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 》  从材料核心中放大文章意蕴 返回上一页

从材料核心中放大文章意蕴

发布时间:2016-10-12

           从材料核心中放大文章意蕴 

——浅谈哲思类材料的记叙文写作

江苏省海门中学 陆 萍

 

“文章意蕴在材料的核心处,且写作有巧妙而机智的构思,有生动传神的细节,有浓郁而清新的文采,故事有真实感和亲近感。”

                           ——2014年江苏高考作文记叙文一类卷评分细则

 “主旨与材料“神似”,而有个性,有“灵犀”相通之默契,有巧妙而机智的构思,有生动传神的细节,有浓郁而清新的文采,故事有真实感和亲近感。”

                           ——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记叙文一类卷评分细则

纵观2014年江苏作文阅卷的评分细则和2013年在切题、立意、结构、语言的整体表述上没有变化,但在文体具体的表述上变化很大。以记叙文体为例,2013年作文材料是故事性的材料,所以评分细则中强调主旨与材料的“神似”;2014年作文是哲思型材料,强调了“材料的核心”。两种类型的材料给我们的记叙文写作指导提供了方向。材料是叙事性的,应引导学生“多元”化解读材料,提炼立意。记叙文的写作应在确定材料反映的主题后选择叙述一个主题和材料“神似”的事件,运用记叙文常用的写作技巧,写出有构思,有细节,有文采,有生活气息的文章。但如果仓促地去构作一个和材料相似或相近的故事肯定不行,这就是所谓“主旨与材料神似”。如果材料是哲思型的,则要学会“聚焦”,提炼出材料的核心表述,通过事件的叙述,人物的描写,能揭示出对材料中核心概念的准确理解,这应该就是所谓“材料的核心处。”

2014年的评分细则中有一个让人眼睛一亮的词——“文章意蕴”出现在记叙文一类卷的评分细则中,而从“二类卷”开始就表述为“文章主题”。这样一个细微的地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面对有核心概念的哲思型材料的记叙文写作,怎样的记叙文才能视作有“意蕴”?

意蕴就是文学作品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比如说作品中渗透的情感,比如说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风骨,表现的有关人生的某种精义,或者某种主旨。歌德的“意蕴说”把艺术作品分为三个因素:材料、意蕴、形式。意蕴即人在素材中所见到的意义。从2014年的评分细则的具体阐述看,阅卷组认为要看“青春”的界定是否恰当。“青春不朽”或者“不朽青春”的判断,均建立在精神层面的“青春”之上,因此,必须判断其所写内容是否体现“精神青春”的特征,如“靓丽”“朝气”“纯真”“冲动”“张扬”“青涩”“梦想”“好奇”等相关特质。如果全文没有关于“青春”精神特质的描述或诠释,则视为概念模糊、判断失当。研读2014江苏高考的满分记叙文,笔者认为“文章意蕴”与“文章主题”两者的区别或许就在这类有核心概念的哲思型材料作文中,有意蕴的记叙文应该能揭示材料的核心概念,所反映的主题最能符合材料表述的核心内涵,能从叙述描写中看到素材体现出核心概念的意义。如果只是对材料泛泛的理解,不能深入领会核心概念的深刻内涵,那就只能说文章揭示了材料表现的主旨,达不到“意蕴”的层面。优秀的记叙文除了要对材料的核心概念准确理解之外,文章还要有韵味,有考生独到而精辟的理解。因此教师应引导考生从材料核心中放大文章意蕴。

那么,如何才能写出有一定“意蕴”的记叙文呢?为了便于阐述,这里借助一则作文及例文作说明。

根据下面的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李贽《童心说》

人生的旅程中,人们的确应经常用“童心”这面镜子,来审视一下自己日渐风化了的心灵。

                                                               ——冰心《种一片树叶》

我用前半生努力让自己变成一个成年人,也许后半生该学习如何做个小孩。

——安德森

三则材料的核心话题是“童心”,围绕“童心”,如何通过一件事,某些人的叙述,来反映作者对“童心”的认识?下面是一篇一类卷的学生考场作文。

回归童心

乡下的院子里有一片竹林,儿时,常常摆一张桌子,放置着略显简陋的棋盘,两边两张大竹椅,便在那儿和爷爷对弈。

不过下的不是很有文化意味的象棋、围棋,只是聊以慰藉的五子棋,从一开始下不到几行就被摆平,到后来渐渐地能下满满整个棋盘,然后偷偷地移走爷爷的黑棋换上白棋,便呵呵地笑。年少无知的我狂妄地许下豪言:“我要下遍天下无敌手!”爷爷只是宠溺地笑笑。微风阵阵,竹叶的末梢轻轻点在脑门上,似在轻笑我的“无知者无畏”,那是记忆中斑驳了的夏天,美好而又纯真。

渐渐地,似乎悄无声息间生活便改变了节奏,变成了全然不同的另一副模样,我从原来的稚嫩无知中爬了出来,投向了我所以为的成熟独立的怀抱中,眼底的好奇童真被打磨掉,取而代之的是对学业的勃勃雄心。依稀记得闲暇时回乡下,看着爷爷特地摆好的棋盘,那茶色的棋盘棱角被磨得光滑了,那分明的楚汉界限被岁月模糊了痕迹,不禁让我想起了爷爷弯弯的笑眼,似也成了一条模糊的曲线。“怎么样,下一盘吧,爷爷还记得你小时候的豪言呢!”似乎被戳中了我一心想成熟的心。我红了红脸,略不耐烦地回了句:“多幼稚啊。”便匆匆地离去了。

