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 》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的策略探讨 返回上一页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的策略探讨

发布时间:2016-10-11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的策略探讨

                   语文组    李坤林   

摘要:文本是作者的思想与情感的体现,对文本进行阅读并理解,就是走入作者的世界,体会作者的感受。但有些学生阅读理解方面,仍感觉到有很大的难度。本文从阅读理解教学的存在问题出发,着重阐述情感、语言、逻辑锤炼与有效阅读的关系,力求能够对学生做题难的现象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存在问题;对策

高中语文的阅读理解题在各种语文考试的考卷中占有的分数比重是较大的,文章阅读理解和作文是语文考试中的两大头,“得阅读与作文者得天下”的现象大行其道。因此,阅读理解的地位不容忽视。

一、高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无法走进作者的世界,体会作者的情感

当前,有些高中学生进行文章阅读时,流于表面,无法找到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文章主旨,解题能力低。学生只要掌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整篇文章也就不难把握了。而有些学生对文章似懂非懂,找不到文字的中心,便胡乱猜测文章的中心思想,从文章内容中摘录一段作为文章的主旨,再依据这个方面进行答题,自然错误率就高,阅读理解题的解题能力则长时间停滞不前,这也是许多老师比较头疼的问题。

2.学生的阅读量小,将阅读文章视作任务

大量的文章阅读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对文章的语感,对文章的理解是相当有帮助的。可由于高中的课业繁重或是无法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等原因,高中学生的文章阅读量不大,对一些好文章的涉猎更加少。另学生把进行文章的阅读作为一种任务,毫无兴趣可言,在进行文章的阅读时,草草了事,无法深入探究作者在文章中所阐述的思想和所表达的感情。

3.教师以高考为纲,忽视文章阅读的美感教育

高考是高中学生步入大学殿堂重要的一块敲门砖。因此,有些高中教师不能将学生的能力培养与应对高考并重,忽视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这一部分的老师将文章阅读局限于一种高考的题型,不能将文章的美展示给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品味文章的情感美、语言美的同时,把握文章的主题。

二、高中语文阅读理解有效教学的对策及建议

1.引导学生体味文章的情感

一篇字里行间表现着浓浓情感的文章,必定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教师在进行阅读理解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着重引导学生体味作者的情感,感作者之所感。如此,学生读懂这一篇文章也不是难事了。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也需与学生多进行情感的交流,不管是对文章的体会等,还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体会等,都可与同学们分享,以情动人,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案例分析一】:

在进行对《项脊轩志》这篇文章的阅读理解时,原文:“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和“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师:同学们,这几句描述作者和其妻子的句子,在写法上,与前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并且作者在文章的最后着笔描述枇杷树的茂盛生长,有何意图?

生1:作者写的都是生活琐事,用琐事来表现他和他的妻子的相处。

生2:没有直接写作者夫妻的相敬如宾,而是侧面描写,用生活琐事来烘托作者和妻子的融洽关系。

生3:前者,渲染的是一种天真无邪的气氛,后者是借用仍然茂密生长的树表达物是人非,此情可待成追忆,表现了作者对已故妻子的深深眷恋。

……

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或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作者为何采取这样的描写方法,并表现了作者的何种情感。如此一来,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斟酌文章中的词句,渐渐地自然就可以体会作者的心中所感了。

2.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自然运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展现。如若表达悲伤的情绪,那么进行气氛的渲染侧面反映作者的情感时,则会使用一些色彩比较灰暗的词语。语言具有无穷的魅力。比如,在文章中多次使用排比句,在进行朗读时朗朗上口,具有增强语言气势的效果;或者在文章中使用比喻句,由于本体和喻体有着共性,那么借由喻体展现,则显得形象生动。学生在进行文章的阅读时,学会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借由语言去品味作者的情感。

【案例分析二】:

学生在做《落叶是疲倦的蝴蝶》这一篇阅读理解题时,文章中的句子——“母亲干瘪的乳房,如同是两只倒扣的碗”。

教师:同学们,显然这是一个比喻句,将母亲的乳房比作碗。碗,是做什么用的?自然是用来吃饭的。作者这么写,有何意图呢?

学生1:作者把母亲的乳房比作饭碗,是想说母亲把孩子养大,孩子应该要会感恩。

学生2:母亲很辛苦,乳房都是干瘪的,经历过岁月的洗礼,母亲老了,母亲太辛苦。

教师以提问的方式作引导,让学生感受文章中句子的语言美,进而体味作者表现的情感。

3.理清作者创作的逻辑

没有逻辑的文章,学生是读不懂的。作者在进行文章的创作时,必然会依据一定的逻辑。学生如果能够弄懂作者的创作逻辑,并跟随之,定能进入到作者的精神世界,感受情感的起伏过程。教师在解答阅读理解题目方面,进行严格的思维训练。比如在课堂上解读阅读理解题时,让学生用“一二三四”作为文章脉络的标记,做到心中有数。长此以往,学生必定可以在逻辑思维训练方面有所提高。

【案例分析三】:

在解析课文《荷塘月色》时,教师可让学生将作者思绪起伏的内容用序号记录,或是以空间顺序记录作者的散步过程。这篇作品,作者的思绪变化是:不静到求静到得静到出静,回归现实,高于现实;而空间顺序上看,作者是从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描绘了一次夏夜游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如此,学生就可以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主旨,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了解作者当时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 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高高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的有效性应情感、语言、逻辑三个方面着手。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体味文章的语言美等,进而从整体上把握整篇文章,从而提高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叶倩璟.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设计[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3):84

[2]穿越语言壁垒 达成心灵颖悟——提升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的教学实效的三项修炼[J].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9月,第698卷,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