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来信来函 》  著名校友崔维成致信母校感恩 返回上一页

著名校友崔维成致信母校感恩

发布时间:2013-11-20

在一年一度的感恩节即将来临之际,我校著名校友、“蛟龙号”原第一副总指挥崔维成在出差途中千里之外,致信母校,表达真切绵长的感恩之情。

崔维成先生在信中,简要回顾了自己的求学、工作生涯,介绍了自己在科学征途上所取得的成绩以及近期工作的推进情况,尤其是他受聘上海海洋大学后,成功组建“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目前着力研究开发全海深(11000米)的第三代载人潜水器的工作情况,表达了承传弘扬张謇先生“实干兴邦”爱国精神的远大志向和为海洋强国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坚定决心。

崔维成先生的来信,激励着我校全体师生心怀天下,践行“敦品 力学 大气 卓越”校训精神,奋发努力,为海中梦而不懈努力,绽放自信的微笑!

 

附崔维成先生资料:

崔维成,我校81届校友, “蛟龙号”原第一副总指挥,2011年他亲自带领队友下潜5000多米,创造了我国海洋深水下潜的记录。2013年“蛟龙号”成功下潜7000多米,他被授予“深潜英雄”的光荣称号。他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现任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副所长。1987年赴英国留学,1990年获博士学位,随后在英国进行了3年的博士后研究。2002年起,担任大深度载人潜水器本体研制的第一副总设计师和载人潜水器总体与集成子课题的负责人,承担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试工作,此项工作在2010年取得重大进展,入选“201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他是我国“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人选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首批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获“船舶总公司优秀青年”、“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央企业优秀归国留学人员”、“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09年国庆大阅兵期间,崔维成还作为优秀归国科学家代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011年11月27日,回到母校为师生作《理想与人生漫谈》的报告,2012年3月19日,回母校参加海门中学百年华诞盛典。2013年受聘上海海洋大学,组建“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附崔维成先生感恩信:

 

感恩信

尊敬的石鑫校长和母校海门中学的全体师生:

一年一度的感恩节即将来临,借此机会,我要向您们表达我衷心的谢意!

1978 年我带着“长大后成为一个科学家”的梦想跨入海门中学,1981 年考入清华大学,1986 年很幸运地被中国船舶总公司选派为公费留学生,赴英国留学。在英国两年多时间,获得了博士学位,随后,又继续三年博士后的深造。1993年初返回祖国,至今已经20 年了。

在过去的20 年里,我亲眼目睹了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提高,我自己的工资也从年薪不到1 万增加到了几十万,达到了西方发达国家教授的工资水平。在这一巨变过程中,科学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2 年,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的党组委以我重任,让我出任第702 研究所所长职务,由此因缘,我有幸获得良机,也参与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并被委任为第一副总设计师和总体与集成项目负责人。经过10 年拼搏,攻克重重难关,我与同事们终于完成了祖国交付给我们的使命,研制成功“蛟龙号”载人潜水器。2013 年,中国的10 多位海洋科学家,第一次搭乘我们研制的“蛟龙号”,下潜到数千米的海底,看到了他们过去从未看到过的深海生物和资源。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制成功,使我国跻身于国际深海发达国家俱乐部,但这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要求的“海洋强国”目标尚有较大差距,还需要我们这一代海洋人继续努力。

“蛟龙号” 的研制成功,与我国载人航天等项目一样,是我国现行科研体制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因此,不可否认,与其它国家的科研体制相比,我国现行的科研体制,自有它的优势,那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和效率。但从一个基层的科研人员来看,我还是觉得它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我国现行科技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1)新概念型号项目立项周期太长,一般均要从基础的基金项目,再到关键技术攻关的预先研究项目,然后才能上型号产品研制。由于这三个项目的立项、审批部门不同,承担研究的人员和单位也不一,致使大量基础研究和预先研究成果得不到应用,或者由于没有针对特定的型号设计来进行研究,其研究成果在型号产品试制中,往往也不能实际应用。这一问题,除了经费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外,那就是一个新的概念和好的科研项目,往往被人为的拖延落后。“蛟龙号” 乃是一个典型例子,立项10 年,研制10 年,整整化了20 年時间。

