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历史教科书的阅读指导
尹鸿
近几年江苏省历史高考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越来越来高。客观题、主观题基本都以情境材料的形式出现,而且在客观题的设问和选项上又设置了很多的陷阱。而主观题对材料阅读的要求更高,很多题目都要求学生在材料中收集信息,并对材料信息进行提炼归纳。在江苏省历史考试说明中也以第一条的形式明确要求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具体是(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在获取有效信息。(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所以在为针对目前教学培养目标的情况看,在历史教学中不能只是教会学生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这些原有的培养要求上。而要特点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对此,很多历史教师认为所谓的阅读教学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地应用课本以外的史料。当然这种思路也是正确的,因为这不但能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但由于现在历史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在有限的时间中既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又要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我认为充分利用历史教科书不失为一个最好的办法。而历史教科书的丰富性更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佳径。因为历史教科书是所有历史知识的浓缩,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系统性,它的目录、单元及课目的标题、单元及课的引言、图片、图表、史料、注释等都是很好的材料,如果充分利用,引导得法,不但消化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1、读目录
目录是全的缩影和提纲,是教材最简要的线索。模块、单元、节、目,这是教科书“链条”,抓住这根“链条”,就能掌握全书的总体结构和基本体系。可使学生从宏观上加强对教材的驾驭,举一纲而万目张。现行历史教科书三本必修教材,分别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为模块,而每一模块又以中国、世界的古代、近代、现代以线索串联。如果每一模块的单元课目掌握,那么顺藤摸瓜拉出泥,从而使学生把握住全书的总体结构和基本体系。
2、读课目和标题
如果说目录是全书的缩影和提纲的话,那么单元课目是全课的缩影和提纲,如必修三模块第一单元课目标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整个单元都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如第一课“百家争鸣”的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三课“宋明理学”。第四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所以通过通过阅读课目对这一主题的历史发展有清晰的脉络。
每课目的小标题是又围绕课目展开,是每课最简要的线索。如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第一目从“无为”到“有为”;第二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第三目儒学成为正统。正是从“背景、提出、影响”三方面展示。所以说通过对小标题的阅读,不但掌握了课文的特点,同时抓住了课文的重点,还在一定程度上学会了综合、概括知识的能力。
3、读引言
引言模块引言,单元引言、课文引言。,
模块引言、单元引言我们称之为专题引言,模块是大专题,单元是小专题,如必修三模块是思想文化,第一单元就是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专题引言它一般包括某时期的历史基本线索、历史特点、主要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或地位与作用。而“课文引言”置于课文之首,又称课前提示,它对对一课的内容作了提纲挈领的介绍和短评。的还介绍了国内外历史背景,所以读引言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利于形成概括与综合史实的能力。
4、读课文
课文是一课的主体部分,课文不仅包括正文也就是楷体字部分,还包括“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注释、各种实物图片、人物画像、图表、地图、练习等。读正文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途径,因而是阅读中最主要环节。
(1)读正文。是全课的“血”和“肉”,是学生的精读部分,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正文主要以叙事为主,兼有议论和评价,是全课的核心。其行文间有线索、有重点、有根据、有结论。读正文时要教会学生①分析和理清层次;②提炼和概括要点。指导学生把“厚书”读成“薄书”。③史论结合。指导学生必须在掌握历史史实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形成历史概念,掌握历史规律,形成对历史本质的认识。④养成作记号、写批注的习惯。对重点、要点、疑点、难点作记号。所以说阅读正文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中最关键的环节。
(2)读“历史纵横”“学思之窗”“资料回放”。这是新课程新设的内容,该内容是对课文的补充。其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易于学生理解。“资料回放”是史料,“学思之窗”除出示史料外还配相应的问题,“历史纵横”是对历史的解释、说明,所以,要让学生明确资料围绕正文展开,为正文服务,要把这两部分内容结合起来阅读,其作用在于说明历史的真实性,强化思想教育,增加趣味性,为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提供素材。
(3)读图
我国古代就有“左图右史”之说,反映了“图”与“史”的同等重要,说明了读史离不开读图,这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特点。现行历史课本称得上是图文并茂。课本中的图包括历史人物、器物、地图、图表、漫画等。每张图片都是无声之言,无言之文,都揭示着历史知识的某个片断、侧面、状态和情况,以其画面内容反映出相应课文的主题,对课文起了补充说明的作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做到有图必读、有图必析、有图必识,从而增强学生的真实感、启发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而学生对图的阅读也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尤其是图表。
指导学生阅读历史图片时要指导学生掌握历史图片的要点,主要从时代、名称、内容、用途和价值等方面去提炼,以增强识图的能力,比较历史插图的异同,辨别历史图片的特点。如果是图表性的则要注意时间、数字变化、相应数字的比较。
(4)读注释
注释是教科书编者对教材正文的内容所作的提示、说明、解释和补充,是对教材正文知识范围的拓宽和延伸,其目的都是化难为易、化深为浅、化抽象为具体,但在教学中又往往被我们忽视,但在江苏省的几次考试中总有所涉及,如曾考到的灌钢法。因此,阅读和掌握注释,将有助于学生读懂、读通课本,加深理解正文,完善课本中的历史知识体系。
(5)读本课要旨
每课的正文最后都有“本课要旨”,“本课要旨”是对本课重点内容和内容之间内在联系的高度概括。如必修二模块第一单元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的“本课要旨”是:①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②民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这两点把我国手工业三种形态的特点表述出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6)读习题
每课的练习题,往往是体现本课的基本知识。而做习题是学生们学习和应用知识的最系统、最经常的实践活动,它起着检测学生掌握基础知识、重点、难点的程度,同时起着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新教材料的习题分两部分:“本课测评”和“学习延伸”。“本课测评”主要是检测学生的知识、归纳、说明问题的能力。“学习延伸”形式多样,有社会调查,有争鸣,有材料分析。所以充分利用课后习题是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重要手段。
5、读年表
历史年表是附录于教科书之后。它以年代为“经”,以大事为“纬”,与目录遥相呼应,互为补充,体现了历史事件的顺序关系、内在联系和发展。其特点是系统连贯、概括全面、简洁明了、要点突出。因此,认真阅读历史年表,将有助于历史知识的条理化和系统化,有助于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从历史现象的相互联系中,掌握历史事实的基本要素。
总之,目录、课目小标题、课文、地图、历史图像、表格、注释、习题、大事年表是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几个组成部分。它们相辅相成,紧密结合,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时,必须全面注意,不可忽略任何一个部分。通过阅读历史教科书,培养学生精读、细读材料的习惯,从材料中提炼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本文发表于《中国素质教育研究》201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