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 》  巧用纪录片,促进地理课堂精彩生成 返回上一页

巧用纪录片,促进地理课堂精彩生成

发布时间:2016-10-11

巧用纪录片,促进地理课堂精彩生成

——以高中地理必修1为例

李红克 

(江苏省海门中学,江苏 海门226100)

高中地理必修1课程主要包括地球概况、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布和发展规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属于自然地理学部分。该部分涉及的地理事物具有空间分布上的广阔性和时间演变上的漫长性,远离学生生活经验,对学生的形象感知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智能有着相对较高的要求,从而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难点之一。近些年来,笔者有意识地搜集和整理了国内外自然类纪录片中有关必修1的内容,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并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特此拿来与君分享。

一、纪录片的地理教学特性

纪录片是指通过电视摄像机(或电影摄影机)的磁带(或胶片)纪录下来的一切内容,包括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现象、人类社会中的人物和事件,这些内容不是人为虚构出来的,而是现实中已经存在的或者正在发生的。[①]其作为地理教学媒体之一,是学习者视觉和听觉的延伸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文献,具体有如下教学特性:①传递地理信息量大。纪录片通过将直观形象的画面与生动的解说相结合,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向学习者传递更多的信息。②逼真直观地展示不同空间尺度地理事物的形象以及分布格局。③突破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时间限制,将其缓慢的演变过程以及高速变化动作清楚地展现出来。④控制性较强。教师在课前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选取和编辑纪录片中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在适当时机播放和暂停,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⑤重复性。纪录片只要妥善保存,其所包含的信息不会发生改变。这样教师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学习者也可以拷贝以便课后复习巩固。

    二、纪录片的地理教学过程设计

纪录片的地理教学过程设计应该按照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材内容和学习者的认知水平

确定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系统规划、选择、组织和安排纪录片教学的过程。具体步骤如下(见图1):

图1  纪录片教学过程设计流程

    1.明确纪录片的教学功能

(1)创设地理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学习的知识是不能脱离真正的社会生活情境而存在的。通过从真实物理情境和社会实践情境中抽象出来的所谓概括化的“知识”是很难被学习者所掌握,并应用到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去的。因此,学习者应该置身于真实的、复杂的情境中,面对类似于专家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打破原有认知平衡,从而促使自己主动探究,解决问题,建构知识。[②]纪录片通过将直观形象的画面与生动的解说相结合,让学生面临一个逼真的地理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引发疑问,从而促使其主动探究。例如,在进行洋流相关内容教学时,笔者选用了英国BBC纪录片《地球的力量》关于“小塑料鸭子舰队”的故事(见图2),向学生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一个海洋学史上的“巨大实验”,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纷纷想知道塑料小黄鸭是如何漂洋过海来到世界各地的。然后,笔者开始引导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相应内容。

图2

    (2)动态展示地理景观,促进学生地理知识建构

地理景观是地理事物呈现空间联系和演变规律的重要载体。地理纪录片中蕴含着丰富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典型地理景观,并通过视频和音频相结合,动态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其获得大量生动的地理事实材料,形成地理表象,为其过渡到形象思维甚至抽象思维建立好坚实的“桥梁”。例如,在进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相关内容的教学时,笔者若只是用图片静态展示海蚀地貌时,学生很难理解海浪侵蚀的过程。相比之下笔者选用《地球的力量》中关于海浪侵蚀海岸线的过程(见图3、图4)来进行教学时,学生一目了然,并且形成了深刻的印象。

图3

图4

    (3)解释地理原理,助力学生探究生成

自然地理学包含丰富的地理事物演变过程及其成因和变化机理。在日常教学中,该部分内容比较适合采用类似于科学探究过程的发现法进行教学。在该过程中,纪录片中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或者原理解释便会让整个探究过程难度形成一定的梯度,成为学生完成探究学习的重要“脚手架”。例如,关于教授“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表水平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内容,课程标准只要求学生掌握这一地理现象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变化和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至于该现象的原因不作要求。据此,笔者选用BBC纪录片《非凡旅程:地球公转与自转》中“运用转盘演示地转偏向力”的演示实验(见图5、图6)作为学生探究学习的重要辅助材料,帮助学生学习问题的有效解决。

图5

图6

(4)促进学生情感体验,树立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地理教学的最高目标,也是地理教学的难点所在。学生通过具体地理内容的学习,认知、体验并内化学习内容所包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个过程具有内隐性,很难进行评价和反馈。据此,我们可以选用纪录片中与学生生活戚戚相关并且具有环境教育意义的地理情景,引导其主动学习,并设立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讨论学习等方式,将其学习过程外显化,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最终达成最高地理教学目标。例如,在进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相关内容的教学时,笔者选用《冰川融化 海平面上升》的片段。该片段一开始播放了世界各地永久冰川不同年份冰川分布的对比图,以显示全球气候变暖加速了永久冰川的融化;其次解说员作了假设:“如果格陵兰岛上的冰川全部融化,”并展示世界各地被海水淹没的地区:首先展示美国的弗罗里达州、其次是荷兰的西部地区(到目前为止,学生还‘不为所动’),然后是中国的京津唐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看到自己所生活的地区被‘淹没’,见图7,学生再也难以‘淡定’,并开始激烈讨论起来)。这个时候,笔者抓住机会,引入课题,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学习,并最终达成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图7