时隔数年,当我为躲避日益繁重的生活压力,缓一缓行得脱力的步子,又推开小院的门时,入目的依旧是那竹林,那棋盘,只是被岁月添了痕迹,又老了些,唯一不同的是多了两个与岁月同老却又返老还童的老头,笑呵呵地摇着扇子,嘴里不断念叨着“吃”,然后我看见棋盘上那个“将”的位置被另一种颜色的棋子吃掉,看见自家爷爷笑得得意忘形,眉眼弯弯如一条模糊的曲线,不禁笑了。

我终是迷了心的方向,童心、童真被生活打磨去了应有的色彩,忘记了该有的生活心态,心因为岁月和成长麻木了,前进的步子自然沉重得让我移不开脚,无论什么时候,那颗充满童真的心都该努力跳动着啊!这样才能更快地,更轻松地前进!

我轻轻地笑出了声,望着那两个穿越了年岁的老顽童,扬起声音:“爷爷,我回来了,我们下棋吧,五子棋怎么样?”

爷爷的眉眼笑得更弯了。

文章以“下棋”为线索来组织材料,写了三个生活场景,构思精巧,三个片段中都贯穿对棋盘的描写,布局精致。语言表达流畅,更重要的是文章通过描写逐层揭示了考生对“童真”的理解,也启迪我们“有核心概念的哲思型材料的记叙文” 是可以写出“意蕴”的。

一、意蕴建立在对核心概念的准确理解基础之上

从记叙文的选材和描写中能看出考生对“童心”内涵理解的差别。有些考生只是把“童心”理解成孩子的行为和举动,比如写爸爸与我抢鸡腿,爷爷带我去偷柿子。这些可能是孩提时代都做过的一些事,但放在成年人身上就是“童心”与“童真”了吗?应该通过事件的叙述,人物的刻画反映出“童心”的核心意味。像上文中第一个片段写儿时与爷爷下五子棋,看考生的表述“竹叶的末梢轻轻点在脑门上,似在轻笑我的‘无知者无畏’,那是记忆中斑驳了的夏天,美好而又纯真。”通过这样点睛笔墨,表达了作者对童真的准确理解“无知者无畏,美好而纯真”,这样的“童心”确实是材料中三句话要表达的童心。

第二个片段写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眼底的好奇童真被打磨掉,取而代之的是对学业的勃勃雄心,童真随着生活匆匆而去。最后一个片段写我为“躲避日益繁重的生活压力,缓一缓行得脱力的步子,再次回到院子”,“看见自家爷爷笑得得意忘形,眉眼弯弯如一条模糊的曲线,不禁笑了”。成年人的童真并非是儿童幼稚的举动,而是对没有过多功利的一种随性率真的生活态度,而这样的童真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或是能让成年人审视自己的。

二、意蕴要从所有材料之间的关联处领悟

有考生简单截取材料三句话中的某些关键词,比如“本心”“真心”“初心”进行演绎;或是抓住“该学习如何做个小孩”来行文。断章取义,理解仓促,就不能反映其深层的理性内涵。童心是本心没错,但也应该想到这样的“本心”“初心”也应是冰心说的能让成年人不断反省审视自己的“童真”,也是安德森所说的成年人要学习的。综合这些考虑,材料要表述的核心的意蕴应该涵盖所有材料的内涵。就像上文在描写中表现了通过曲折情节,表达了拥有“童心”的可贵:“有童真”——迷失“童真”——寻得“童真”,这样的过程既形象表现了考生理解的“本心”“初心”是什么,也暗合了材料中“审视一下自己日渐风化了的心灵”和“也许后半生该学习如何做个小孩”,让人惊艳,赞叹考生的匠心。这样的要求固然较高,但对于优秀的记叙文来说,文章的意蕴不是简单叙述就能表现的,需要我们深入理解材料,通盘考虑,深刻挖掘,才能表现出不同常人的智慧。

三、意蕴需要文章的层次来支撑

很多考生认为记叙文就是写一些事,写一些人,而忽略了考场作文需要的是通过所写的人和事反映对材料的理解。所写的文章虽能切题,但往往略显单薄而幼稚。优秀的记叙文也应该像议论文一样,要体现其深层的内涵,要有层次感。上文中考生不仅写到了在自己童真的消逝,也写到了“爷爷”童真的保持,文章在娓娓道来中不经意却很明白地表达了这一点。文章的意蕴在于不是简单的呈现三个场景,然后说“爷爷”是有童真的,我要向他学习。而是在童心的“拥有”“迷失”“寻得”的跌宕中生动地诠释了童心的可贵与葆有的艰难。很多考生的构思就是写一个有童真的人做一件有童真的事,然后得出我们要保持这样的童真,或我也要像他(她)那样。两种构思的区别在于后一种构思把事件简单化处理,得出结论生硬,更不能深层地表现对“童真”的动态理解;而构思巧妙的同学能在文章中实现由此及彼的反思。优秀的记叙文绝不是记一件生动的事,一个有特点的人,更重要的是要从中写出考生对此深刻的领悟和理解的过程。

 当然“意蕴”除了语言的生动与优美之外,也需要精准的描写,围绕文章想要表述的核心概念的特质进行描写,不游离于主题之外的描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描写。在娓娓道来中能体味“碧螺春”的含蓄隽永,让文章的意蕴隐隐而来。

                                      发表于《中学语文》201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