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 》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返回上一页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发布时间:2016-10-12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怎样让高中语文课堂活起来

海门中学  魏平平

内容摘要:高中语文课堂一再遭遇沉闷乏味的尴尬,教师独撑大梁。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活起来,我们要备好学生,了解学生情况,以便激活他们的正能量;我们要备好教材,活用教材,让生活走进教材,刺激学生的兴趣;我们要备好教法,吸引学生参与课堂。

关键词:备学生  备教材  备教法

 

现在,在高考分数面前,学生学习的功利性甚强,高考面前,分数第一。在这种功利学习的思想之下,不易拉开分数差距的语文显得羸弱不堪,语文课堂就成了许多学生忙碌之余暂缓喘气的空间,语文课堂也因为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而日益沉闷。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成为当务之急,刻不容缓。怎样让语文课堂活起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解决源头的问题,才能引来活水,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一、备好学生——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两军对阵讲究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学生当然不是我们的敌人,但与学生交流恰如两军对垒,需要了解对方。作为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才能在“投其所好”。只有“投其所好”,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带动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愿意在课堂上活 起来,投入课堂。有人欣赏关注,玫瑰花就会开得更大更香更艳。植物如此,学生也一样,当他感到被关注后才能激发他们的能量。

比如提问有针对性,让学生有畅言的欲望——谈到苏轼,请对文学有兴趣的同学谈谈;谈人生价值问题,则请善于思考的同学谈谈……课堂“有的放矢”需要课外了解。想了解学生,就要与学生多沟通——平等地、不拘束地交流,了解他们的喜好, 尊重他们的想法,像泰戈尔说的,用“水的载歌载舞而不是锤的敲打”,才能“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比如课堂语言也要丰富多彩以吸引学生,庄谐雅俗各有所妙,不拘泥固守一套,偶尔“打打酱油”“浮云”“神马”的“洗具”一番,才能更好地“hold”住课堂,调动学生共同参与课堂。

二、备好教材——心中有丘壑,方能快意说春秋

语文包含语言、文字和文学,学生常被文字阻吓,不愿细读。我们则要利用好语文教材,潜心研究,挖掘文学性;创造性运用,刺激兴趣,引起共鸣。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让语文课堂活跃起来。

我们在备教材时,不仅要理解教材,更要发挥教材的吸引力,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让生活走进教材。

有时学生对课文意兴阑珊是因为课文离他们的生活太远,他们没有熟悉感,难免无法共鸣。那我们就要对症下药,让生活走进教材,让学生有亲近感,有感可发,有话可说。

比如苏教版必修一专题三“月是故乡明”讲思乡情结,但高中生有远离家乡体验的人太少,大部分人的离家经历仅限于旅游,自是很难体味思乡之情,这时我就想到开学初的军训。15天的军训,躺在陌生的床上,很多同学都曾默默垂泪过。时过境未迁,上此专题时可以利用起来,游子笔下对家乡的牵挂也就能为学生理解了。

一位来自镇江的学生情有所动,竟仿着《想北平》写了一篇《想镇江》,洋洋洒洒千余字:“一个镇江人一天的序幕,往往是一碗冒着热气的锅盖面揭开的。”“但在我的血液里,流淌的是镇江的性格与脾气,带着一股子镇江的醋味,并不是杭州的荷香、上海的繁华所能洗掉的。所以,即便神往,我的心中也似乎只有个镇江。”这样的文字颇有老舍的韵味,朴实却情真意切。其实这孩子语文素养一般,平时对语文兴趣缺缺,但当生活走进教材后,他笔下文字就飞扬起来。之后他对语文充满热情,明白语文并不“脱俗”,课文也非“纸上楼阁”,它们是有生活砖瓦在其中的。

我们了解生活,也要用好生活,挖掘课本与生活的相通点,让生活走进课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世界,产生共鸣;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点,将他们拉进课本;即便那些不熟悉的生活,也可以用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带动课堂。

让生活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让学生驰骋于开放的语文教学中,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

三、备好教法——运筹帷幄,方能决胜千里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依据学生情况,结合教材内容,还要想好适当的教学方式,事先运筹,这样才能决胜千里,让学生对所教内容产生兴趣,愿意去学,想要去学,甚至主动去学,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从而收到极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更利于我们创设精彩的课堂,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

苏教版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一文借山对狼的客观思考引发人们对自然的思考。人们对狼一般都感觉害怕,导入这篇文章时,我展示了一幅狼的图片,同时播放了一段狼嗥,同学们都感觉毛骨悚然。加上2012年全国多地累次发生狼伤人事件,更是让人提心吊胆。此时问问同学对狼的印象,学生自然联想到一些关于“狼”的成语,基本上都是贬义词。但狼真的是“罪不容诛”吗?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去想一想狼好的一面,找到狼存在的意义。学生个个“义愤填膺”,哪里肯承认狼有存在意义。就这样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纷纷去文章中寻找证据。

通过这种情境的设计,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全程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主动分析课文,到课本内容中寻找理据。可见课堂情境营造之有效。

这样的课堂还是语文老师一个人的课堂吗?你说这样的课堂还会沉闷吗?

 

当我们语文教师精心备好学生这一课,了解学生的情况,又能灵活掌握运用教材,将生活与文学结合,再辅以恰当的教学方法,这样的语文课堂能不绚烂多彩、别开生面吗?学生如何会“味同嚼蜡”?让我们一起努力,激活沉闷的、乏味的、教师独角戏式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