    2.分析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分析主要包括知识结构分析:将教材内容划分成若干个教学因子,建构不同教学因子之间的相互联系,明确该部分内容的概念和原理;能力结构分析:在知识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学习该部分内容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在前两者的基础上,依托本节学习内容,上升和提炼学生需要体验内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类型;最后明确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教材分析,笔者可以具体明确不同层次教学内容的媒体表现形式,确定纪录片的应用范围。

    3.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

高中地理必修1的课程内容主要面向高一学生。高一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地理生活经验,获得了一定的地理表象知识,逻辑思维能力逐渐提高。按照美国视听教育家戴尔所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该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比较适宜选用位于“经验之塔”中层视听结合的媒体。位于宝塔中层的视听教具,较言语、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它又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其他直接经验方式的不足。[③]因此,在进行该部分课程教学时,笔者有意选用相应的纪录片,让学生借助纪录片片段所提供的生动具体的“代替经验”同化和顺应地理学习重点和难点。

4.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纪录片应用方案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系统规划,其中包括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方式。对于知识与技能层面的陈述性地理知识(地理事物、地理景观和地理概念等)的了解和记忆,过程与方法层面的程序性知识(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和地理成因等)的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纪录片作为教学媒体能够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在知识与技能层面,纪录片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学生在理解和记忆简单的地理知识时,自行观看即可;在过程与方法层面,纪录片既可以辅助学生进行地理规律的探究,又可以辅助教师进行地理原理的集中讲授,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纪录片可以为学生铺设逼真的地理情境,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5.选择和编辑纪录片片段

纪录片作为教学媒体只是教学系统的一部分,是辅助学生学习的材料和手段,必须服从于整个地理教学过程。因此,我们要从整段纪录片中选择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部分。笔者主要通过QQ影音视频软件剪辑纪录片中的所需片段(见图8),操作简便。

图8

6.确定纪录片的播放时机

从学习者学习心理的角度出发,教学媒体的最佳作用时机主要有以下三个阶段:一是抑制状态向兴奋状态的转化阶段;而是由平静状态向活跃状态的转化阶段;三是从兴奋状态向理性升华阶段。[④]从纪录片的教学作用来看,其播放的时机主要如下:情境铺设类片段主要在一节课的开端,并由此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知识补充类片段主要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期,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过程原理解释类片段主要在学生合作探究阶段或者教师集中讲授阶段,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

    三、纪录片的地理教学设计注意事项

1.选用适宜的地理纪录片素材

首先,明确纪录片的选择范围。按照纪录片的纪录内容分类可以分为自然、社会和人文三大类。其中自然地理学类的纪录片主要出自自然类纪录片,而人文地理学纪录片主要挑选自人文和社会类纪录片。其次,按照教学目标确定适宜教学使用的纪录片内容。教学目标是地理课程标准的具体细化,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指明教学媒体的使用方式和内容。

    2.控制纪录片的使用数量和长度,注重学生学习生成

纪录片作为教学媒体能够设置逼真教学情境,丰富教学内容,突破教学重难点,优化

课堂结构。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观察发现,如果在一节课中频繁使用纪录片或者纪录片长度过长,学生的感知会钝化,学习兴趣下降,思维积极性会被抑制,并且教师的课堂控制力也会下降。故笔者建议:在一节课中,纪录片的使用,两次以内为宜,不宜超过三次,每次纪录片段播放时间1分钟为宜,不宜超过2分钟;注重纪录片片段的播放与教学过程相融合,例如,在播放地理景观类的片段前,教师可以列出观察的要点和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仔细观察视频,从而高效地获得地理知识;挖掘纪录片的启发性和探究性,例如,学生在合作探究地理过程原理时,教师可以播放纪录片中的地理模拟实验片段,助力学生思考,解决地理问题。

    3.与其它地理教学媒体组合应用

    自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以来,地理教学媒体种类日渐丰富,并且各类媒体在辅助地理

学中各显神通,优势明显。例如,黑板善于展示地理知识结构,挂图善于呈现地理分布,实物、标本或模型等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计算机多媒体能够及时从网络上获取所需地理信息。因此,纪录片作为视频教学媒体应与其它地理教学媒体优化组合,让学生接受不同维度的学习刺激,促进其多元智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吴保和.电视纪录片制作【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②]张家林.基于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③]张有录.媒体教学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④]王民,仲小敏.地理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以高中地理必修1为例

