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 》  高中英语课堂有效性交流的促因探究 返回上一页

高中英语课堂有效性交流的促因探究

发布时间:2016-10-11

高中英语课堂有效性交流的促因探究

江苏省海门中学  黄颖泉

传统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教师的“教”,是照本宣科,教师只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活动总是受教案的束缚,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传统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甚至对立的状态,信息交流处在一种不畅通的状态,课堂上很少看见人际间的交流、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学生缺少自主探索、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封闭。

只有有效的课堂交流才能确保高中英语课堂的高质量。高中英语课堂交流是指英语课堂情景中教学信息传递与反馈的行为过程。它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语言、声音、身体或情景等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的方式来完成。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交流状态,已成为教学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因为,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交流。没有课堂交流,英语课堂教学就不可能发生,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就无从谈起。新课标要求教师不能仅把英语做为语言知识来传授,提出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良好的课堂英语交流是教学成功、并达到培养学生实践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笔者认为,要想在课堂上真正开展积极高效的英语交流,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认识到课堂交流是新课程倡导下的在各种价值相等、意义平等的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是同作为主体的人之间进行的精神层面上的交往。教师应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是担心失去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影响教学效果。往往教师高高在上,学生正襟危坐;教师口若悬河,学生洗耳恭听。这样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扼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如果教师认真设计教学,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教学效果良好,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只有教师放下架子,以民主、平等态度对待学生,尊重、信任学生,还学生以自我,使学生在自信的状态下愉快地学习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英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会倾听学会对话学生学会评价。我们在课堂交流过程中必须努力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努力激发学生乐于英语课堂交流的兴趣和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交流态度,乐于在课堂上积极交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首先必须使学生认识到课堂英语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这件事情感兴趣。英语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最大的不同就是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用英语进行的。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由于语言的限制,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就会受到影响,也不能像用母语那样轻松自如地表情达意。怕犯语言错误被人取笑的心理经常阻碍着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教学活动。而且,学生在实际的应试教育状态下养成了被动接受的惰性,不善于思考,羞于表达,即使是浅显的常识性问题,知道了答案也是左顾右盼,绝不轻易主动开口。有时被点名了,还没仔细思考就说“不知道”;或者宁愿念书本上原话作答,也不愿说出自己归纳的句子。这样做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怕用英语进行思维;再者是怕犯错误,怕用英语同老师和同学交流。教师应使学生切实认识到英语交流是英语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是交流双方学习相长的过程。教师可以着重做好以下两件事情:

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克服内在的羞涩心理,放下思想包袱。建立平等的交流机制是有效交流的前提。向学生阐明由于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的不同以及个体其它方面的差异,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知识会有不同角度的理解,通过交流可以使师生获得同一知识的不同侧面理解的信息,从而有利于知识的全面理解。其次,告诉学生英语交流是一个思维互相碰撞的过程。学生将自己对问题解决的结论、思想等在学习共同体内进行交流,通过成员之间的争议、讨论,往往能带来更进一步的、深入的修改、补充甚至纠正,从而使交流双方都达到对问题及问题解决所需知识的更深刻的理解。学困生能得到及时的帮助,优生能提升学习层次。同时,通过交流,教师也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理解问题的程度,为开展下一个教学环节提供依据。

其次,教师要积极地消除外在的交流障碍,为学生顺利交流创造条件。学生产生交流障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心理的,也有生理的;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因此,教师要多方面地帮助学生克服交流困难。教师首先应积极创设背景,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准备(readiness of study)。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学习准备不仅使新的学习能成功,而且使新的学习在时间和精力的消耗上经济合理。”在英语教学中为学生学习新的材料创设背景就是使学生迅速从原有知识过渡到新的学习材料上来。这样增大了学习成功的几率。学生学习的成功感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来源。所以,创设背景,使新的学习更有意义,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构建新的预习模式,“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历来强调预习(pre-reading)的作用,旧的预习模式以掌握语言知识为基础,一般是先记单词,后读课文,再看注释。然而英语学科是一门技能性学科,而且当今的语言研究表明:1)部分之和不等于整体;2)语言知识不等于语言运用;3)语言教学的目的应该是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语言知识的掌握。所以构建新的预习模式是指导学生进行英语自主学习的基础。通过实践我们摸索出了一套新的预习模式,这就是第一步:组织学习小组,保证预习的顺利展开;第二步:提出问题,组织课前讨论;第三步:查阅资料,收集相关信息;第四步:阅读课文,完成初步理解;第五步:做阅读笔记,明确学习难点。同时教师应组织好学生交流的小组搭配,做到合理兼顾;鼓励、指导学困生参与交流,使之体会到交流的成功感;提高自身的亲和度,善用表扬和肯定,努力发掘他们的闪光点;淡化考试压力,注重素质培养等。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尤其重视积极地提出问题,诱发争论,创设交流氛围,培养学生的交流兴趣。在小组活动时,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问题”作为课堂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猜想、讨论和争论,强调观点不存在对和错。让学生在互相交流时,感受到师生的共同注意力并不在他们所用的语言知识点本身。这样学生就不会担心因语法错误受到别人的轻蔑或批评。话题一旦开始,他们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了所要谈的内容以及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学生在不知不觉提高语言水平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对事物、对社会、对他人、对人生情感的体验。只有这种交流才会是发自学生内心的感受,才会获得多方面的能力的发展。

