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历史课堂思维创新性教学
俞爱东
1.前言
创新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素质,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标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创新能力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要求。近年来,高中教育过分强调成绩,对学生创新性的培养不重视,这值得引起我们注意。本文从分析高中历史课堂的现状入手,就如何在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出自己的建议。
2.当今高中生历史课堂存在的一些问题
2.1创新意识淡化
受到长期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在高中阶段,学生一切的目的归于高考,家长、学生特别容易强化对成绩的追求,历史课堂教学以课本知识讲授、学生进行历史知识背诵为主要内容,忽视对学生正确历史观念的培养,更谈不上创新。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历史事实掌握的不少,但是无法通过学习历史增长经验、培养能力。
2.2缺乏进取精神,缺乏主动学习的观念
高中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家庭的中心。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的生活越来越安逸。在这种安逸的生活背后,学生往往滋生贪图享乐、攀比、虚荣的心理,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进取精神,目前,高中生存在学习风气不浓的现象,成绩差的学生普遍存在厌学现象。部分学生迟到、旷课现象常见,自暴自弃,考试舞弊,对自己不负责任,这些都是学生缺乏责任意识造成的。
2.3学校对历史课不重视
很多学校把高考成绩看作对学生进行评判的唯一标准,不重视对学生正确历史观、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历史在高考中所占比例不大,只有文科生的考试中计入成绩,而且在地理、政治的夹击下课程难以受到足够重视。学校根本没有把创新性教学思维纳入评价范围,可想而知,历史课堂进行创造性教学只能是一纸空谈。
3.高中历史课堂创新性教学难的原因
3.1多年的应试教育的影响
长期以来,为了追求升学率,往往忽视了历史学科教学的真谛。学校关注点放在高考成绩上,教师只注重对学生应试技巧的培养,学生为了得高分死记硬背,忽视了历史对一个人吸取经验教训、获取宝贵经验的重要作用。
3.2教师缺乏创新性指导
很多历史教师上课往往按部就班,课堂紧紧围绕教材,或者干脆把历史试题一发,就让学生开始做题。教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缺乏教学计划和有效的方法。究其原因,这些历史教师从小接受的教育就缺乏对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本身就缺乏运用创新性思维进行历史教学的能力。
3.3学生从小缺乏创新性意识培养
现在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面临小升初,中考,高考,考试压力大,拿不出时间阅读史书,从小没有养成创新性思维。很多高中生除了历史教材,从来没有读过史书、看过历史小说,历史只是停留在对朝代更替和大事件的背诵上。学生从小一直没有养成创造性意识,创造性教学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3.4教学评价模式单一
目前,高中历史教学评价方式单一,教师缺乏进行创造性教学的积极性。教师的考评以成绩为导向,教师必然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以取得高分为教学目的。在这种教学评价模式下,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学历史就等于背历史,学生缺乏对历史知识的灵活性思考和创新性探索。
4.在高中历史课上融入创新性思维的方法
4.1培养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高中学生心智还不够成熟,在这个阶段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鼓励。老师的肯定和鼓励能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通过鼓励,培养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教师对学生严格的要求比不上鼓励和兴趣的激励作用。学生只有对历史课感兴趣,才会主动学习历史,在学习中主动思考,才能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进行创造性学习。
4.2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思考
在高中历史课堂上,要实行创新性教学,教师需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用于解疑。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权威,质疑课本上的说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疑问。例如,历史课本上对项羽评价较差,对刘邦评价比较好。语文课上为什么学到李清照的词曰“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呢?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两个问题,一、刘邦为什么能成功?他的成功有什么必然性?二、项羽身上有什么可取之处?通过类似的小问题,引导学生课前进行课外拓展学习,在课堂上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4.3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历史课堂融入创新思维的保证。教师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把学生当作历史课堂的主体,学生才能敢于畅所欲言,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例如,老师说,我认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你怎么看?这个看法很明显是错误的,但是很多学生对老师的权威性不敢质疑。通过设置这种问题,让师生平等的进行交流,可以帮助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4.4古今结合、引导学生解读社会现象
现代史时间很短暂,现代的社会现象往往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借鉴。例如,教师在讲授大贪官和珅的时候与当代某个贪官的事实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评价和珅引入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加强对管员监督和管理,引入现在我们国家加大反腐力度的原因。历史具有不可逆性,但现实永远逃不出历史规律,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发散性思索,可以帮助解决很多现实问题。
(本文发表于《中学时代》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