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 》  浅述对学生历史思辩能力的培养 返回上一页

浅述对学生历史思辩能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6-10-11

浅述对学生历史思辩能力的培养

杨小飞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经常会发现到学生在背书的时候,记了很快就忘了,叫苦连跌;做题的时候,教科书的上的知识点无法与题目的相联系起来,弄懂了题意,又很难用历史的语言表述出来。这表明很多学生历史思辨能力欠缺。要让学生对历史学习学的轻松学的有效,教师必须切实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

关于历史思辩能力,很多书作了不尽相同的阐述,但是比较全面准确的是赵恒烈在《历史教学问题探讨》写道:历史思维是一般思维活动与历史学科特有的思维活动的融合,是实现由对历史感知上升为理性认识,并揭示历史本质和历史规律的思维过程,它散现于历史学科的各种能力之中,如历史材料的搜集应用能力,历史事实的理解阐释能力,历史现象的再现再认能力、历史问题的分析评价能力、历史知识的应用迁移能力。如果学生在这些能力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学生学起历史来就游刃有余了。我主要从以下几点简单阐述一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辩能力。

第一,注重对学生历史知识体系的把握,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历史的学习是以历史的知识作为载体的,所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基础。但是学生所见到的只是一些零散的、没有内在联系的历史知识,这样的知识学生记忆起来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去构建知识框架体系。在知识框架的构建过程中,老师应该起到的一个辅助的作用,而构建的过程应该由学生自己去行动。比如讲秦朝的郡县制,可以给学生不同的角度来构建知识网络,而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角度去进行记忆。例如郡县它的出现,完善,发展过程的整体线索角度;把郡县制放到整个秦朝的政治制度的角度;把郡县制放到中国封建社会地方政治制度的变迁角度等等。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好角度,然后让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和已有的知识,构建对该知识点的框架。学生一当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去构建,就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相应记忆起来有体系,不易忘记。

第二,注重揭示历史事件的内在规律。教师要逐步的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和现象的规律性的认识,要把问题分析深分析透,多角度审视,多层次挖掘,多形式设问,全方位分析,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比如分析《南京条约》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前两条割地赔款,这在以前的战争结束后签订条约之后,战败一方都可能有的,并不是新的东西。但是后面的开放通商口岸和协定关税是可以反映时代特征的。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背景是英国进行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急需要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所以开通商口岸和协定关税反映了英国的意图,从而反映时代特征。只有分析知识点时,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学生的思维性就会不断地得到提高。

第三,教师应该注重在课堂上对学生多提问,多互动,而不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叶圣陶曾说:“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阐讲,印人更深。”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思维,而教师通过精心设置历史问题,去调动学生的思维空间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上课时,尽量把知识点以问题的方式提出来。课堂应该是学生一直在做思维训练,当学生卡住了,然后老师去点拨,然后学生在去思维。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高强度的训练。

第四,教师应依据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放创造性思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体特征,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深度都是不尽相同的。教师应该把学生的个体思维能力调动起来,在历史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推测,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发表独特见解。在课堂上,应该设置一些开放性地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应该对他们的观点给予赞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力。平时的练习题中也要设置开放性地题目,比如设置观点论证题,给学生材料,让学生概括观点,然后根据材料和自己的知识储备来论证观点,这样的开放性试题,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上,只是自己的一些肤浅想法,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去完善。

(本文发表于《新课程学习》2013年第17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