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接触议论文的教学,笔者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等,几乎是一片茫然。在组内有经验的前辈老师看来,高二年级的第一次议论文写作教学,只是给予学生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指引,简单易行。但这对我而言,却是莫大的挑战。经历长达三天的准备和设计,本次作文教学终于较为圆满的完成。回顾漫长的三天,以及最终的课堂展示,笔者有得有失。
本次作文题目是: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梁启超)
逆境诚然可贵,然而过分地崇尚逆境,甚至认为非逆境不能造就完美的人,这也是一种偏见。(松下幸之助)
首先,从自己的理解出发,确定本次作文审题立意方面的注意点,即材料要求学生阐述对“逆境的看法”,也就是说,逆境对于人格的作用和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可能是正面影响,也可能是反面作用,当然也可能是没有干扰的。
其次,总体把握学生的写作情况,结合笔者本身的议论文知识储备,发掘学生在行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每个学生出现的问题各不相同,总的来时,容易犯以下几个错误:第一,审题立意时思维定势,学生看到“逆境”、“困苦”等信息,立刻想到了“逆境造就成功”、“逆境出人才”,然后在文章中就会多次出现“成功”“失败”等字眼,忽略了对于人格的理解。将磨练人格等同于取得成功。第二,重点不突出。在笔者看来,既然材料的关键词是“逆境”,那么,行文的重心是围绕“逆境”展开论述,而不是 “逆境”的反面——顺境。第三,缺乏对于论点的解构能力。很多学生将自己的观点亮出来之后,直接举例子论述,将事例的陈述理解为事理的分析论述。
最后,向前辈取经。结合自己对题目的理解以及在学生中发现的问题,积极和组内老师讨论,听取他们的意见,并聆听了吴敏老师的作文课,在审题立意方面收获很大,同时坚定了自己的理解,为接下来的教学设计树立了信心。
教师的任务是要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面对学生本次写作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何能够切实有效地加以指导,使学生在作文教学的课堂上有所收获,是笔者应该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在汲取了各位前辈老师的营养之后,笔者开始绘制属于自己的作文教学课堂设计。
首先,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目标是所有行动的方向,既然学生出现了问题,那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这些问题的某些方面。最终,本次作文教学的目标有三:第一,指导审题,加强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第二,打破定势,构建辩证的思维模式。第三,赏析优作,浅尝议论文的基本模式。
其次,教学过程设计。针对三个教学目标,笔者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演绎设计。第一,对材料中的语句进行语法分析,明确“患难困苦”、“学校”“人格”“可贵”“崇尚逆境”“完美的人”“偏见”等关键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材料内涵,即出题人的想法是让学生论述对逆境的认识,以及在材料中,逆境对于磨练人格的相对性。第二,在充分理解材料和出题人意图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作文讲义的文章中找出作者的观点句,并参照审题加以判断它们的严密性,从而锻炼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第三,选择优作的第五篇文章《逆风飞翔》,解构文章的写作逻辑,并对每段话、每个句子的论证思路加以阐述,使学生明晰该文章的不凡之处,同时也增强对议论文构架的初步认识,接着引导学生加以模仿,并及时展示,消除学生对议论文写作的畏惧心理。
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是检验教师课堂设计的标尺。本节课经过了课前详细的准备和设计,在教学实际中取到了一定的效果。
第一,学生对于材料的理解更加深刻。从学生对于优作观点的点评中可以显现,学生很容易指出优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将人格的磨炼狭义地理解为成功;过分地强调面对逆境的态度,而忽略了对逆境的认知;将顺境的作用作为文章的主要论述对象等等;
第二,学生初步体会到辩证的逻辑思维模式。文章中部分语句存在逻辑上的不严密性,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例加以分析,并能够找出自己原作中存在的类似现象。
第三,在理解优作论证方法的基础上,能够适当地加以模仿,写出一些较为符合议论文规范的语段。
然而,课堂永远是不完美的艺术,本次作文教学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急需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正。首先用时太多。三个教学目标基本完成共花费学生两节课的时间,对其他教学内容的展开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究其原因,有两点应该可以加以改进。第一,将课程的目标加以缩减,一课一得,不必一次性讲解那么多,学生在课堂上也许体会了很多,但是在以后的写作中效果不一定十分明显。第二,课堂的环节可以在紧凑一些,可以将学生练笔的时间,放在课下,以作业的形式对优作进行模仿,利用第二节课课前展示的环节对其进行展示。
其次,缺少延展。材料作文的理解一直是学生较为困难的地方,本次作文材料浅显,但是学生仍在存在偏题的现象,这就说明了,他们这方面的能力亟待提高。虽然此次作文讲评,笔者将材料理解放在第一个教学目标的位置,但是在教学用时方面花费的时间较少,只针对本次的材料枯燥地讲解,没有进一步拓展,给学生形成由点到面的认识,这样带来的后果是,学生以后遇到其他材料时依然不会审题,那么本次教学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最后,后劲不足。学生的课堂体悟颇多,如何能将这种感悟转化为实际的写作能力,也许及时地修正自己的原作是最好的方式,在学生修改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第二次批改,如此往复,学生的作文应该会得到质的飞跃。
本次作文教学讲评,使我对议论的教学由懵懂到清晰,由不知所措到感触良多。越发觉得自身的水平仍需要不断地提高。教育是一门艺术,而教师手里的粉笔则是这门艺术的指挥棒。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未来还有很多这样的挑战,但是人的一生就像滚滚洪流,奔涌向前,只有勇敢地面对岛屿和暗礁才能激荡出美丽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