(2)现在承担国家科研项目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基本上都是事业单位,由于国家已经给事业单位下拨了工资,因此,在国家下达的科研项目中就不允许再支付人员工资。但由于事业经费中的工资指标只有科研人员实际收入的很小一部分,因此,科研人员必须寻找其它科研项目来补充工资,或私下从国家下达的科研经费中提取部分科研人员的工资。这种規定和做法,都导致科研人员无法专心致志于科研,这对于攻克世界一流的科学技术难题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3)项目支持的不配套性往往使科研成果的作用不能得到很充分的发挥。比如,就“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制讲,科技部只能支持潜水器的研制,而不能支持母船立项;没有专门的母船,潜水器就无法配套试验和作业。为此必须向发改委申报立项一艘配套的科考船,但难度却很大,这就很难与潜水器研制实现同步。因此在“蛟龙号”之前研制的10 多条潜水器均没有得到实际应用。“蛟龙号” 也正因为没有专用母船,只能临时找了一艘很旧的“向阳红09”号船替代,这就给“蛟龙号”的海试增加了非常大的困难。

现行科研体制的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也不是一般科研人员所能左右,但作为一般科研人员,采取一些补救措施来克服遇到的某些困难还是可能的。就我自己的实践和分析,我们至少可以有以下两种途径:

(1)争取高层领导的重视。由于现行的决策程序有可能导致一些好项目不能上,此时寻找更高层领导的重视是一种弥补手段,但这取决于机遇。“蛟龙号”项目就走了这种模式。

(2)争取民间资金的先期支持,把工作做到一定深度之后再来争取国家的支持。

受美国的三个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均是靠民间资本研制成功的启发,也从小受到张謇开拓创新精神的激励,我觉得也到了在中国探索民间资本支持国家的前沿科学技术的时候了,因此,我在完成“蛟龙号” 科研项目后,就向集团公司党组提出了辞去所有职务的请求并获得了他们的批准,我对此内心深为感激。我于2013 年3 月正式受聘于上海海洋大学,组建〝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了一支全新的团队,从事研究开发全海深(11000 米)的第三代载人潜水器。

在上海海洋大学和我家乡江苏海门市的领导、海门中学、张謇基金会等组织的大力支持下,在2013 年5 月6 日,成功地举办了一个“海门日”活动,邀请了40 多位海门籍的社会活动家和企业家与会,他们听完介绍后,即有多位人士当场表态给予〝深渊科学技术专项基金〞捐款,他们包括上海证大集团董事长戴志康先生,上海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苏东先生,上海骏地建筑设计公司刘鼓川先生,海浦慧建筑设计公司总建筑师陈伯冲先生,上海邦太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郁平先生,无锡中润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陆小兰女士)。另外,本人除力尽所能向〝深渊科学技术专项基金〞捐款200 万元外,还积极动员自己的家人(妹妹崔兰平,二弟崔维兵,三弟崔维平)也捐了款。随后,在南通举办的航海日活动上,组委会又对我作了很高规格的宣传。在江苏省科协主办的“2013 年江苏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上又邀请我作大会报告,陈慧娟书记更是利用各种机会帮我大力呼吁,争取各方支持。再加上新民晚报作了有关报道后,又陆续有不少社会人士捐款(702 所职工余天乐女士,上海海洋大学郑蓉女士和许柳雄先生,江苏南通颐生集团董事长高利生先生,西安盛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总裁胡唐军先生,浙江太和集团公司董事长卢云军先生,宁波东和船舶修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施朝元先生,上海燕龙基环保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清华先生等)。以上总计已获得近千万元的民间捐助资金,这笔社会捐款,不仅为我们团队的组建和开展深渊科学技术研究提供了物质支持,更是给予我们团队的莫大精神鼓励。

