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化”提升文章立意
周毅
“文章没有思想,没有深度”。面对学生的作文我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没有思想,没有深度”其实就是文章的立意不深,对问题的剖析没有独到的见解,而是人云亦云。在2011年江苏高考“拒绝平庸”作文中, 2010年中国达人秀总冠军刘伟无数次地“拒绝”着平庸,而就在高考前两天夺得法网冠军的李娜更是成了“拒绝平庸”的最大赢家。材料不可谓不新颖,然而这些文章的立意无一例外的都是主人公在挫折、逆境中通过自身努力来拒绝平庸。所以,尽管材料新颖,也有新科世界冠军的助阵,却仍免不了陷入人云亦云的尴尬境地。这就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立意的重要性。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旨意,即文章所要表达的基本思想。立意的要求包括:健康、明确、集中、新颖、深刻。清人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立意的统帅作用,不仅表现在它决定着材料的取舍,还表现在它影响着文章的谋篇布局。因此,立意的“高下”是决定文章成败的关键。
要使文章立意深刻,就要拓宽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对某一问题的分析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更要深入其里,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文章要具备深刻的立意,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法。
一、 化实为虚
我们遇到实题,如果仅仅就物写物,那样的文章就显得比较平淡,缺乏深度,唯有采取化实为虚之法,在描写实物时,让事物蕴含一定的思想意义,在描写实物的前提下,揭示出它的本质意义,这样,才能写出文章的深度和厚度。如以“桥”为题立意。一类是把“桥”看成具体的物象,从实来立意,可以通过桥的变迁表现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等; 一类是把“桥”看成抽象的事物,从虚来立意。(比如心灵之桥、文化之桥、国家之桥……)这样“桥”才具有了深刻的内涵,我们可以确定这样的立意:通过“桥”可以沟通心灵,交流文化,促进合作。通过“化实为虚”的方法我们可以把文章立意提升到一个更深的层次,从而使得文章更有厚度。所以我们在写作立意时应更多地考虑从抽象的角度挖掘题目的深层含义。
二、化大为小,以小见大
我们写作的话题往往是比较大的,因为话题越大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就越大,如果话题太小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思考,当然话题太大难度也就越大,不容易把握,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学会化大为小,也就是从比较大的社会背景中选取最能反映事物或问题本质的某一个侧面作为突破口,具体而微,做到 “大题小作”。通过对话题的整体思考,从宽泛的话题中演绎出一个小角度,以细小的局部显示宏大的整体,透过平凡的现象反映出不平凡的本质,在叙事议论中透视深刻的人生哲理,针砭社会现实,以小见大。如以“声音”为话题我们会发现“声音”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如果就此写开,文章一定会空而无物、苍白无力;而把它“化小”,变成具体的“声音”,则会使材料容易把握,立意明确。
⑴采用限制法即在话题词语加上必要的修饰或限制成分,使话题变小变具体。如“牵动内心深处的声音”、“XX的声音”、“爸爸摩托车的声音”、“一个卖烤红薯人的声音”等,就已经比“声音”小多了,立意就容易深刻。
⑵采用置疑法把话题变小,即对话题进行发问,同时引起对话题内容的思考。如“这种声音带给我们什么启示?”或“这种声音为何如此感人”等。
通过上述的方法我们就会发现任何一个题目都可以有很多的立意角度,而不再需要我们在那对着题目空想。我们就可以从中选择可写的,深刻的立意来谋篇布局。
三、化单一思考为多角度思考、纵向思考
在平时的写作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习作思考的角度都是比较单一的,这就导致立意撞车,分数自然就不高。要避免撞车,提升立意,就要对话题进行多角度思考和纵向思考。
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有其多方面的原因便能透过生活的表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发掘出生活现象的深刻内涵,从而在文章中避免出现认识雷同的毛病。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我们可以从齐王悬赏纳谏的角度认识到:纳谏需要胆识和气度;也可以从邹忌窥镜的角度认识到:人贵有自知之明;也可以从邹忌讽谏的角度认识到:提意见要讲方法和技巧;也可以从妻、妾、客恭维赞美邹忌的角度认识到:对讨好恭维的言辞必须警惕。
如果说多角度思考要求我们思考的角度要多,那么纵向思考就是要求我们在思考上要层层深入,纵向推进,要比一般人思考得深,琢磨得透,或体现出层次性,从普通的事物中洞见其本质意义。如“拒绝平庸”中的李娜的例子,我们可以论证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拒绝平庸,但我们可以在后面加一个层次,即李娜在取得成功后仍然刻苦训练,因为她明白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要想保住自己在世界网坛的地位,必须要加倍努力,所以拒绝平庸更要在取得成功之后,这样的拒绝才会让我们真正告别平庸。
文无定法,文成法立。其实立意也是如此。立意方法的实质是思维方法问题。我们只有从封闭、单向、僵化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培养和建立开放、多元、动态的思维方式,才能找到富有个性的立意方法。千篇一律的文章是不会有人喜欢的,所以要综合运用上述方法,要想别人之未想,这样文章才会有新意,才会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