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 》  审题立意要有“三度” 返回上一页

审题立意要有“三度”

发布时间:2016-10-12

发表于《现代语文》201512月第34

审题立意要有“三度”

                                    ——从一道作文材料审题看审题误区

江苏省海门中学 胡立后

    俗话说,意犹帅也。正确而深刻的立意,这是写好一篇文章的前提。但囿于认识和思维水平,在审题立意中,学生还是因对材料的理解较为肤浅,表达不够严密而不可避免造成了审题立意的不当,且极易偏离新材料作文中给出材料的核心话题。如何避免这样的审题误区呢?关键还应该从理解过程的本身来解决。

    文题回顾:

老卡尔是法国波尔多地区的一位农场主,他种植的葡萄的品质,在当地乃至全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他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绝技,那就是:他不仅能预测出当年的葡萄有无病虫害,而且知道具体是哪种病虫害。多年后,他对儿子说:“你注意到葡萄园里的那几株月季了吗?它们是我绝技的核心所在。因为月季和葡萄常患的病虫害是相同的,而月季开花时间比葡萄早,所以一旦月季出现病虫害,我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葡萄采取防治措施……”儿子听完后,惊讶地张大嘴巴:“原来这么简单呀。我几乎每天都从那些月季旁边走过,却从来没有留意过。”

一、厘清界限,概念表述有限度

考生在审题立意过程中,很容易抓住老卡尔是从“月季”中发现治理葡萄的病虫害的,就立意为“细节决定成败”,那么是否切合材料呢?

细致揣摩材料,会发现此立意从概念的表述上来说,还是不够确切的。主要原因是对“细节”和“细小事物”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把握不准。

“细节”是对某件事情发展的全局或者是进程中的某一环节,起到重要的意义,如一个小数点的失误,导致整个的航天计划工程的失误;“细小事物”则是指形态或者价值上的小,是和大的形态与价值的事物相对的一个概念。这些事物虽细小,却是小中见大,管中窥豹,是理解联系、规律的切入点。

而材料中的“月季”之于葡萄,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不是全局性的或者进程中的某一个细节。更为确切地说,月季只不过是作为细小之物,却被老卡尔发现其与葡萄病虫害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因此,“细节决定成败”这一立意不切合题意。这就是由于不能很好地厘清概念的内涵,进而导致立意的偏差。

如若正确地立意,还需要对写的核心概念详加揣摩、辨析,方可立于不败之地。譬如2015年江苏高考文题考察对“智慧”的理解。考生若不加思考地将“智慧”等同“聪明”、“学问”等概念,不细致去辨析其中的差别,那么就不能算作最切合材料的立意。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专家组经过讨论、辨析,认为“智慧”高于“聪明”,就在于它更多一些“善”“活”和“妙”,如此立意,方能切合材料,自然也就有了高格调。

二、注意整合,立意方向有效度

针对农场主儿子对老卡尔行为评价:“这么简单”,有考生立意为:“成功是简单的”、“简单就是真”“过简单的生活”。这些立意仍然被判为偏离了材料。为何?

新材料的审题立意可以进行多向拓展,但需要注意切忌仅仅抓住材料主体中的某一个关键词、某一句话来立意。因此,在判断某一关键词或是某一关键句是否“关键”,还是要回归语境才能真正确定,进行整合诸如材料描述对象、目的、因果、前提等各方面的因素,才能让审题立意言之成理,从而有“效度”。

两个人对话是整个材料的主体,也是进行审题立意多向拓展的核心所在。从中可以发现材料描述对象是自然规律、事物联系;老卡尔的用意是强调“观察很重要”,农场主儿子评价“简单”二字是是在知道这个规律之后这一前提,整合这些要素,可以立意为:“把握规律是种智慧”、“简单是源自规律的掌握”等立意。

但是如果仅仅抓住农场主儿子的话:“这么简单”,有考生就立意为:“成功是简单的”、“简单就是真”“过简单的生活”这些立意明显是偏离材料,只抓只言片语,不能很好地整合语境的各个要素——“把握规律或联系”,更是对材料的过度的演绎,偏离了材料的主要话题,属于忽视立意方向的有效度。

在高考审题中尤其要注重整合,从而增加审题立意的“效度”。譬如2015年山东卷,如果简单地抓住“想分辨两者的不同”这一语句,就从小孩的角度立意为:“善于辨析不同”,则属于偏离材料核心话题。因为话题的前提是——要不要分辨开来,“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辨的”,孩子的看法是要分辨,父亲的看法是不需要分辨,两人的矛盾焦点在于不同的看法,较量的是不同思想观念,而不是要辨出什么不同的结果来。因此,不可简单根据这一语句来立意。可见,整合才能让审题立意更有“效度”。

三、防止跨度,话题迁移要适度

故事类的叙述材料,往往可以迁移到相关的领域,如社会现象、生活感受或是艺术品鉴等领域,由实到虚,由小到大,会解读出更为深刻、新颖的立意来。但是要注意迁移的适度,不可因为思维的跨度太大而忘记了“适度”。

从农场主和儿子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农场主的绝技的来源就是“对生活的观察”,而且农场主儿子所体悟到的道理就是“留意”、“观察”重要性。但应注意他们讨论的话题范畴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就决定了话题的迁移有一定的限制,这就是“适度”原则。譬如,立意为:“发现生活的美”“追求美的生活”。这些立意就偏离了材料的主要的内容。材料的真正立意在于:如何发现孤立的“月季”和“葡萄”之间的关系,是把握好事物规律。如果随意迁移“艺术品鉴”、“生活感受”等领域,则是对话题的一种偏离。

出现这种不注意材料迁移没有“适度”,漫无边际的现象,就在于思维的跨度太大。

再如,2015年湖南卷考题,如果对这样一段材料立意为“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则明显属于偏离话题。之所以有这样错误的立意,就是因为思维从大树开始的“劣势”——没有腿和翅膀,直接推导出大树“旅行”的成功,忽略了对原因的层层推进,思维的跨度较大,造成偏题现象。如果细细分析过程,就会发现大树到最后还是大树,并没有长出腿或者翅膀,并非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只是通过另外一种方式实现梦想。如能细致层层分析,步步推究,则可避免立意上因思维跨度较大带来的失误。

在新的高考作文形势之下, 以新材料的形式来考查学生的作文表达水平,其多角度的审题立意,无疑能够极大地解放学生的思维,激活思想的火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绝对的自由。只有带着“尺度”的意识,才能真正作文写作中写出切合材料、高格调立意的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