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海门中学扎实开展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取得骄人成果:成功申报了一项国家级重点课题、四项省级课题、四项南通市级课题,并有七项省市级课题进入实质性研究阶段,名牌优秀特色教师达43人,论文发表或获奖200多篇。
2006年,海门中学扎实开展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取得骄人成果。到目前为止,海门中学成功申报了一项国家级重点课题、四项省级课题、四项南通市级课题,并有七项省市级课题进入实质性研究阶段。此外,海门中学教学科研论文论著发表数量创历史新高,据不完全统计,本学年,海中教师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在省市级以上的年度论文评选中获奖论文,共有210多篇,产生了一批高质量的论文,其中成锦平校长的论文获得2006年度江苏省师陶杯论文评比一等奖,朱建军、赵萍、陆金冬老师的论文获得两等奖;另有成锦平、石鑫、顾助东、黄晏、高迎九、陆洪飞、施永华、杨妙新、汤振洪、朱继勤、朱小荣等一大批老师在国家级刊物(或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大量的高质量论文。这些成果的取得,显示了该校教育科研队伍的不断壮大和科研能力的极大提升。科研兴校,科研兴师,学校的名特优群体也日益扩大。截至目前,特级教师、管理学博士成锦平同志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和海门市首位、南通市物理学科唯一的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教师;又有5名老师被评为南通市学科带头人,2名老师被评为南通市骨干教师;41名老师被评为海门市第五届学科带头人、第二届骨干教师和第三届教坛新秀,入选人数再次名列全市各学校之首。2006年,学校还评出名牌教师6人,优秀教师17人,特色教师20人。
海门中学教学科研工作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与该校全力营造浓郁科研氛围及加强师资培训等方面的新举措密不可分。
本学期,海门中学针对该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况,进一步规范学校承担的各级课题的运作与管理,着重强调各级课题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实证性,鼓励教师申报短、平、快的实证性课题。同时,海中还组织力量对上学期已申报的课题进行阶段性评估,对于未能申报新一轮课题的教研室,加强了督促与指导,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为学校实施科研兴校战略营造了浓郁的科研氛围。
在师资培训上,海门中学实行了一系列的新举措。首先,开列重点书目,组织教师深入地学习教育教学新理论,从而提高自身品位,增强理论素养。本学期,海门中学围绕多元智能理论,组织教师进行阅读研究以及实践探索,通过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质量,并对照自身的教学实践,深刻领悟教育的本质。其次,搭建平台,认真举办教学沙龙,组织教师展开学术交流。本学期,海门中学针对课题研究和省市的有关论文评比活动的行动需要,认真搭建互动平台。9月份海中举办了题为“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学术沙龙之后又举办师德爱心征文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有效地增强了教师的工作实效性。再次,健全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研究大胆实验及时撰写论文论著。对有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和专著、已经结题的课题,根据学校有关规定给予补助或奖励,极大地激发了教师撰写论文论著的热情。
以此同时,学校广泛延请教学专家来校讲解教学热点问题。本学期学校围绕校园文化建设、多元智能教育理论和高中新课程辅导等话题先后聘请了国家督学成尚荣、上海建平中学校长程红兵、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彭钢所长来校做专题讲座,拓展了教师们的视野,极大地提升了教师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
海门中学还出台了一整套旨在对现有各级名师——包括省特级教师、市县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坛新秀、校级骨干教师等培养发展的新举措。学校利用《海中教育》、《海门中学报》等阵地及《海门日报》等媒体,将教师们好的教学经验及时加以推广,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争当名师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