二.精心挑选合适的英语交流题材

如何合理地把握好这个度?教师对教学材料的理解运用应当是全方位的,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应仅仅从编写教案的层次去理解。具体地讲,要充分考虑以下两个因素:

1、题材内容本身是否适合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可以灵活恰当地处理,决定内容的取舍,甚至可以把书本上的一些题材改编为探索性的问题,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交流中体会到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选取的题材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研究表明: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学生发展的“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够加速学生的发展。所以,课堂上教师英语交流的题材选取应该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并使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够产生一定的主张或观点,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使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明确努力的目标,获得前进的动力,一步一步地发展自己,一点一滴地完善自己。

  2、交流题材的个数是否恰当。即一堂课里交流的问题不能太多,课堂应具有一定的收敛性。一方面,由于英语课堂交流力求完美性,所以并非所有的题材都适合交流;另一方面,也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局限性和预定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基础水平,如果一味地追求合作与交流,只会削弱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使课堂教学丧失经济性,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课堂言语交流,是指人们运用语言工具传递信息的交流过程,是影响课堂交

流质量的关键因素。英语交流的广度有时不够,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交流局限于某些特定的题材;另一种是英语课堂交流变成少数人的活动。前者需要教师善于驾驭教材,合理挖掘,后者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交流时,要精心设计问题,使每一个学生有所感、有所知从而有所议、有所获,确保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所以,教师可以设计起点较低、人口较宽、能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交流。以课文所学内容为基础设计应用问题(Application Questions)和反应问题(Personal Response Questions)供学生讨论,做好课文学习的延伸与扩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交流的结果并不十分重要,也并不一定要达成共识。要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交流、学会交流。至于问题的提出、讨论的开展、时间的分配等,可以根据交流的需要进行调节和控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交流更为充分。教师在课堂上要特别强调合作性,即交流双方互为听众,互为发言者,彼此有诚意平等相处;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利用表情、动作、声调或上下文关系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可见,学生经过深入思考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建立有效课堂交流的基础。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抓住动态生成的问题,及时创设探究环境,从而演绎出精彩的课堂交流。动态生成的信息资源为提高课堂有效交流添砖加瓦。

课堂交流活动的设计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空间、学习活动、消费行为、社会交往、情感体验等生活真实。这样做的原因有三:一是对于熟知的生活情境,学生更容易提取素材,寻找证据,对对方的论据的真伪更容易识别,交流更加充分;二是能将所学知识直接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以致用,发现了知识的个人意义,学生兴趣更浓,交流更加主动;三是对交流过程易于全面反思和把握,明了自己应学习什么,获得了什么,交流更具示范性,也便于交流内容的迁移。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改进评价方式。创设自主探究的时空是有效交流的基础,发挥教师的价值引领是有效交流的保证。有效的课堂交流离不开教师的价值引领,教师的引领和点拨,既能保证课堂交流的方向,又能催生课堂的动态生成,使课堂交流朝着有效的方向发展。传统的教学评价常常只关注交流的结果,而不关注交流的过程,忽视了交流过程中学生如何进行有序的思考和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的规律,忽视交流以后的归纳、概括和提升,其实质是一种“表面化、形式化”的交流,要使英语教学真正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心灵的契合和理性的升华,就必须开展多层次的实质意义上的交流,即不仅要进行一种知识层面上的交流,而且也要进行思维过程、情感体验的交流。以表扬培养他们的自信力,以热情驱散他们的失落感,鼓励他们的每一份努力,指导他们跨越遇到的障碍。直到他们有了多次的成功体验,再设计稍微复杂些的问题情境,放手让他们在探究中深入地交流。课堂英语交流是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下进行的,其思维和形式是发散的,但同时也必须紧紧围绕着明确的主题而展开,因此教师还要把握好课堂交流的自由度。

有效的讨论、交流、首先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自信和学习的主动性,就连许多平时内向、不善言辞的同学也会活跃起来,勇于发表个人见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其次,有效性交流有利于创造自由、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达到愉快和主动学习的目的;最后,有效性交流有利于学生培养与他人交往的能力,这也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生存的必备条件。当然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也不止于课堂中。作为课堂交流的延伸,课外交流的自由度更大,教师要积极地建立起课外交流的机制。例如引导学生组成各种形式学习小组;布置研究性的作业;通过学生的英文日记,英语知识小论文,编辑的小报,编排的短剧等形式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有效课堂提问的策略与反思 《教育探索2010 04   高佳; 河南科技学院人文学院;

我国有效课堂提问研究十余年回顾与反思《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 12洪松舟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有效课堂:从把握学习起点开始《教学与管理2010 05 陆建江; 浙江上虞市盖北镇小

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人民教育》 崔允漷;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 交流  提材 兴趣 活动 有效性

只有有效的课堂交流才能确保高中英语课堂的高质量。高中英语课堂交流是指英语课堂情景中教学信息传递与反馈的行为过程。没有课堂交流,英语课堂教学就不可能发生,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就无从谈起。良好的课堂英语交流是教学成功、并达到培养学生实践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高中英语教师必须努力激发学生乐于英语课堂交流的兴趣和积极性,精心挑选合适的英语交流题材,精心设计课堂英语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