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科要闻 》  关于生物校本选修课程的一些思考-时祺 返回上一页

关于生物校本选修课程的一些思考-时祺

发布时间:2013-05-08

关于生物校本选修课程的一些思考

生物组  时祺

        生物学科是一门源于实践、植根于生活实际的自然科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然而,现在绝大部分高中学生越来越远离生产实践,缺乏对常见生命现象的感性认识,造成他们在高中教材中抽象的生命本质规律理解时的困难,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就会使这部分学生对生物学科产生厌烦情绪。生物校本课程的开设作为对现有课程资源的补充和延伸,可以更具针对性地在同学们中间开展一种更“接地气”的课堂形式,带领学生贴近生活,参与实践,让教材中的“死知识”与学生的“活经验”相结合。因此,成功地开设一门生物校本选修课程,既是对新的教学理念的有效执行,又是充分体现学科特色,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绝佳机会。教师作为校本课程的直接设计者和执行者,对于课程开展成功与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身为教师应该做到哪些,以下是我的几点浅显认识。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校本课程理念,充分体现学科特色。

伴随着新课改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出,现有的教育教学活动虽然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训练方面较之以前的课堂有了不小的改观,但是由于高考升学压力的存在,教学时间、教学形式等的限制,现行的教育教学活动还未能完全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学生文化科学素养的提升、个性品质的发展等还有一定程度的压抑。

生物学科作为一门植根于生活实践的自然科学,闭门造车、脱离实际生产生活的教学很难培养出具备较高生物科学素养的人才。所以,作为常规课堂教学的补充,开设生物校本选修课,应以现有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往外延伸和拓展,补充在教室内无法开展而学生确实需要体验的活动内容。校本选修课程重点关注的不再仅仅是教室里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教学设计,更注重的是引导学生亲身去体验,或动手实践,或用心观察。不再拘泥于让学生坐在教室里的听课,或是在限定时间内的小组合作讨论学习,而是不拘一格,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知识水平等, 合理利用学校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近自然,让学生在更加轻松、自由的环境中获取新的信息,内化知识,在联系实际应用的基础上更深入地理解在教材上学到的抽象的生命规律。只有遵循这样的指导思想,所展开的生物校本选修课才能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健康成长、生物科学素养提高的载体,这才是开设生物校本选修课程的根本宗旨。

这种实践性强、学生参与度高的有别于常规课堂教育理念的成功实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程的执行者——教师的理念转变。也就要求我们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课程研究和开展教育教学所依托的指导思想,积极的寻找新思想、新策略来解决新理念带来的问题,更多的积累相关的实践资料,并下意识的训练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养成。这些也就意味着我们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课程实施资源,借助生物校本选修课程为学生呈现一堂存在于学生身边、源自于学生生活、具有实际用途的全新生物教学方式。

二、教师要充分了解学情,悉心准备,寓教于乐。

开展生物校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所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是确定课程内容的主要依据。有些学校采取了很多好的措施去全面了解学生之所想,比如通过问卷调查或者座谈会的形式,有些细心的教师还通过平时与学生的直接交流或者听学生课间经常谈论哪些生物话题、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或考核方式等。在对学生的需求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就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选修课内容及开展形式。

课程内容、形式确定以后,教师的前期准备工作精细与否,直接影响着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效果。校本选修课程自然要“以校为本”,教师必须对学校及周边的生物资源有全面了解,弄清这些资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优势和限制,因地制宜,最大程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实施既有学校特色又切实可行的校本课程,让社会生产生活与课堂融为一体。例如对校园花草资源的利用——“校园植物调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学生每天都会看到校园里栽种的植物,但是不见得他们对这些植物很了解。所以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校园植物,让学生拍下他们自己感兴趣的植物,举办摄影展览,向全校学生展示他们的成果。要对自己拍摄的植物做介绍,他们会自发的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这些植物,如上网查询、图书馆查资料、甚至有的同学去问学校里的园艺工人等。在了解这些植物的过程中,除了关注学习成果,他们还知道了看似不起眼的地黄、蒲公英等可以入药,治疗疾病;开花很漂亮的夹竹桃、鸢尾、杜鹃等却是有毒的;还有些植物的名字背后流传着感人的故事等。最后还可以让他们给学校植物挂牌命名,牌子上还可以注上自己的姓名,小小的成就感会带给他们喜悦和对学习的兴趣。整个过程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同学之间分享成果的喜悦心情中获取新知识。这样的课程形式让学生在放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培养兴趣,不知不觉间还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索精神、不怕吃苦的精神、团队协作精神等。

有些学校更是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爱玩爱动的心理特点,开展“制作模型”的活动,让学生灵活选择身边容易取到的材料,制作“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型”、“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模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磷脂双分子层模型”等等,看似闲玩的过程中深化了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一举两得。还可以开展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专题讲座,如“青少年健康饮食,远离垃圾食品”、“青春期发育和正常性心理”、“如何科学记忆”等。另外还可以根据学生求胜心理,开展一些趣味问答或竞猜等活动,这些特色性、趣味性的课外活动,能够很好的激发激发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热情高涨,更加投入,寓教于乐,体会成功的快乐的同时收获知识。

三、教师要增强自主意识,探究-实践-反思,积累经验以获取自身专业发展。

常规的生物课程中,绝大部分教师只是被动地执行国家课程中的既定内容,而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赋予了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空间。看似更轻松自由的校本课程形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作为生物校本课程的主要建设者和推进者,首先要转变角色,变被动为主动,增强自主意识。课程的构思、实施、考核、评估等过程中,都要求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确定教学内容、编写教材、确定教学方案、寻找资源、准备教学工具、搜集反馈信息等。带给学生一堂轻松而有内涵的校本课堂,往往需要教师付出比常规课堂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和准备,让学生“动起来”务必要让自己先“动起来”。其次,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研水平,多读书多涉猎,拓宽眼界,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丰富理论底蕴,同时多动手实践多反思总结,多听取教育专家相关的专题报告,借鉴其他教师优秀的课程模式等。在多积累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借助校本课程的平台,逐渐打造具有自己风格的特色校本课程。另外,教师除了要钻研自己所教学科,更要努力实践相关学科如化学、物理等的整合,寻找适当的契机,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学科交叉,综合教学,让学生将不同的知识体系联系起来,融汇贯通,让生物校本课程具备更强的生命力!

总之,高中生物校本选修课程的开设,既能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又是培养新时期创新型高素养人才的需要,就教师而言,更能激发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人翁”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大推进教师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