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 》  抓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契机 返回上一页

抓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契机

发布时间:2016-10-11

善抓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契机

   江苏省海门中学   金晶   

一千多年前,韩愈就在他著名的《师说》一文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中的“道”,就包含思想、品德、行为等各方面。韩愈把老师 “传道”的职责放在了“授业”之前,可见老师对于学生德行、道理方面教育的重要性。德育教学并非只是班主任的职责,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就包含了很多德育契机。

一、课前三分钟演讲

语文课前进行三分钟演讲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老师进行引导教育的一个良好契机。学生无论是评述身边小事、社会热点,还是介绍作家作品、名人轶事,一定会涉及到许多有关人生、理想、价值观的问题。老师要抓住时机,让其他学生进行评论、阐述启发,并由此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有学生介绍了著名建筑师诗人林徽因与丈夫的琐事及她致力于建筑事业的故事。在学生点评后,教师可以从更深层次上进行补充、引导。如再介绍一下抗战时期颠沛流离下肺病复发的她仍坚持在病榻上阅读资料,为写《中国建筑史》经常工作到深夜等片段。这在潜移默化中就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做事持之以恒等教育。这样的德育渗透教育能真正起到水到渠成、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介绍作者及分析人物形象

在向学生介绍课文的背景,作者的生平事迹时也可以进行德育渗透。如《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二十岁上下就双腿瘫痪,历经多次自杀和思想斗争后选择了努力活下去,让学生明白生命诚可贵,要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他残疾后找寻不到人生出路时的彷徨与自暴自弃,让学生明白在困难和逆境面前的正确选择应该是不放弃不低头;他几经挫折后终于找寻到写作这条路,让学生明白只要努力,终究会有一条通往幸福的大道在等着自己;他在文学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让学生明白当你真正用心去做事时,就一定会有所成就;他的母亲在儿子遭遇不幸后的默默付出,让学生感受到平凡却又深沉的母爱,并对亲情有了更真实、更深刻的认识。

在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时,也应积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人物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五人墓碑记》中五人的精神境界,《后序》中文天祥忠贞不渝;《最后的常春藤叶》中老贝尔曼的人性的光辉;《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伽西莫多的心灵美等。这些都能让学生学会辨别是非曲直、真善美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三、课文内容的分析探讨

高中语文课文浓缩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蕴含着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积淀着人间真挚的情感,都是很好的德育材料。这一点也是语文三维学习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所要求的。如学习《记念刘和珍君》,要让学生“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学习《游褒禅山记》,要让学生理解“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学习《拿来主义》,要启迪学生懂得用批判的眼光继承古今中外文化遗产、进一步繁荣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等等。

四、课内外诗句、名言警句的理解和体会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言简意赅的名言名句。如学习《离骚》时,要让学生铭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理解屈原 “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体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理解屈原为解决人民的疾苦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学习《石钟山记》时,要让学生感悟“事不目见而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箴言;学习《伶官传序》时,要让学生牢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品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时,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五、课外阅读教学及批阅随笔、读书笔记、作文

语文课外阅读也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熏陶。教师要加强阅读指导,教育学生在阅读时不能片面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更重要的是掌握其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提高思想觉悟,把语文能力训练与自身品德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文为心声,学生的文字是体现他们世界观、道德、理想的一面镜子,最能反映他们的思想动态。所以语文老师还可以利用随笔、读书笔记、作文的批阅契机,与学生进行间接对话,随时注意各种苗头,写下一些发人深省的话,及时纠正引导学生的思想。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写出观点正确、格调高尚、看法全面的文字,还能在思想层面上更好地去启迪引导学生,使他们的身心更健康地成长,思想变得更成熟。

 

其实,语文课堂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都渗透着德育教育的契机,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能勇于发掘,善于发掘,并把握住每个契机,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特殊功能,圆满并高效地完成“教书”和“育人”的共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