李红克 

(江苏省海门中学,江苏 海门226100)

高中地理必修1课程主要包括地球概况、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布和发展规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属于自然地理学部分。该部分涉及的地理事物具有空间分布上的广阔性和时间演变上的漫长性,远离学生生活经验,对学生的形象感知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智能有着相对较高的要求,从而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难点之一。近些年来,笔者有意识地搜集和整理了国内外自然类纪录片中有关必修1的内容,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并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特此拿来与君分享。

一、纪录片的地理教学特性

纪录片是指通过电视摄像机(或电影摄影机)的磁带(或胶片)纪录下来的一切内容,包括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现象、人类社会中的人物和事件,这些内容不是人为虚构出来的,而是现实中已经存在的或者正在发生的。[①]其作为地理教学媒体之一,是学习者视觉和听觉的延伸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文献,具体有如下教学特性:①传递地理信息量大。纪录片通过将直观形象的画面与生动的解说相结合,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向学习者传递更多的信息。②逼真直观地展示不同空间尺度地理事物的形象以及分布格局。③突破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时间限制,将其缓慢的演变过程以及高速变化动作清楚地展现出来。④控制性较强。教师在课前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选取和编辑纪录片中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在适当时机播放和暂停,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⑤重复性。纪录片只要妥善保存,其所包含的信息不会发生改变。这样教师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学习者也可以拷贝以便课后复习巩固。

    二、纪录片的地理教学过程设计

纪录片的地理教学过程设计应该按照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材内容和学习者的认知水平

确定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系统规划、选择、组织和安排纪录片教学的过程。具体步骤如下(见图1):

图1  纪录片教学过程设计流程

    1.明确纪录片的教学功能

(1)创设地理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学习的知识是不能脱离真正的社会生活情境而存在的。通过从真实物理情境和社会实践情境中抽象出来的所谓概括化的“知识”是很难被学习者所掌握,并应用到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去的。因此,学习者应该置身于真实的、复杂的情境中,面对类似于专家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打破原有认知平衡,从而促使自己主动探究,解决问题,建构知识。[②]纪录片通过将直观形象的画面与生动的解说相结合,让学生面临一个逼真的地理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引发疑问,从而促使其主动探究。例如,在进行洋流相关内容教学时,笔者选用了英国BBC纪录片《地球的力量》关于“小塑料鸭子舰队”的故事(见图2),向学生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一个海洋学史上的“巨大实验”,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纷纷想知道塑料小黄鸭是如何漂洋过海来到世界各地的。然后,笔者开始引导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相应内容。

图2

    (2)动态展示地理景观,促进学生地理知识建构

地理景观是地理事物呈现空间联系和演变规律的重要载体。地理纪录片中蕴含着丰富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典型地理景观,并通过视频和音频相结合,动态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其获得大量生动的地理事实材料,形成地理表象,为其过渡到形象思维甚至抽象思维建立好坚实的“桥梁”。例如,在进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相关内容的教学时,笔者若只是用图片静态展示海蚀地貌时,学生很难理解海浪侵蚀的过程。相比之下笔者选用《地球的力量》中关于海浪侵蚀海岸线的过程(见图3、图4)来进行教学时,学生一目了然,并且形成了深刻的印象。

图3

图4

    (3)解释地理原理,助力学生探究生成

自然地理学包含丰富的地理事物演变过程及其成因和变化机理。在日常教学中,该部分内容比较适合采用类似于科学探究过程的发现法进行教学。在该过程中,纪录片中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或者原理解释便会让整个探究过程难度形成一定的梯度,成为学生完成探究学习的重要“脚手架”。例如,关于教授“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表水平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内容,课程标准只要求学生掌握这一地理现象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变化和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至于该现象的原因不作要求。据此,笔者选用BBC纪录片《非凡旅程:地球公转与自转》中“运用转盘演示地转偏向力”的演示实验(见图5、图6)作为学生探究学习的重要辅助材料,帮助学生学习问题的有效解决。

图5

图6

(4)促进学生情感体验,树立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地理教学的最高目标,也是地理教学的难点所在。学生通过具体地理内容的学习,认知、体验并内化学习内容所包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个过程具有内隐性,很难进行评价和反馈。据此,我们可以选用纪录片中与学生生活戚戚相关并且具有环境教育意义的地理情景,引导其主动学习,并设立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讨论学习等方式,将其学习过程外显化,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最终达成最高地理教学目标。例如,在进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相关内容的教学时,笔者选用《冰川融化 海平面上升》的片段。该片段一开始播放了世界各地永久冰川不同年份冰川分布的对比图,以显示全球气候变暖加速了永久冰川的融化;其次解说员作了假设:“如果格陵兰岛上的冰川全部融化,”并展示世界各地被海水淹没的地区:首先展示美国的弗罗里达州、其次是荷兰的西部地区(到目前为止,学生还‘不为所动’),然后是中国的京津唐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看到自己所生活的地区被‘淹没’,见图7,学生再也难以‘淡定’,并开始激烈讨论起来)。这个时候,笔者抓住机会,引入课题,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学习,并最终达成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图7

