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体现传承,平稳熟悉;内容贴近学生,注重能力
——2015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评析
江苏省海门中学 姚红萍
由于2014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变化巨大,学生大都意外连连、颇感突兀;而当2015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揭开庐山真面目之后,学生们普遍反映试卷较为平稳,难度不太大,感觉还不错,有做模拟卷般的熟悉的感觉。笔者粗略分析之后,也总体感觉试卷整体上平稳熟悉,基本上同2014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类似,保持了试卷风格和结构上的延续性。但同时,试卷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其实没有降低,尤其是非常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2015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有哪些特点呢?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试卷结构体现传承,平稳熟悉。
学生为什么觉得试卷熟悉平稳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1、试卷的结构、分值保持稳定
要说今年试卷的平稳,就离不开说去年的突变。2014年试卷变化最大的当属第一部分的“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分值虽然15分没变,但题型变化出人意料。往年的试卷结构均为4道题,其中前两题为字音、成语或病句,题型为选择题,后两题为主观表述的语言运用题,而2014年一下子变成5道选择题,没有主观表述题。其次,去年试卷中文言文部分的变化也较大,近几年一向是3道选择题加3句翻译题,2014年一下子变成2道选择题、2句翻译题和1道文意的概括题,其中从未出现过的文意概括题为4分,与此同时,文言文结构的变化带来了分值的细微变化,由原来的19分变为18分,翻译由10分变为8分。第三,诗歌鉴赏题也由原来的10分变为11分,题目依然3道。
在考生们揣测今年的试卷是否还会“大变脸”的忐忑中,2015年的试卷结构却完全延续2014年的试卷结构——“语言文字运用”部分5道选择题,共15分;文言文部分2道选择题、2句翻译题和1道文意的概括题,分值共18分,其中翻译8分,文意概括题4分,和2014年完全一样;诗歌3道题,11分,也和2014年一样。除此之外,默写8分,文学作品阅读4道题20分,论述类文本3道题18分,作文材料题70分,和2014年的也完全一样。
所以,整份试卷在结构和各部分的比分上均与2014年一致,学生自然有种熟悉的感觉,而这样的稳定,也有利于考生们在考场上正常平稳地发挥水平。
2、考查的知识点熟习常见
“语言文字运用”部分,考查了词语、病句、修辞(比拟)、排序、徽标,在知识点的分布上和去年基本差不多,去年考查词语、得体、修辞(对仗)、排序、漫画。徽标和漫画同属图文题,去年的漫画是抽象画,学生看不大懂,今年的徽标相对直观容易,学生在理解上会觉得更易入手。因此,“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考查,在难度上至少未超过去年。
而文言文阅读的材料选择了张耒的《欧阳伯和墓志铭》,文本理解上的难度同去年选择的柳宗元的《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不相伯仲。墓志铭是学生很熟悉的文体,题目涉及的是实词、翻译、文意概括等,都是平时复习时涉及的知
识点,学生做起来应该较为顺手;诗歌考查的依然是大家的作品——白居易的律诗《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对此学生不会意外。从十年高考来看,2005年是唐代李益的诗,2006年是元代魏初的词,2007年是宋代辛弃疾的词,2008年是唐代李白的诗,2009年是宋代岳飞的词,2010年是唐代王昌龄的诗,2011年是唐代杜甫的诗,2012年是晚唐温庭筠的词,2013年是宋代唐庚的诗,2014年是唐代韦应物和李商隐两首诗的比较,十年诗歌考查涉及的不是唐诗宋诗,就是唐词宋词,所以今年考唐诗自然是意料之中的,再熟悉不过了。名句的默写初高中必背内容考了七句,一句课外的是《论语》中的名句,也算是没有为难学生。两篇现代文阅读,分别是散文和论述类文本,这也完全在事先的猜测之中,文学作品散文选取了当代作家王安忆的《比邻而居》,论述类文本则是熊秉明的《罗丹的雕刻》,没有出现冷僻体裁的文本,学生当然能驾轻就熟地展现自身的能力了。
3、题目设置中规中矩
同整份试卷结构的平稳一样,题目的形式和问法也都中规中矩,较为规范。
文言文的概括题是要求概括欧阳发在治学方面的特点,这是一道很平易的题目,几乎同去年的题目完全一样;诗歌三道题分别是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简要赏析颔联和颈联的写景艺术、尾联表达的作者情感,三道题的题型也是平时练习中经常出现的。现代文阅读的7道题在思考方向和问法的设置上也未有刻意地标新立异,而是均为能够真正检测学生阅读能力和表达水平的常规题,这类题型在平时的练习试卷上出现的频率很高,难怪学生有做模拟卷的感觉。
二、选材贴近学生,能力更易展现
往年的高考试卷,总让人觉得命题者在选择试题材料上尽量有意拉开和学生的距离,给学生一种既出人意外、又高不可攀的陌生感。比如2014年“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出的漫画是一幅抽象画,学生很难看懂;文言文的选材选用了柳宗元的《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这样一篇说理散文,第一段文字就很晦涩,考生很难读懂并理解柳子在文中含蓄表达的“去其名全其实”的教育思想和策略,这样的选材和主题于学生而言很显陌生,理解上存在着不小的困难。
而2014年文学类作品的选材,更是剑走偏锋,选取了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的选段《安娜之死》,很多学生没有完整地阅读过原著,不了解安娜的身份与经历,阅读时有生涩之感,解题时难以下手,这样的选材自然让学生曚了,20分的阅读题据说全省均分只有三点几分,简直惨不忍睹。再往前看三年江苏卷文学作品的的选材(2011年宗璞的《这是你的战争!》, 2012年师陀的《邮差先生》,2013年老舍的《何容何许人也》)均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作品,在现代文阅读的选材上,命题者似乎总是在时间或空间上拉开和学生的距离,刻意地造成一种疏离感,让学生心存畏惧、缩手缩脚,难以展现真正的阅读能力,这显然有悖于高考甄别和选拔功能的价值初衷。而今年的阅读文本,则是选取了当代作家王安忆的《比邻而居》,文字风格平易亲和,文章内容表现当代人的家居生活,是学生很熟悉的内容,这样的阅读文本更接地气,有种从贵族到平民的感觉,人人流畅阅读,人人感到亲切,不会因为材料的熟悉与否而影响考试的公平性,使得考试更显公平。
