诙谐的语气里透射出教育工作者的庄严使命,叫人热血沸腾。他所提倡的教风,不是教师个人的教学作风、教学风格、教学风范,而是完全融入教学群体的教师的风度气质和工作作风,使教学之风和教师之风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一种完美的教风。具体地说有以下四点:

1. 求真务实的思想。教育是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但教学的艺术性是附丽于教学的科学性的。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和矫饰,不能故弄玄虚,不能乱翻花样,不能哗众取宠。决定其需要的是求真务实的态度,严谨治学,务求真知,渴求真理;严格按教学规律办事,讲究实效;检验教学效果,不是看你翻了多少花样,而是看你干了几年之后有什么实际成绩。这种求真务实的思想十分可贵,当今,教育界浮躁之风盛行,有些人心血来潮提出一个什么“理念”,东拼西凑搞出一个“模式”,未经实践就写一篇时髦的“经验”,急急忙忙送到报刊发表,借此猎取名利,结果会谬种流传,害人不浅。

2. 踏实苦干的作风。教学工作是项复杂的、艰苦的、细致的工作,因此,需要踏踏实实的工作之风。“辛苦干从头”,无论教什么学科,都要从头抓起,埋头苦干,坚持不懈,一抓到底,才能取得好成绩。若作风飘浮,投机取巧,弄虚作假,那肯定会误人子弟,贻害无穷。

3. 谦逊好学的品格。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实践和积累,《学记》说得好:“学,然而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师虽然“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在许多方面远远高于学生,但也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惑,这种知识能力之不足与教学需要的矛盾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在解读文本,设计教案过程中,教师往往感受到“不足”的烦恼,催生学习的欲望;在课堂上与学生对话中,常有“知困”的感悟;在教学反思时,却有一种从“自反”到“自强”的清醒。由此,我们自然想起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教诲,要当好先生,首先要当好学生。而邱竹师先生则要求教师有“当徒弟”的意识,恭恭敬敬向优秀教师学习,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这种亦徒亦师的身份认同,这种谦逊好学,不断进取的品格,是永远值得我们记起的。

4. 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师劳动具有群体性特征,教师不能单独完成一个班的教学任务,唯有团结协作,“呼应成一气,勉之这种精神”,发挥群体优势,才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上述四个方面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教风。沉思至此,我们忽然发现,走廓左侧有一则校长的寄语:“做力争上游,精益求精的优生,做不拘一格,广纳贤才的伯乐。发扬奉献精神,端正工作之风,讲究工作方法,锻炼自我,服务他人。”它与优良的校风一脉相承,直接传承着邱竹师先生“亦徒亦师”的思想,表明当代海中人不愧为优秀教风的传人。

    海门中学的学校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只是采集了她的历史长河中的几朵浪花。它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它是历史的积淀,又是历史的超越;海门中学的学校文化经过了数代人的努力和奋斗,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它是润泽师生心田的春雨,又是引领师生前行的大纛,它将深深的烙印在每个海中学子的心中,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会在他们不经意的言行举止中得到辨认。教师、学生可以离开学校,但永远离不开、忘不掉、抹不去的,是学校文化!正如王融在《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所说:“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