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心、精心、真心,让你不再遭遇“素材荒”
江苏省海门中学 邢延
名师简介
邢延,高级教师,现任教于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江苏省四星级中学——江苏省海门中学。南通市骨干教师,多次在南通市开设公开课和讲座等,南通市级课题主持人,海门市教研室名师工作室成员,多次参与南通市高三语文模拟考试审题工作,专注于阅读与写作对接的研究,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指导的学生在江苏省的省级作文大赛中屡获特等奖、一等奖等奖项。本人获2014年第九届创新作文大赛教师同题比赛高中组特等奖。
我们都知道,写作和阅读是同步的,但是,阅读与写作不是简单地对接,如何在写作中充分展现阅读的效果,一个重要的衡量就是写作中素材能否比以前更加丰富、更加有内涵。
然而现实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入得阅读宝山,却空手而归”。每每作文评讲时,同学们看到优作中的素材,常常发出“哦”的喊声,这种喊声并非简单的叫好、肯定,还带有一丝对自己未能想到运用这一素材的遗憾。遗憾的是,这些素材自己并不陌生,但是偏偏在写作的时候想不到,出现在自己笔下的素材,往往是极其常见的例子,了无新意。
我们遭遇的“素材荒”,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无米”的窘迫,也不是罗丹所说的“缺少一双发现美(素材)的眼睛”的观察力的欠缺,而是少了点慧心,少了份精心,少了点真心。
少了点慧心,就会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素材在脑海中只是孤立的碎片,无用地存在着;少了点精心,就只会将素材做单一的解读,缺少多向的运用;少了点真心,就是将议论文当成题目来解,只是满足于文章框架的搭建而不懂得呈现自己的思考成果与情感倾向,缺少一份灵动与感人。
如何化用阅读素材,为自己的作文添彩?
一、慧心选材,联想迁移宽文意
有诗曰:“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素材也是这样,就在那里,不增不减。如何将之运用于我们的文章中,这就需要我们的“慧心”,对作文题目有深思,平时阅读时对阅读材料也有自己的认识,这样,在写作时,依据文章主题或观点的引领,展开联想,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三个维度上,寻找与之相似、相反或相关的素材,找出与主题契合的点,深入挖掘,便能拓宽文意,显示出自己文章的独特气象。
我们来看学生习作《模糊》的一段文字:
终难忘,易安写下的那一句,“方下眉头,又上心头。”这样轻描淡写的一笔,如陌上之轻风拂过心头,似乎轻得“无关痛痒”,但细细玩味,不由佩服易安的妙笔,而这也恰借了模糊之妙,不似“缘愁似个长”的无形化有形的实意具体,却自有朦胧之境的“雾里看花”,让人揣测,更引人无限臆想。那寥寥八字中,是放下与放不下的惆怅,是挥之不去的如影随形,是心有千千结的难以言表。诗人一纸朦胧,却搭建了女子有形的心屋,在这样的糊涂中,你才能真切地感受到那女子,心中的事。
模糊是一种状态,或者也可以是一种境界,这位学生从“模糊”一词联想到古诗中的意境,意识到两者之间的某种相似性,而古诗的意象又能形象生动地表达“模糊”的抽象意蕴,于是,将自己对“模糊”的理解迁移到古诗的内涵上,借助于诗歌丰富的意境,诠释模糊的含义,贴切又别具一格。
这样的联想可以专注于某一方面,比如这里的诗歌意境;联想也可以发散于古今,在丰富的材料中归纳出与主题或中心观点相关的思考,同样也给人启迪。
比如《守静》为题的学生习作中的一段文字:
孔明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语道出了守静的重要性。宁静中,曹雪芹完成了“字字看来皆是血”的《红楼梦》,而今,多少作家置身浮华戏说调侃我们的历史,可是,我悲伤地发现《明朝那些事》在书店里卖的很火,而名家之作却门庭冷落,想来,是喧嚣声让人们迷失在心灵的渡口,宁静已成一个遥远的美好的奢望。
孔明名言点出“守静”的重要,曹雪芹的《红楼梦》是“守静”而成的“产物”,而当今文坛的鲜明对比,更让人意识到守静之于现代的重要作用。这位学生紧扣“守静”,调动起古代名言示例,联系当今时事,视野广阔,构筑起一个完整的立意。
二、精心组材,换位出新切题意。
有时,我们也会有一些自己的“私藏素材”,或是对于材料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或是对于材料及有过一些自己的思考、感悟,但很多时候,同学们“一次性”使用材料,在下一次写作时又为寻找素材绞尽脑汁……对于熟悉的题材,我们可以反复使用,通过变换角度,发掘出与题目相应的内涵,阐发出切合题意的新见解:立足熟悉的材料表达自己的新观点。
在《风》的作文中,有学生选取了高尔基的“海燕”形象,但是,他并没有以“海燕”为“主角”,而是选取了“海燕”的对立面——“风”,表达他对“风”的认识:“风可载人,风可成人?”