论述类文本同样也有从天上走向人间的感觉。2012年江苏卷考查的是英国伍尔芙的《笑的价值》,2013年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论名声》,2014年是朱良志的《乾坤草亭》,这些文章同样是通过时间和空间来隔阂学生,让高考显得冷峻而清高,虽是阳春白雪却和者寥寥。而今年的阅读文本选取了熊秉明的《罗丹的雕刻》,熟悉的人物、熟悉的话题,相对而言更贴近学生,面对这样的阅读材料,相信学生不会产生恐慌心理,能够从容平静地去思考解答,正常地发挥自身的水平。
三、试题注重能力,能力注意梯度
2015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因为结构的传承性、试题的常规性、选材的贴近性,都让学生觉得试卷平稳,容易入手。但是,今年的试卷真的没有难度和区分度了吗?仔细研析试卷,我们发现,虽然试题较易入手,但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做,对能力的要求比较高,且注意了梯度的设置,因此试题的区分度应该比较大。
从板块角度看,试卷可分为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诗歌、散文、论述类几个板块,不同的板块能力要求有梯度,总的来说,语言文字运用和文言文两个板块的能力要求低一些,而诗歌、散文、论述类要求的鉴赏评析能力则明显较高。
同时,板块内部不同的题目设置很是精巧,在能力的考查上很有梯度。
比如文言文,前三道题主要是疏通文字,能读懂文字,就可以正确解答了,而文言文的最后一题,问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该题的答题区间就是第二段“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但要答到“勤奋刻苦,广泛涉猎,刨根究底,分门别类,学以致用”这几点就要费一番思量,在大体读懂该段文字的前提下,既要能分析,还要能分层概括、清晰表达,能力要求明显高于前三题,是区分考生能力的分水岭。
而诗歌鉴赏的三道题,感觉一道比一道难。第一题分析开颜的原因,“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白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五点答案应该大部分能够答出。而第二题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其中的1、3两点恐怕一般学生难欣赏得出。而第三题是要求分析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尾联为“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对于考生而言,此联蕴含的三种情感“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实难全部体会出来,需要很高的赏析能力。
再看散文《比邻而居》的四道题。12题“文章③④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请简要分析。”13题“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这两题是对局部内容的概括分析理解,能力要求一般。而后两题是对整篇文章的构思和主题的探讨,能力要求很高:14题“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气味”作为全文线索,这基本能看出来,但作用“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两点中前一点容易答,后一点综合性理解的要求较高,必须要读懂作者为什么写不同人家的不同气味、要表达什么,即作者在此文中表达的主旨,考生必须要能关注到文章第六段中的关键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特别是这段最后一句,为什么比邻而居、气味截然不同的人家能不分彼此的聚集在了一处?不就是因为彼此的理解和包容吗?主题也就出来了——但是这样含蓄的主题,对于考生来说,难度极大。而15题“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划线句为“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这是全文的难点,要解答这题,必须思考作者为什么写各种吃的味道,却在文末写艾草的味道?艾草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特殊意义?不同食物风格的人家为什么能让艾草味共同弥漫,这说明什么?这些问题想清楚了,才能把握本文的更深的主题:不同的生活状态有共同的文化传统,继承传统文化和发展个性并存,所以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可以并存,可以平衡。这样15题就能迎刃而解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15题,实际上是要求学生既要具备深层次解读文本的能力,还要具备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感悟能力,要真正读懂读透文本,能力要求实在不低。
论述类文本的三道题的设置也是由局部到整体,从易到难,阶梯明显。第16题要求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第17题要求简要概括罗丹在哪些方面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涉及2到4小节的内容,区间明确,但要提炼到“观念、内容、形式”三大方面还是不太容易的,特别是第四段,好像还在讲内容,不太容易提炼到形式方面。而18题,“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开向生命的窗子’的内涵”,看起来只是结尾的一个句子,实际上是对全文作者看法的理解,必须弄清罗丹的雕刻和生命之间的关系,罗丹用雕刻表现生命,鸟瞰生命 ,他的作品也就呈现了自身对生命的思考和想象,他的雕刻突破了原先雕刻表现神力英雄崇拜,所以罗丹的雕刻开启了以生命为表现内容的历史。那么许多人在罗丹的雕像之间徘徊,沉思,为什么呢?他们无非思考罗丹的思考即对生命思考和对艺术创作的思考,如此思考下来,18题方可正确解答——这还是建立在对全文的综合整体理解之上。
作文是根据“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的材料,选取角度,白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这个材料,学生一般不会偏题,但要写出优秀的作文来,也需要很高的写作能力和临场的应变智慧,作文分数的高低将并不取决于审题的正确与否,而是取决于思想和语言,让真正高水平的学生脱颖而出。
由此可见,2015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看起来熟悉平易,实则出题严谨,既有梯度又有难度,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不低,却又不是完全的高不可攀,达到了区分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强、弱的选拔甄别目的,对于高中的教学与复习,也起到了很好的导向功能,那就是必须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惟有如此,才能在高考选拔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