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 》  考前学生心理特点及其音乐教育疏导 返回上一页

考前学生心理特点及其音乐教育疏导

发布时间:2016-10-11

考前学生心理特点及其音乐教育疏导

杨柳

摘要:实践证明,音乐可以有效调节学生的考前情绪,其优美的旋律能够让学生有效缓解焦虑感。本文先阐释音乐的教育疏导作用,接着分析如何借助音乐缓解学生的考前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学生 考前心理 音乐教育 疏导

一、前言

现在在学生群体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诚然,虽然实施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在现行的人才选拔机制下,考试仍然是决定学生前途的重要手段。周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等各种考试让学生疲于奔命。不少学生在面对考试时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考试不仅仅考察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智力,还挑战着学生的心理、情感和意志。如果学生调整不好心理状态,在考前就会出现种种心理问题,这不利于学生在考试中的正常发挥。[1]实践证明,音乐可以有效调节学生的考前情绪,其优美的旋律能够让学生有效缓解焦虑感。

二、音乐教育疏导作用

音乐的魅力已人所共知,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其实,音乐还可以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产生一系列影响。神经学、生物学、生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显示,音乐这种由一组有序符号组成的声音,用声响、停顿和节奏表现对时间的流逝,能够对人类情感产生巨大影响力,直接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和个体行为,调节人的心理压力、减少不良刺激痛苦、消除不良身心反应,改善认知能力、智力和促进健康,还有效治疗孤独症、焦虑症、恐惧症甚至绝望心理。

近年来,国内外不断有研究表明,乐曲不同的节奏、旋律、音调和音色,对人体能起到兴奋、抑制、镇痛等不同作用。在不同区域、不同种族的音乐形式,尽管结构、风格、音调、节奏有所不同,甚至存在着巨大差异,但却是有别于人类文字语言和口头语言,是全人类的“通用语言”。我们根据生活常识也可以知道,快速愉快的旋律可加强肌肉的张力,振奋精神;音调柔和、节奏徐缓的乐曲可产生镇静安神作用,使呼吸平稳。此外,不同的音调也可产生不同的情感效应。比如E调安定,D调热烈,C调和缓,A调高扬,G调浮躁,B调哀怨等。古希腊哲学亚里士多德就推崇C调,认为C调最适宜于陶冶青年。有人研究了不同乐曲所产生的情绪变化,并以此确定不同乐曲的教育疏导作用。  

音乐对人之所以有这么大的作用,原因与物理上的共振现象一样,人们对于音乐的共鸣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到的。音乐是通过声波有规律的频率变化,作用于大脑皮层,并对丘脑下部、边缘系统产生效应,调节激素分泌、血液循环、胃肠蠕动、新陈代谢等,从而改变人的情绪体验和身体机能状态。因而,音乐可使人的情感得到疏泄,能够陶冶性情,调整心境。研究资料还显示,优秀音乐欣赏对儿童的神经系统和智力发育、对智商提高、空间记忆能力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参加有意义的音乐活动可以唤起未被表现出来的潜能,使人获得自信,进一步了解和接受自己,增强对他人的理解,并矫正某些不良的行为、态度和性格,增强适应能力。

总之,人的一生中,无论是处于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还是疾病状态,都应与音乐这种神奇的“语言”相伴。

三、如何运用音乐教育疏导学生的考前心理问题

据有关专家发现,音乐能调整考生神经系统机能,启迪智慧,陶冶个性,改善注意力,增强记忆力,消除抑郁、紧张等不良情绪,解除肌肉紧张,消除疲劳,激发精神和体力,提高学习效率,并对考前综合征有防治作用。由于学习和生活的压力,学生总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考前心理问题,在借助音乐教育疏导他们心理过程时要对症下药,综合考虑学生过去的经历、不同的个性特点、不同的音乐爱好和音乐修养等因素,这样才能让音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帮助学生缓解考试不良情绪。具体而言,运用音乐教育疏导学生的考前心理问题要做到以下几点:

1、针对考前心理焦虑的学生

即将面临考试,大部分学生或多或少地都会出现心理紧张的现象,这些都是正常的。但是如果有些学生陷入对考试期望值过高,或者片面强调学习时间等误区,就可能会导致心理焦虑,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有学生会因为这种焦虑在考前出现失眠的现象,或者一听到要考试就会心慌,头疼,这些就是不正常的心理了,会造成考试失常。[2]还有的学生甚至在考前加班加点“开夜车”,殊不知,这种生活节律对第二天的考试是极为不利的。因为晚睡会导致第二天的晚起,在不得不早起时,整个上午都因睡眠不足而头昏脑涨,无精打采。曾经有学生对我反应“考前烦躁不安,看不进书怎么办?”这类问题。其实,这类考生大多学习处于中等水平,他们由于对未来大致成败的结果把握不定,因而极易产生焦虑情绪。由于心事重重,使得这类考生无法把精力集中在复习中。

