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 》  浅议化学后进生的形成与转化 返回上一页

浅议化学后进生的形成与转化

发布时间:2016-10-11

浅议化学后进生的形成与转化

                                       化学组    王红

每次考试结束在分析试卷的时候,总是听到有老师抱怨,这个学生的基础太薄弱,课本上的基本知识点都不会,怎么办呢?这个学生就是我们所说的后进生,也叫“学困生”,他们的学习暂时落后于大多数学生。笔者在思考既然他们能考上重点高中,说明自身的素养并不差。面对原本优秀的学生,如何实现对其的有效转化,如何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成了摆在每位化学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

一、化学后进生的产生

1.化学的学科特点

1.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体验化学和探究化学过程的重要途径。知识的呈现基本上依托于实验(尤其是元素化合物),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喜欢化学这门科目。而真正到了课堂中,隐藏于实验现象后面的是大量的知识性问题,例如根据这一现象推测这种物质的性质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你能用所学知识解释吗?面对这么多的问题,对于逻辑思维强的学生而言都是比较难的,更何况一些不善于思考的学生,他们会感觉手足无措。

1.2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不仅需要物理和数学上严密的思维,还要有语文学习中准确的记忆,这两点对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是个很大的挑战。而且化学前后知识连贯性很强,一旦前面出现漏洞,后年章节的学习肯定会受到影响。比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这一章时,如果学生还没有对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四个概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那在后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会出现很大的困难,比如计算1molNa2O2(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数,转电子数不清楚对陌生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有造成了阻碍。

2.学生的学习特点

相对来说,高中的学生还不是很成熟,能够引起他们兴趣的是感官上能刺激他们神经细胞的东西,而这些现象只是表面的、肤浅的,现象下面所蕴含的化学知识却往往被忽略,他们也只会关注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变化,很少去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而且初中知识的获取基本上是通过记忆来完成的,让学生一下由记忆转化为通过探究得到相应的知识在短时间内有一定的困难。比如笔者在演示完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后,学生只能描述出钠在水面上游动,溶液变红的实验现象,其余描述不出。

3.教师的教学特点

   不论是对刚工作的新教师,还是对于奋斗在讲台上几十年的老教师,往往会忽略一个问题,学生的接受能力各不相同,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在讲解较难题目时要适当的放慢速度,不能对所有的学生一刀切,尽量让学生做到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避免出现上课听得懂,做题不会做的尴尬局面。

二、化学后进生的转化

针对上述三点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后进生进行有效转化:

1.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上课时,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点对后进生尤其重要。比如在讲胶体性质的时候,充分利用实验的优势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在课前,拿了一瓶FeCl3溶液、一瓶Fe(OH)3胶体,从外观上这两种液体颜色略有差异,然后用激光笔从同侧照射,让后进生描述看到的现象,一下就把置于课堂之外的后进生拉回到课堂中,让他们有想学习的欲望。

2.用心与后进生交流

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一般很难走进后进生的内心世界,所以根本不懂他们的内心真正在想什么,为什么学习会落后于其他同学。绝大多数的后进生比较自卑,心里总想着老师肯定会看不起我,因此教师要先与后进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打开后进生的心里枷锁是使他们有效转化的前提。原来我班上有一个体育特长生,只要在教室里,一定是趴在桌子上睡觉。为了改变他的现状,刚好借运动会之际找他聊天,大大表扬他在运动会上的出色表现,为班级争得了荣誉,然后问他的训练情况,让他感受到老师是很欣赏他的。慢慢的引入到在教室里睡觉的问题上来,他说完全听不懂老师课堂上讲的知识,为了给自己找个借口,只好睡觉。了解了他的问题后,为了鼓励他,我同其他任课老师进行交流,给他最基础的题目,然后经常与他交心,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进步很快。最后在高考中考到了本科线。

站在教师的角度, 优生问较难的题目时教师会耐心辅导,当后进生问简单题目尤其是课堂上已经讲解过的,老师会一脸严肃地说:这个不是在课堂上已经讲过了吗?你上课怎么听课的。这样的态度会给后进生在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压力,下次肯定不敢问类似的题目,久而久之,功课越落越多,面对后进生我们要拿出100%的耐心,他们目前暂时落后于其他同学,并不代表他不能超越优生,因为每个学生对于每个家庭,都代表100%的希望。

3.作业批改树立学习的良好自信

后进生另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缺乏自信,认为自己肯定学不好,教师要善于运用课后习题的批改,加强与后进生的交流,让课后习题成为教师和后进生沟通的桥梁,很多教师往往忽略这一环节。刚开始批改作业我喜欢将出错题目较多的学生名字写在相应的题目旁边,如果让后进生看到会加重他们的自卑心理,所以我改变策略,将题目做好的后进生的名字写在题目旁边,或者在做的相对较好的题目旁边写上一个“好”字,对我们来说可能无所谓,可站在后进生的角度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然后贴在教室里,可以作为激发他们的动力,使他们不再害怕化学这门科目。

4.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对于高一的学生,氧化还原反应是继物质的量后较难的一节,教学过程中起点太高,会有1/3的学生畏惧化学这门学科,但上课也不可能完全按照课本,这也会导致后进生的形成,因此在习题讲解时一定要注意方法引导。例如2.3gNa在一定条件下被氧化,生成3.5g固体,判断氧化产物。习题讲评时,先引导学生思考:钠的两种氧化物Na2O和Na2O2,然后从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角度进行分析,为了进一步强化物质的量的应用,要求学生解脱初中的思维,用物质的量进行求算。再例如铜与稀硝酸反应时,Cu∶HNO3=3∶8(分子个数比),求HNO3的还原产物。在习题讲评时,给学生两种不同的思路。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利用电子得失相等去算,而对于后进生则采取他们相对熟悉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去讲解。

5.培养规范的学习习惯

   从智利因素来讲,后进生不比优生差,只是做题习惯不好,专心度不够。笔者认为教师一定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审题习惯,审题是作对题目的前提,也是关键的一步。教师在习题讲评时要有意识的指导学生看清题目的要求,选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是离子方程式式还是化学方程式,是被氧化的还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等等;教师在平时一定要加强引导。整理错题的习惯,整理错题是知识巩固的一个组成部分,笔者经常听到教师抱怨,这个题目已做过几遍,到现在还在错,尤其是后进生,因为他们接受知识能力相对较慢,整理错题成了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径,因此对后进生而言,不要贪图题海战术,一定要精作精炼,及时巩固。按部就班的习惯: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是必修一第二章的重点,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刚开始一定要本着:书写化学方程式→能拆的物质拆成离子形式(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删去方程式两边相同的离子→检查方程式是否守恒(离子守恒或电荷守恒)。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中化合价与四个基本概念的关系:氧得低还、还失高氧。笔者所教三个班进行比对,告诉后进生本着上述原则去做,虽然做题速度慢,但准确率非常高。因此在知识学习中切忌 “不会走就想跑”,

转化后进生是一个艰难、反复的过程,教师要毫不气馁,抓住有利的教育契机,不断地探索,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亡羊补牢未为晚以”,但笔者认为最好能从源头上解决后进生的问题,比如:教师上课的起点低点、步伐小些、台阶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