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科研 》  双管齐下,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返回上一页

双管齐下,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发布时间:2013-11-12

双管齐下,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历史组   王晓方

历史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历史课的学习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学习能力的增强,乃至以后的学习深造及终身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实践中一定要重视历史课的教学,为学生的现在和以后的发展奠基。在当今历史课时少,学习内容多,教学任务重的实际情况下,为了有效完成教学目标,就必须要提升历史教学有效性,打造高效课堂。结合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和认识,我认为要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以课堂为中心,双管齐下,从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共同促进历史教学高效的实现。

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技能,加强课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决定教学效果的最大因素。要想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从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入手。

1. 充分备课,苦练“功力”

我认为备课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备课就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教学环节,以保证学生有效学习的过程。充分备课是进行教学的重要前提和首要环节,没有充分的备课就不会有精彩完美的课堂,也就不可能有教学的高效性。充分的备课应建立在自主备课和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要经过自主备课、集体谈论、修改完善三个阶段。备课时,自己先认真研读教材教参,充分利用手头和网络的教学资源,吃透教材,抓住教学重点,尽力突破教学难点,理顺知识线索,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环节。然后在集体备课时,积极听取其他老师的意见建议,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然后对自己的教案和课件进行修改、调整和完善,以做到精益求精。

广义的备课则包含了教师一切的学习、研修、积累的过程,凡是教师提高自身能力的所有行为都属于广义的备课。作为青年教师一定要不断地学习,要乐于做一块干涸的海绵,一块善于广泛吸取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海绵,积极地向老教师、书本、网络学习,在贪婪吸取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促使青年教师更快地成长。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教师备课的时候,教科书无论如何不能作为知识的唯一来源”,“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视野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所以我们不能局限于教材知识或本学科知识,做井底之蛙,必须认真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广泛涉猎其他知识,走出井底见识天地,在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中修炼自己,提升“功力”。

2. 激起学生兴趣,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

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极大地影响着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只有学生感兴趣才会有高度的热情,积极主动去学习。教师要善于运用智慧,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说:“教育的艺术,就是要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教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除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展示物品、图片,或者影视片段,讲述历史典故外,还可以运用精彩的导入、诙谐的语言、巧妙的设疑等来讲授历史,把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变得生动起来,使其兴趣盎然。另外,教师也要善于营造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教师首先要树立民主的思想,抑制自我中心意识,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注意养成民主的教学作风,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不以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权威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只有激起学生兴趣,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才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3. 加强精细化管理,打造高效课堂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提升历史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平台。科学分配时间,高效利用课堂45分钟,是提升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众所周知,政史地生这类学科每班每周只有两节课的时间,没有晚读没有晚自习,时间少内容多任务重,要想获得良好教学效果就必须高效利用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在有限的课时内要赢得课堂就必须做“精细化”,精心分配时间,细心设计问题,合理优化教学环节,加强课堂管理。针对历史学科的实际,我一般在课堂上花5—8分钟进行旧知督查。为了便于学生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我会把上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以问题形式投影出来,让学生按照这些问题进行复习,以增强复习的针对性,避免了学生在复习时抓不住重点,把教材从头读到尾的盲目现象出现。检查形式也根据情况分为提问和默写两种,如果知识体系性较强的内容就采用提问的方式,提问的对象多是成绩不理想或课堂表现不佳的同学,以此督促他们进步。如果有较多专有名词或易写错的知识点时就采用默写的形式进行检查,然后对默写结果进行点评,强调容易出错的地方,以免考试时出现笔下之误。

新课讲授环节一般控制在30分钟左右。这就要求教师授课要目标明确,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课堂上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在参与中和体验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在解决重难点知识时,我会提高音量引起学生注意,同时用不同颜色标识出重难点和易错点,给学生以视觉提示,使其提高听课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留心他们的学习状态,对出现睡意或开小差儿的同学要采取有效措施使其注意力集中,如提高音量、故意停顿、讲小故事或笑话等都很凑效。知识学习完毕后,一定要进行知识小结和当堂复习记忆,该环节一般用时7—10分钟。梳理本课知识线索,构建本课知识框架,使学生对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有整体的了解。由于课下没有复习时间,课堂上要让学生对刚学习的知识进行复习记忆。为使复习具有高效性,提高课堂记忆效率,我会投影出或板书勾勒出这一课的知识框架,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记住所学的知识。

积极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养成良好习惯

众所周知,教学工作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做好“教”,还要重视学生的“学”,关注学生,不能一味地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唱“独角戏”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

  1. 认识历史学科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关注学生的学习,首先要使学生意识到历史学科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有一种错误的认识,那就是历史是一门小学科,无关紧要,考试前“突击”一下就可万事大吉。对历史地位的忽视和低估,造成学生学习的态度不端正,影响学习效果。要想改变这一情况,必须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学科的重要地位。历史学科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学文科的学生高考一定要考,重要性不言而喻。选理科的学生一定要参加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测试等级与高考加分和高校的选择都有很大关系,如果历史学的不好,这块“短板”将会影响学生理想大学梦的实现。历史又是一门知识性、系统性、体系性很强的学科,这要求基础年级特别是高一学生重视历史学习,端正态度,为以后打好基础。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才能具备历史学习的内驱力,积极主动踏实认真地去学习历史。

  1. 打破原有惯性,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关注学生的学习,关键还要帮助学生打破已有的学习惯性,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高一阶段的学习标志着学生的学习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学习的方法上、认识上、深度上与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完全不同。初中历史学习的机械记忆和临时抱佛脚的学习方法和惯性,肯定会影响高中阶段历史的有效学习。

  因此,教师除了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以外,更加重要的责任是逐渐诱导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使其自觉或不自觉走到高中历史教学所要求的轨道上来。学习历史第一步要准确识记知识点,知识点的识记不能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在课堂教学中,我要求大家认真听讲,紧跟老师思路,随手做笔记,积极思考,在理解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形成一节课的知识框架,易于学生记忆当堂掌握本节课所学内容,课下再抽点时间温习巩固,基本上就能使学生完成记忆任务。当然,我也会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方法,比如记关键词,前后扩展、谐音记忆法、将知识点变成顺口溜、构建知识框架、将难记知识制成卡片随时记忆等。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比较、善于联想,将所学知识做横向纵向的比较,并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本质和规律,把历史学成“立体”的。

  1. 灵活运用知识,养成良好做题习惯

学习历史还要灵活运用知识点,掌握良好的做题技巧和解题习惯。学好历史,做题当然很重要。现在的历史题,既考对知识点的掌握又考审题的细心程度,所以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看清题意和问题所指再作答。此外也要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选择题时,常常碰到一些诸如问“根本原因”、“实质”之类的问题,这通常要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关于这几方面的选项,一般来说就是正确的。至于问答题,则考察学生的思考与分析能力。通过回想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的介绍,尽量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不要担心想太多,只要你觉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确的。下笔作答时要分条阐述,层次分明,清晰工整。做到答题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规范化。

总之,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是大家都在关注、都在研究的问题,归根结底都离不开教师、课堂、学生三个方面,我们要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和学生为两个基本点和主抓手,双管齐下,从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共同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