    2.分析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分析主要包括知识结构分析:将教材内容划分成若干个教学因子,建构不同教学因子之间的相互联系,明确该部分内容的概念和原理;能力结构分析:在知识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学习该部分内容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在前两者的基础上,依托本节学习内容,上升和提炼学生需要体验内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类型;最后明确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教材分析,笔者可以具体明确不同层次教学内容的媒体表现形式,确定纪录片的应用范围。

    3.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

高中地理必修1的课程内容主要面向高一学生。高一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地理生活经验,获得了一定的地理表象知识,逻辑思维能力逐渐提高。按照美国视听教育家戴尔所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该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比较适宜选用位于“经验之塔”中层视听结合的媒体。位于宝塔中层的视听教具,较言语、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它又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其他直接经验方式的不足。[③]因此,在进行该部分课程教学时,笔者有意选用相应的纪录片,让学生借助纪录片片段所提供的生动具体的“代替经验”同化和顺应地理学习重点和难点。

4.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纪录片应用方案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系统规划,其中包括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方式。对于知识与技能层面的陈述性地理知识(地理事物、地理景观和地理概念等)的了解和记忆,过程与方法层面的程序性知识(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和地理成因等)的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纪录片作为教学媒体能够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在知识与技能层面,纪录片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学生在理解和记忆简单的地理知识时,自行观看即可;在过程与方法层面,纪录片既可以辅助学生进行地理规律的探究,又可以辅助教师进行地理原理的集中讲授,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纪录片可以为学生铺设逼真的地理情境,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5.选择和编辑纪录片片段

纪录片作为教学媒体只是教学系统的一部分,是辅助学生学习的材料和手段,必须服从于整个地理教学过程。因此,我们要从整段纪录片中选择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部分。笔者主要通过QQ影音视频软件剪辑纪录片中的所需片段(见图8),操作简便。

图8

6.确定纪录片的播放时机

从学习者学习心理的角度出发,教学媒体的最佳作用时机主要有以下三个阶段:一是抑制状态向兴奋状态的转化阶段;而是由平静状态向活跃状态的转化阶段;三是从兴奋状态向理性升华阶段。[④]从纪录片的教学作用来看,其播放的时机主要如下:情境铺设类片段主要在一节课的开端,并由此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知识补充类片段主要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期,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过程原理解释类片段主要在学生合作探究阶段或者教师集中讲授阶段,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

    三、纪录片的地理教学设计注意事项

1.选用适宜的地理纪录片素材

首先,明确纪录片的选择范围。按照纪录片的纪录内容分类可以分为自然、社会和人文三大类。其中自然地理学类的纪录片主要出自自然类纪录片,而人文地理学纪录片主要挑选自人文和社会类纪录片。其次,按照教学目标确定适宜教学使用的纪录片内容。教学目标是地理课程标准的具体细化,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指明教学媒体的使用方式和内容。

    2.控制纪录片的使用数量和长度,注重学生学习生成

纪录片作为教学媒体能够设置逼真教学情境,丰富教学内容,突破教学重难点,优化

课堂结构。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观察发现,如果在一节课中频繁使用纪录片或者纪录片长度过长,学生的感知会钝化,学习兴趣下降,思维积极性会被抑制,并且教师的课堂控制力也会下降。故笔者建议:在一节课中,纪录片的使用,两次以内为宜,不宜超过三次,每次纪录片段播放时间1分钟为宜,不宜超过2分钟;注重纪录片片段的播放与教学过程相融合,例如,在播放地理景观类的片段前,教师可以列出观察的要点和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仔细观察视频,从而高效地获得地理知识;挖掘纪录片的启发性和探究性,例如,学生在合作探究地理过程原理时,教师可以播放纪录片中的地理模拟实验片段,助力学生思考,解决地理问题。

    3.与其它地理教学媒体组合应用

    自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以来,地理教学媒体种类日渐丰富,并且各类媒体在辅助地理

学中各显神通,优势明显。例如,黑板善于展示地理知识结构,挂图善于呈现地理分布,实物、标本或模型等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计算机多媒体能够及时从网络上获取所需地理信息。因此,纪录片作为视频教学媒体应与其它地理教学媒体优化组合,让学生接受不同维度的学习刺激,促进其多元智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吴保和.电视纪录片制作【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②]张家林.基于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③]张有录.媒体教学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④]王民,仲小敏.地理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