为了缓解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焦虑,我在音乐教学中选择了一些优美、缓慢、轻柔、低吟、清雅、轻松的乐曲。因为这类音乐多具有安神宁心、消除紧张、催眠等作用,会使考生紧张的情绪迅速缓解,心情舒畅,精神安宁,并使考生尽早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梁代古曲《幽兰》便具有这种作用。《幽兰》又名《碣石调·幽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用文字谱记写方式保存下来的古琴曲。据谱前小序可知,此谱经由南朝梁丘明临终传给王叔明而流传后世,今存《碣石调·幽兰》谱分四拍(段),主要写了“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在乐曲演奏上强调了音乐表现力度上的“声微”和演奏速度上的“宜缓”,表现出幽远静谧的音乐意境,这与深山幽谷中散发着阵阵清香的兰花的自然环境相和。此曲曲调短小精悍,予清丽委婉中带有些许哀、抑之情,恰适合于心理过度焦虑的学生。

2、针对考试缺乏自信心的学生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校中,总是存在着这样的学生,他们总是觉得自己学得没有别人好,干什么都不行。”[3]现在的学生群体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在考试前总是担心自己没有准备充分,害怕自己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别人取笑。他们总是出现这样的心理暗示:“怎么办啊?这次肯定完蛋了,我还没有准备好啊。这次考试一定很难,我肯定考不好……”这些人在进入考场后一见到卷子的题型如果和自己平时做练习的不一样,一定会想:“哎呀,这怎么做啊?怎么和平时做的都不一样啊?”[4]这样的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对考试抱着不正确的幻想,就算是自己能够胜任的考试也会因为他们的心理暗示而变得难以完成。还有的学生每逢考试,就觉得自己肚子痛或头痛等,这绝大部分是人的心理紧张引起的。对自己缺乏足够的自信心,从而让所谓的“心魔”战胜自己的意志。

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最应该做的事情是化解他们心中的郁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觉得自己有能力胜任考试。为此,我在音乐教学中选择宏伟、粗犷和令人振奋的乐曲。由于这类乐曲中充满奔放的豪情,无坚不摧的力量,会给患者“软弱”的心灵以鼓舞,从而树立信心,振奋精神,认真地考虑和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道路。具有类似特点的传统乐曲甚多,其中以反映大自然美景的乐曲最为高妙。如表现百鸟争鸣的乐曲《百鸟朝凤》,通过模仿、塑造各类鸟群的欢叫,形象地再现了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景色,把百鸟欢腾的热烈、欣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可激起学生的欢欣。又如古曲《流水》,此曲结构精巧,曲调开朗明快,描绘了山涧深处潺潺溪流汇成浩翰汪洋的自然景色,寄托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学生通过聆听这样的乐曲,可以产生赞赏自然景色的喜悦心情,从而消除心中郁气,更好地热爱生活。

3、针对轻视考试的学生

与心理焦虑和缺乏自信的学生不一样,还有部分学生对考试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他们不注重复习,认为考多考少都一样,没什么区别。有些学生平时学习不踏实,对知识的学习浅尝辄止,而自己又盲目自信,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超前沉浸在一种自我陶醉的成功感之中。往往越临近考试,他们越会感到忐忑不安,而一旦真正进入考场,就可能出现精神紧张、思绪混乱,平时能做出的题目,此时却可能一筹莫展。[5]还有些学生是因为平时成绩较差,干脆破罐子破摔。也许他们曾经为了学习努力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却导致自己考不出好成绩。处于这种心理状态的考生考前表现为情绪消沉、倦怠、浑身无力、反应迟钝、态度冷淡,对考试不感兴趣或厌倦,听到同学谈论考试问题会选择逃避,甚至产生放弃考试的想法。这些不良心理都会影响他们在考试时的正常发挥。

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就要激发他们的内部动机,帮助他们端正考试心态,不管是什么样的考试,都要用正常心对待,过分骄傲和过分轻视考试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教师可以采用高亢、激昂,或悲壮的乐曲,激发学生内心的勇气、斗志,这对那些曾经遭受过失败的学生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发泄其郁闷之气。教师可以采用古乐。如琴曲《离骚》、岳飞的《满江红》、近代之《黄河大合唱》等,均有激励作用。比如古琴曲《离骚》,这是晚唐琴家陈康士以屈原著名诗篇《离骚》为蓝本而创作的一部音乐作品。原诗充满了忧愤

情感,而琴曲《离骚》后人也评论为“始则抑郁,继则豪爽”。 整个乐曲表现了一种深沉执着、激励勇气和斗志所需要的精神,充满向往与追求的精神,这恰恰可以激发学生重视学习,热爱生活的良好情绪。

四、结束语

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社会需要的是身心都健全的优秀人才。所以学生要有健康的心理,包括考前心理。学生只有拥有的良好的心态,从容地面对考试,才有可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实践证明,音乐可以有效调节学生的考前情绪。因为音乐是一种艺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主要反映的是人类的思想感情。音乐通过旋律、节奏、音色的有机融合,感染着欣赏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播放音乐,开展音乐活动,帮助学生调节情绪。当然,为学生选择的音乐要因人而异,有关专家曾做过试验,西方现在流行的迪斯科乐曲、摇头乐曲,可以使人失控,甚至精神失常;而过度悲伤的乐曲又会增加人们悲哀、绝望的情绪。这些乐曲,有考前综合征的学生是不适合听的。选择适合学生心理的音乐,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疏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希付;中学生不同焦虑水平与认知策略研究[J];心理科学;2001年06期

[2]陈音;93名初中生焦虑情况的研究[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3]黄波;谈谈中学生应考的心理障碍及其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S2期

[4]江琦;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5]李艳平;中学生考试焦虑与心理健康、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发表于《考试与评价》201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