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 》  把准内涵,切题成文 —... 返回上一页

把准内涵,切题成文 ——例说命题作文审题

发布时间:2016-10-11

把准内涵,切题成文

                    ——例说命题作文审题

                张晓阳

摘要:审题永远是作文的基本要求,无论什么类型的作文,必须要从审题入手。加强审题指导,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永远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学生日常习作和高考作文现状看,由于学生审题意识不强,审题能力不高,导致写作方向或重点把握上的失误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得分上的严重损失。本文以日常教学中最为常用的传统的命题作文为例,就如何准确地把握住命题的核心内涵,真正领会命题者的意图,切实写出契合文题的作文,采用例说的方式具体谈谈在作文审题指导上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  作文审题   命题作文   把握内涵    切合题意

 

过去,考生常说高考中“得数学者得天下”,这话不无道理;但今天随着语文考试能力要求的提升和江苏高考方案的变革,我们必须改变这种陈旧的思维观念了,我们更有理由说“得数学者未必得天下,失语文者必定失天下”。在语文考卷中,作文占70分,更是得分重地和最易形成分差的关键领域。因此,作文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考试最终的结果,甚至作文成为决定考生前途命运的“咽喉地带”,可谓成也作文,败也作文。难怪专家们大声疾呼,中学作文教学万万不可轻视,要加强指导和训练,绝不该再让语文的作文成为考生的“软肋”和“永远的痛”而“想说爱你不容易”。

对于一篇作文,评判老师会从审题、立意、选材、结构、文体、语言等写作基本能力和语文素养诸方面进行全面衡量,综合量分。但不可否认的是,审题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可谓决定着一次作文的成败。从历年高考考场作文来看,审题不到位一直是最大的问题,很多考生审题马虎,没有认真理解领会题意,结果造成“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遗憾。长期负责江苏高考阅卷的南京师范大学何永康教授说,“年年有高考,年年话走题”,这是江苏阅卷点上的一句“顺口溜”,每年高考都有许多考生因为未能准确吃透题意,弄清命题要求,结果导致作文惨败,损失的不是3分5分,而是10分20分,多么令人心痛。

可见,作文的前提条件是内容切合题意,要做到“切合题意”,就应在审题上苦心经营,在考试时,只有审题正确,才能拿到基本的分数;否则,文字基本功再好,也要砸锅。从写作的结果看,作文的范围、角度、中心、材料、文体、表达,哪一个环节出了差错,都与审题不够准确、全面有关。

所谓审题,就是对命题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准确领会其含义,把握住写作方向和要求。说的直白点,就是要弄清楚命题人要“我”写什么,换句话说,在动笔之前“我”首先必须明白自己应该写什么,“我”给的东西是命题人想要的才对,“我”必须“投其所好,赢得芳心”。

审题永远是作文的基本要求,无论什么类型的作文,必须要从审题入手。加强审题指导,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永远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前几年,由于话题作文的盛行,我们某种程度上淡化或者说忽视了这方面的指导,导致学生审题意识不强,审题能力不高。今年江苏高考作文的体式有了新的变化,被称之为“新材料作文”,虽说相对于以往的材料作文来说比较开放、灵活,但显然对审题的要求比话题作文要高得多,只有相对的自由发挥,绝不可以抛开材料而自说自话。

从今年江苏高考作文体现出的改革方向看,新材料作文将是今后江苏高考所采用的主要体式,我们要加强研究和实践;尽管如此,我们认为对于日常作文教学而言,我们的指导不能单一,应该多元丰富,要让学生会写各种体式的作文。命题作文是我国传统的作文方式,它有利于直接体现作文学习的意图,避免写作偏向某一方面;有利于写作者思想迅速集中,在短时间内朝着一个目标思考;有利于作文批改和讲评;有利于配合阅读,巩固和发展阅读收获,所以加强对命题作文的审题指导依然显得迫切而重要。

对命题作文的审题,我们既要准确地把握有关词语的内涵,有时还要关注命题的语法构成,要准确理解题目中的“题眼”和“题限”。“题眼”就是题目中的关键词,把握住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要突出的重点,了解了写作要避免的误区。“题限”就是题目限制的写作范围,它一般就是题目中的修饰语和限制词,是文章特殊要求的标志,即是“戴着镣铐跳舞”的那根“镣铐”。

为了更具体地说明如何对命题作文进行审题,本文将以“岁月的痕迹”作文训练为例作分析讲解。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岁月是一条漫漫的长河,它总是这样静静地流淌,无声无息,以至于很多时候我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和带来的变化……可当某一天,我们蓦然回首,遥望远处,又会惊诧岁月不会“雁过无痕”,岁月的长发里早已别满一枚又一枚的发卡。