现在,在上海海洋大学领导和学校机关以及海洋科学学院和工程学院两个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目前已经完成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基本完成了团队的招聘:我从学生和朋友中招聘到了7 名有经验人员,从上海海洋大学工程学院和上海海事大学招聘到了10 名年青老师,共计有17名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从事潜水器的研制。另外,我们还从海洋科学学院和生命学院招聘了5 位科研人员专门从事深渊科学的研究。至此,这个核心团队的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並已开始进行载人潜水器、无人潜水器和着陆器的设计工作。

(2)落实了总装车间和压力筒及小水池的建设。通过与临港高新园区的洽谈,他们负责总装车间包括小水池的设计和建造,上海海洋大学负责添置140MPa的压力筒及其它工作设备。按照双方达成的计划,到2014 年底可以完成总装车间和压力筒及小水池的建设。

3)落实了顾问团队的聘请和国际合作渠道。通过聘请国际顶尖专家作顾问,采用国际合作机制来实现技术上的跨越式发展是我们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已经邀请到了11 位在国际上享有声望的深海科学技术专家为顾问,他们是:

1)Don Walsh, 1960 年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的深潜英雄。

2)William Kohnen, 美国载人潜水器协会主席。

3)James Cameron,著名电影导演,2012 年自己驾驶单人潜水器“DeepseaChallenge” 号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

4)Chris A. Welsh, 他已经建造了另一台飞行式的单人全海深载人潜水器“Deep Flight Challenger” 号,正在准备去冲击世界五大洋的海沟。

5)Sylvia Earle, 是位下潜经历最丰富的海洋女科学家,美国DOER 公司的创始人,该公司也正在研制作业型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Deepsearch”。

6)Kurt Uetz,美国“阿尔文”载人潜水器更新项目的经理。

7)Anatoly M. Sagalevitch,俄罗斯“和平”号载人潜水器的总设计师和主驾驶。

8)Rob McCallum,美国Williamson and Associates 公司的董事长,海洋作业

装备专家。

9)Guillermo Söhnlein,美国海洋-太空论坛秘书长。

10)丁抗博士,海洋地球化学家,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高级科学家,蛟龙号海试现场顾问和科技部验收专家。

11)林间博士,海洋生物科学家,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终身科学家。此外,还有2 位国内顾问:

1) 尤子平,潜艇专家,蛟龙号项目关键节点评审专家组组长。

2) 贾培发教授,863 领域专家,蛟龙号项目关键节点评审专家组副组长。

4)初步落实了深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的推进方式。通过《文汇报》的报道和海洋863 领域办公室领导的引介,浙江太和航运有限公司、宁波东和船舶修造有限公司、柏盟项目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大连海道航运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愿意与上海海洋大学合作共建科考母船,并由这些公司负责今后深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的运营以及为我国海洋装备市场提供更好服务等事项。按照初步的合作协议,2014 年完成科考船设计,2015 年完成科考船建造,2016 年科考船及着陆器和无人潜水器可以投入科考服务。在这一合作过程中,我已经成功地说服了投资方,今后新造的科考母船一定要命名为“张謇”号,因为我是在张謇精神的激励下才有勇气挑这副重担,我更希望通过我这个项目的推进,能更好地弘扬张謇先生“实干兴邦”的爱国精神。

根据目前的进展,我越来越有信心在8-10 年时间里完成深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的建设,同时把上海海洋大学的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办成一个国际知名的科研机构。这一进展速度的取得,得益于你们过去对我的大力支持以及我海中的同学、朋友和家人的帮助。因此,我特写此信,一是表达我真诚的谢意,二是顺便向你们汇报一下我的工作进展。我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继续得到你们的关心和支持,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自己积极的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013 年11 月18 日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