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科研 》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返回上一页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发布时间:2021-03-03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 杨小刚   

 

摘要:时代呼唤新人才,培养创新性的人才刻不容缓,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信息技术学科应从以下两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1)创造创新思维 的环境;(2)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创新思维

      形势要求我们创新,时代在呼唤创新人材。近几年来信息技术教育发生了几个转变:第一,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都扩大了,从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转到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作为认知工具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讨;第二,信息技术课程培养的理念也正在从单纯培训技术的观念转到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养成观;从这两点看信息技术的教学应主要发展学生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么作为这一学科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认为首先,应给学生创造创新思维的环境;其次,应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创造创新思维的环境

所谓创新思维,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又包括新的发明、新的思路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

创新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的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可以说创新思维是整个思维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力的核心。

了解了创新思维的概念和特点,那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怎样给学生创造创新思维的环境呢?我认为应从两方面入手。

1、不要扼杀学生的灵感,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

人类有了“嫦娥奔月”的神话和幻想,才有今天“阿波罗号”登月;有了“木牛流马”的幼稚幻想,才有今天在战场上纵横驰骋的装甲战车;有了“阿凡提”的“芝麻开门”的幻想,才有了今天的众多发明。这是幻想给人的启迪。在人们的具体创造发明过程中,许多创造发明的灵感也是从幻想中产生的。

学生有时的一些想法在成人看来是很奇怪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要扼杀学生的灵感,让他们敢想、敢做不要被别人的看法所束缚,鼓励他们勤于思考并为自己的想法付出行动,也许第二个比尔.盖茨就会在他们中诞生。

记得有个一年级的学生在讲授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时候,突然向我提出说过:“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可不可以用语言来控制,这就不需要麻烦的操作了,想让计算机做什么只要说一声就可以自动完成。”当时有许多同学笑话他,我及时阻止了他们并表扬了这位同学。他敢于大胆的想象,他的想象并不是没有根据的胡思乱想,也许就在明天就会有语音操作系统的问世。

 

2、在教学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并不是胡乱猜想,而是具有内在的逻辑必然性,是思维统摄下人类理性的一种存在方式和表现方式。因此,想象大多能预示着可能的逻辑后果,并且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被证实。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一个比较理想的途径是努力把学生的想象振奋起来,能过一系列具有逻辑因果关系的想象活动,大大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的精髓,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类创造力的核心。因此,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因此,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那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创新性思维的能力呢?我认为,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激发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接触、认识某种事物,研究某种对象的一种带有积极主动倾向的心理特征。无数事实证明,兴趣是人们进行创造发明的直接动力,也是进行创造或创新性思维的先决条件。如果一个人对某一事物或问题不感兴趣,没有进行寻根问底的好奇心,就不可能对这一事物或问题倾注热情,集中注意力,也不可能调动起自己的创新性思维,进入创造的过程,当然就不能取得创造性的成果。现代心理学认为,学习和探索当中最现实、最活跃的部分是认识的兴趣,这是因为兴趣不仅能激发人的求知欲,引发好奇心,促使人们获得进行创造所需要的大量的知识,而且大大丰富人们的想象力,增强人们的意志,激发对科学、对事业的献身精神。人只有对学习和创造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不会把学习和创造当作一个负担,才会全神贯注,废寝忘食,积极思考所感兴趣的问题,并最终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2、主动思考

要有所创造,要增强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能力,就必须使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思考,只有有所思才能有所得。创新性的思想表面是通过灵感等顿悟突然出现的,但实际上它是人们长期主动、艰苦思索的结果。科学发现的无数事实都证明,只有通过长期的思索的积累,才能最终迸发出灵感的火花,才能达到思维的彼岸。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培养学生积极地思考呢?一方面,我们要让学生养成一个勤于思考的习惯;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积极寻找思考的问题。大千世界,可思考的问题很多很多,关键是愿不愿意、会不会寻找思考的问题。只要我们愿意思考,勤于思考,并找到了恰当的、可思考的问题,我们就一定会取得创造性的思维成果。

让学生制作校园报刊,不给学生制定报刊的主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制定报刊的内容和风格,并根据自己制定的内容和风格去收集资料表现思想。

3、克服障碍

这里所说的克服障碍,主要是指要克服阻碍创新性思维活动的思维定势和意义障碍。在人类的思维过程中,人们往往习惯于按照自己熟悉的方法和思路去思考新的问题,也就是说,由于过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人们总会形成某种固定的思维习惯,即所谓的思维定势。在创新性思维活动中,这种由于过去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以及看问题的态度所形成的思维定势,会对人的思维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一种影响是正面的,另一种影响是负面的,它会使人们禁锢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从而排斥新的观念和新的思想,构成严惩的意义障碍。显然,我们所要克服的就是思维定势对于创新性思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为由于这种不良定势和意义障碍的存在,会使人的头脑不够灵活,难以接受新的知识和新的观念。创新意识也不易产生,从而严重阻碍创新性思维活动的开展。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突破思维的定势,克服意义的障碍,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积极地开展起来呢?我们认为,应该从如下几方面下功夫:

首先,要不断学习,广泛接触新的学科,掌握新的知识,为建立新的思维模式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要有批判精神。要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和意义障碍,就意味着对原有的经验、知识和观念的重新检讨和认识。

最后,要不断突破固定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从多个角度看问题。象对计算机的操作有很多种方法,学生不一定必须按老师讲的方法来操作,应该让学生不断发现新的方法和更简便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何克抗,信息技术教育教师培训网202.116.32.230/cntt/,名家专栏

[2]《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技术哲学观的透视》,祝智庭,idetu.k12.com,专家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