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实施语文对话教学 必须坚持“三不”原则
— —读《“对话型”语文教学策略》的启示
(何世勇,江苏省海门中学 )
对话理论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显概念,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吸收了这一理论,尤其在语文学科领域给予了积极的倡导。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在新课标的积极推动下,越来越多的语
《“对话型”语文教学策略》是
原则一:“他是平等者中的首席”——语文对话教学不应否认教师地位。
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行为过程,尽管教师在教学生学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己,但这不是教学的初衷;尽管学习从根本上说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的过程,但既然是教学,那么首先应该是教师教的行为,否则就不是教学了,而只能是自学。
然而,当今的语文教学却在片面理解对话教学的基础上歪曲了教学的本质,从而进行着错误的教学实践。新课标强调教师是教学过程中平等的一员,对话理论也认为,“平等”是对话的前提,这些都没有错。但对话理论一旦引入到教学领域,它就不再完全等同于纯粹的对话理论了,正如
之所以要坚持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其实还有一个不言而喻的原因,那就是虽然新课标和对话理论倡导的是平等,但是教师的“防卫”意识(教师在心理上对自己“越权”的“防卫”, 担心背上“灌输” “扼杀学生的积极性”的“罪名”)却导致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地位容易滑向比“平等”还要低一点的位置上。显然,教师处在这样的位置是很难实施对话教学的。
原则二:“怎么有效率就怎么做”——语文对话教学不应排斥授受甚至训诲。
粗略地看,对话教学是对“训诲”和“授受”式教学的一种反拨。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由于对新课标理解的不全面,由于怕背上“灌输”的骂名,
这里要说明的是“训诲”并不等于“驯化”, “驯化”是人对动物的一种训练方式,而“训诲”则是人对人的一种培养方式,“训诲”的前提是对培养对象的尊重,是对培养对象的呵护与关心,它没有人格的侮辱,没有言语之外的体罚。举个例子吧,小时候我们淘气,爸爸妈妈有时也会怒斥我们几句,这大概就是一种“训诲”吧!
对话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它应不排斥授受和训诲;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它更应不排斥授受和训诲,因为方法是跟着目标走的,我们不能为了方法而方法。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是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培养学生的质量,我们在实施语文对话教学时,应该“怎么有效率就怎么做”——语文对话教学不应排斥授受甚至训诲。
原则三:“对话不是各抒己见,互不相让”——语文对话教学不应等于满言堂。
在过去的语文课堂里,老师讲得多,学生发言的机会很少,于是语文课堂往往演变成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声音往往成了零星的点缀。那么,今天的课堂又是怎样的呢?几乎变成了学生的满言堂。这种满言堂主要表现为,学生不能静下心来,倾听文本,倾听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意见。教师动不动就让学生小组讨论,动不动就让学生自己谈体会,各抒己见,课堂上呈现出所谓的一派活跃景象。由于语文的母语性和意义的丰富性,由于学生心理的独特性,由于语文教学是师生“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语文教学理应尊重每个学生个人的见解,鼓励他们发表不同意见。但这是否就意味着课堂上要满言堂呢?
王先生文中认为,“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读写听说的活动过程中树立对话的态度,要让学生明白,对话不仅仅是发言,也包括倾听,而且首先是倾听,倾听才是关键”。“倾听”,这可以说是道出了对话教学最具价值而事实上又最容易被忽视的精神内核。我们说以前教师的一言堂是错误的,正是因为教师没有或很少去倾听学生。那么今天学生的满言堂又是不是一种对倾听的忽视呢?
实际上,我们在倡导教师要倾听学生的今天,更要培养学生树立倾听的意识。学生为什么要倾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