请以“岁月的痕迹”为题,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对于“岁月的痕迹”这个命题来说,“痕迹”是题眼,“岁月”是题限。写作之前,我们首先要界定清楚“痕迹”和“岁月”这两个基本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痕迹有两个解释:①物体留下的印儿 ②残存的迹象。根据释义,我们进行发散思维,快速列举出种种“痕迹”,前者如脚印、吻痕、墨迹、刀刻等,后者如老屋旧貌、故园昔影、不灭的记忆、难忘的往事等,这种围绕关键词核心义展开的发散思维,会让我们的写作对象变得丰富而广泛起来。在联想列举种种“痕迹”对象的时候,我们若稍加比对归类,就不难发现,“痕迹”所代表的事物其实可以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两类。有形的是指具象意义上的“痕迹”,如一个人的皱纹、白发之类;无形的是指抽象意义上的“痕迹”,如心灵深处的烙印、人生路上的脚印、收获的人生启迪等。尽管有形的“痕迹”和无形的“痕迹”都符合写作要求,但若从写作立意角度看,选择无形的“痕迹”对象来写显然更有新意也更富深意,从题材上来说出现撞车雷同现象的可能性会很小,审题选材时,学会避“实”就“虚”,往往是获取高分的一种智慧做法。比如“收藏阳光”这道命题,其中的“阳光”既可以理解为自然界的阳光,也可以理解为帮助个人成长、进步的某种动力、希望、信心和关爱等;如果审题时只关注自然界的阳光,作文就很难深入,也不大好落实“收藏”的词义。

仅明确了“痕迹”的内涵是远远不够的,勿忘“岁月”的限制性。何谓“岁月”?岁月即年月,是一个时间概念,似乎不难理解。但有了它的存在,我们的写作对象范畴就具体了。我们必须追问,我们目前存在或拥有的所有痕迹是不是都符合题意呢,我们发散思维展开后想到的一切痕迹是不是都属于“岁月的”痕迹呢。斑驳脱落的古城墙、树木上一圈圈的年轮、儿时玩耍不小心留下的一道疤痕、阅读时在书页上写下的旁批、厨房门框上刻下的丈量身高的划痕、某件事或某个人对自己的影响……面对如此丰富可观的写作对象,我们必须放出眼光,学会挑选;要甄别取舍,去伪存真;要把准内涵,命中靶心,切不可拿到篮里都是菜。我们常说“悠悠岁月”,“岁月”这个词暗含着一个时间跨度在内,它不是指一个很短暂的时间节点,而是指一段给事物带来某种变化的时光。因此,“岁月的痕迹”所写的对象无论是实体的还是虚指的,必须都是过去的或历史的所留下的“痕迹”,而且这“痕迹”不应该是那些瞬间、片刻、极短时间内就产生的东西,恰恰应该是那些经过时间的积淀浸泡洗礼后仍无法抹去的种种。总之,此文关键是要以时间的流逝为背景,紧扣“留痕”,写出对自己产生影响和启迪的人、事、物,写出你划过心底的印记,还可放开视野剪辑历史的点滴组接成一幅历史画卷……

当然,一篇好文章,不但要知道可以写什么,更要知道最好写什么。“文以载道”,任何创作都不是无病呻吟的,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该作空头文章。在审题到位之后,我们也不要忘记立意的问题,而立意往往又和选材有非常重要的联系。“我”之所以选择某个素材行文,那是因为这个素材最能表达“我”的情感或思想,那是因为这个素材蕴含着某种深刻的意义,或给我们反思,或给我们启迪。所以说,我们最后还需要在“岁月的痕迹”里披沙拣金,慧眼识材,唯如此,才能真正写出让人眼睛一亮的佳作美文。

从学生习作实践看,写作这个命题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写作重心不当,不少学生叙写的是往事的回忆,没有在痕迹上充分展开,只在文末点一下此事在心中留下了痕迹,有贴标签之嫌;二是选材欠佳或不当,较多的学生写父母的白发皱痕,借此表达感恩之情,过于常见,也有的写地震带来的破坏等;三是岁月的痕迹所指不明,在文中看不出作者具体要说的痕迹究竟是什么;四是立意不清,文中写了相关的痕迹,但写作的目的性何在,这个载体承载的主题不显明。五是描写缺乏,记叙文要出彩,就要在情节的曲折性和情感的动人性上有亮点,而这都离不开表达,尤其是描写的运用。此文一定要写出“痕迹”的典型细节,用细节展示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理凸显文章主题等。

(本文发表于《江苏教师》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