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循善诱说《师说》
这节课总体评价是高的,但还有一些建议很有建设性,如要注重对文章的朗读,从朗读中体会韩愈文风和情感体现,且读的形式可以进一步丰富。
说课
我本堂课的教学设想是,首先从第四段讲解、分析入手,然后由原因分析返回到对于文章第一段到第二段章节内容的讲解;
确定的教学目标是,明确作者给予当时社会上存在的“耻学于师”的风气的批评,结合文章讲解,穿插对于“言”的讲解梳理,并对重点文言虚词“其”的用法及含义进行拓展。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对文中的对比论证手法的分析探究。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也突出了重难点,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感觉在讲解过程中教学环节的过渡不够自然。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评课记录
1、流程清晰,衔接自然。
2、目标明确,不枝不蔓。
3、师生互动,思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4、“读”的环节还需进一步拓展。文章情感忧郁,徐老师的课堂虽然讲到了这一点,但没有完全展开,可以抓住文章中的虚词,作为指导学生阅读的支点。
1、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清晰。
2、时间分配恰到好处,课堂把握较好。对课文的理解深入,尤其是对第二段的对比论证,三对对比关系的教材处理,使文章思路清晰,内涵深入。
3、介绍韩愈时涉及“古文运动”和“韩潮苏海”,将“古文运动”、“文以载道”与尊师重道联系在一起;利用“韩潮苏海”介绍韩愈的散文特点,结合语气词,问题分析到位,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风格。
4、以“仅仅是写给李蟠的吗?”为问题拓展,使文章升华。
1、教学目标特别清晰:着重韩愈对于“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批判以及所使用的说理手法;着重文章中语气词的解读,让学生体会韩愈文章的汪洋恣肆,激情昂扬;着重理解文章中虚词“其”的用法。
2、学生参与度高:着重体现在学生课前充分预习,所以课堂上跟老师互动频繁,能够顺利解决新知;
3、流程清晰流畅:将古文还原现场,让学生体会到所有的经典文本都能有很强的现代感!
建议:学生活动方式还可以更多样,如正反对比论证的总结可让学生上去板书。
1、改变了文言教学文言分离的现状,以文带言,以问题为主线,打破了文言教学死气沉沉的课堂生态。
2、对学情把握很到位,学生现在还处于后初三时代,起点低,在流程设计,问题设计上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
3、多一些生生对话会更好,学生参与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文言教学可更多体现特色,要注重诵读等传统的文言学习方法
这是一堂中规中矩的课,问题链的巧妙设计,环环相扣。引导与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师生互动热烈。文言文的教学,从高考形势来看,应该文与言并重,本堂课,能很好地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总体来说,做到了课堂的高效。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堂成功的课,是一堂体现教改理念的课。从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学到许多具有价值的东西,可以借鉴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对自己今后的教学实践将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这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一、 导语朴实有效
教师导入新课非常实用,关于写作背景的介绍,关于韩愈以及唐宋八大家及古文运动,都是重要的文学常识,教师的介绍简练清晰,要言不烦。
二、师生互动充分
新课程下的语文学科教学就是要彻底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学习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语文素质是现代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互动式语文教学正是可以达到这个要求的非常好的教学策略。
这堂课,整个教学过程都是采用互动方式,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师提出“文章是写给谁的?”“为什么写给名不见经传的李蟠?”学生很快就涉入了文章。
三、打破固有的模式,实现文、言教学的无缝衔接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在文章内容的讲解中,巧妙地点出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着痕迹地完成以往显得枯燥的文言字词教学,这样学生就爱学,会学,善学。
善于创造性地学习,这是教学永远追求的目标。我认为本节课很好的体现了教师的匠心,是一堂成功的课。
我认为
1、在处理文和言的关系上,显得驾轻就熟。
徐老师在串讲文意的过程中解决字词。在解决本文写作目的——“不拘于时”中的“于”,既点明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又顺势点出是被动句式的语法点,知识丰富又不枯燥。在串讲文章的过程中,又及时地对文中“其”一字,作一定的归纳总结。
2、师生互动效果很好。
在读的过程中,注重和学生一起来品读,如在读第一段的时候,注意句读的停顿,同时老师也有一定的泛读;在讲解文段时候,先让学生自己说,然后及时解决疑难问题,这些都积极调动了学生的参与。
1、做到了紧扣文本来组织教学,较好地做到了“文”与“言”的结合。
2、如果再多一些学生的主体活动,如自由读、自主提出了一些文言基础知识以外的问题等或许效果会更好。
教师循循善诱,学生积极配合,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环节设置科学,知识点落实细致,节奏不缓不急,课堂内容充实。
1、重点突出,思路清晰;2、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3、可以进一步加强文本的研读,体会文章的深刻情感。
1.学生预习充分,符合“先学后教”的原则,教师课堂引导很好、点拨到位,故整节课水到渠成,效果很好。
2.课堂容量较大,从字音、句读,虚词“其”的用法小结到论证手法的探讨和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的拓展,内容充实又能做到重点突出,最重要的是做到了文和言的有机结合。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流程清晰,教师引导得法,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参与度高,拓展适当,板书实在美观。
文言文字词教学与文章分析概括穿插进行,贴近文章又高于文本,文本探讨出手不凡,以最后一段开始切入,别出心裁又紧扣主题。
建议:文本诵读需要增强。对于作者的介绍可否灵活一些。
1、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师生互动好。
2、问题设置合理,流程清晰。
3、以文带言,使文言文教材、教学不显得枯燥。
4、建议:可再加强学生朗读,以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1、徐明星老师的这堂文言文新授课很好地体现了文言文教学中“文言结合”的理念,整个课堂在进行过程中既注意了文言字词的疏通,也注重文章脉络的梳理。
2、 整个教学流程很清晰,重点突出,扣紧“耻学于师”的内容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手法,以文带言。
3、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补充不是漫无目的,有所选择,如文学常识中对作者韩愈知识进行补充时不是面面俱到,巨细靡遗,而选择了与本文关连很紧密的“古文运动”、“韩潮苏海”等。
4、板书清晰,既利用好媒体,又不忘传统板书,两者结合。
5、除了课文内容,更结合课文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比如此文中出现了较多的“其”字,而“其”一字又是高考重点虚词,于是结合学生原先学过的一些课文,整理了“其”常见的用法。
6、课堂进行到最后,不忘回顾和梳理,比如课文开始之初,曾问学生此文是韩先生写给谁的,而在课堂快结束时,又补充问学生,这篇文章是不是只送给李氏子蟠的?如此一来,不但前后照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也使文章意旨深化。
1.能够注重文言结合。既注重“言”,又注重“文”,并能有效结合起来。
2.巧妙设置教学环节。徐老师从文章最后一段的写作缘由切入,再到第二段的社会风气的研读,形式新颖且行之有效。
3,师生互动良好,课堂气氛活跃。老师有效引导,学生思维活跃,能够大声回答问题,特别是质疑环节,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