由此想到高尔基笔下的海燕,如此迅猛的狂风足以吹折梦想的翅膀,足以吹寒心中的热血沸腾,风可覆人,可覆一个人的斗志,可覆一个人生命中最宝贵的信念。生命中的天灾人祸就如同这样一股风,也许能将心底辛苦建筑起的一片园地刮得一片狼藉,有多少人在这样的狼藉中倒下?然而那样一只海燕却傲然面对风,面对覆人的风险,以一股无畏的勇气欲乘风破浪,迎接更为猛烈的怒风。当它的翅在风中愈加强健,当它的鸣声在风中愈发自信无畏,你能不说,风可载人,风可成人?
能够引发我们变化角度多向立意的材料,其本身含义是丰富的,我们在运用时不能简单地摘抄引用,最好要有适当的解释阐述,使这个材料与主题更为契合。
我们看学生习作中的这段文字:
勃拉姆斯的音乐,总让我想起伊朗诗人埃姆朗·萨罗希的诗行:我是一座孤岛,处在相思水中;四面八方,隔绝我向你;一千零一面镜子,转映着你的容颜。远离喧嚣的尘世,这个天才音乐家始终坚持着含蓄保守而深刻的音乐态度。纵使同时代激进颠覆的瓦格纳、炫技夸张的李斯特,席卷了大批拥趸,继而发起对勃拉姆斯的质疑,他依然毫不在意,坚持自己对于音乐和情感的认知。
埃姆朗·萨罗希的诗描述了静态的孤岛的姿态,本身传递的是“相思”的主题;而我们可以抓住里面的“孤岛”的意象,表达对勃拉姆斯坚守他的音乐主张的赞美之情。这时候辅之以切题的阐述,“那个孤岛的相思是我的眼中只有你的坚守,是不被他人左右的执着。”表达就更为清晰准确了。
三、真心绘材,体验深入铸个性。
写作不是解题,寻求答案不是它的最终目标,阐述观点的同时,表达情感也是写作的重要一环。因此我们不能认为素材只是例证的工具,要让素材真正成为自己的材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联系自我,将自己的情绪、感悟熔铸于材料之中,才能发人所未发,阐发真正有见地的观点。
比如关于“人与时代”材料的学生习作片段:
在二战的信中营里,有一个叫玛莎的小女孩写了一首诗:我要节省/我没有钱可以用/我要节省的生命,我的灵魂,我的精神的火/我还需要他们很长时间在这风暴肆虐的日子里/这些上帝的礼物/我将很快死去/一旦我失去了它们。
每当我想起这首诗,鼻子总是忍不住发酸。当潘多拉打开罪恶的盒子,当一切灾难向人类袭来时,一个朝不保夕的脆弱的小女孩,她选择了坚强,选择了活的希望。
那么我们呢?在大呼世风日下,浮躁遍天的时代里,我们应何去何从呢?渴望一场轰轰烈烈的穿越来展示自己通算古今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才华?还是企望再一次空投使名利成为唾手可得之物?……
一个人生活好不好,其实并不取绝于生活在哪个时代的问题,哪一个时代、每一个时期我们都可以过得有趣而且有用。
在运用素材的时候,不是简单的代入,而是结合了自己的感受,写下了自己对小女孩的情感,“鼻子总是忍不住发酸”,对这首诗的理解,“她选择了坚强,选择了活的希望”,这样的举例,就染上了自己的独特色彩,自然也能用自己的真心真情激起阅读者的共鸣,获得他人的认可甚至赞同。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所说的慧心、精心与真心,在写作时并非相互割裂,也非步步递进,它们是彼此交融,共同发力,促使我们能打开素材库的大门,选取合适的材料,从而呈现完美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