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题研究 》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重点资助课题 返回上一页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重点资助课题

发布时间:2012-09-20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1.关于“学术性高中”

江苏省教科院教育科学研究规划办公室主任彭钢先生在20102月撰写的《江苏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经验与思考》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面对普通高中“同质化”的趋势,需要进行制度和政策上的重新建构。首先,需要从制度上重新确立普通高中的类型。要对学校进行准确定位以引导其科学发展,防止不顾客观条件一窝蜂地盲目追求所谓“省内外一流”甚至“国内外一流”。一种可参考的分类方式是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将现有高中学校划分为四类:一是以学术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为重点的学校,学生以进入名牌大学为主,可称之为“学术性高中”;二是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学校,学生以进入一本、二本为主,可称之为“一般高中”;三是以培养特殊人才为主的学校,如美术、音乐、体育等,可称之为“特色高中”;四是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为主的学校,学生以进入三本、高职为主,可称之为“综合高中”。

“学术性高中”,在美国,它是 “精英教育的近义词,这里的“精英”不仅仅是文化成绩上的尖子生,他们更强调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发展个性和兴趣,以培养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素质。

在中国,学术性高中的研究和实践也已经开展,例如,深圳中学较早提出办学术性高中的口号,深中校长王占宝把“学术性高中”育人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专业精神、审美情趣。当然,我们赞同他的观点,但我们不赞同他要办第一所学术性高中的提法,其实我们已经有很多著名高中正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朝学术性高中的方向努力,不少学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关于创新人才与创新潜能的培养

2010225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刘桔在教育部新闻通气会上透露,为尽快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教育部、中组部、财政部已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拔尖计划”),目标锁定为: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基础学科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建立高等学校拔尖学生重点培养体制机制,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科学研究,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

2011年,江苏省教育厅组织了“江苏省课程基地项目”的申报工作,我校的“中学理科拓展性实验课程”被列为江苏省课程基地项目,这项举措对在中学阶段建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 学术性高中:学术性高中,这个提法较早出现在国外,其特点为:学术领先、勇于创新、以人为本。近年来国内专家也开始提出“学术性高中”的概念。根据国内部分专家的意见,并参考国外“学术性高中”的办学经验,我门倾向于把“学术性高中”理解为:它是为国内外一流大学大批量输送具有创新潜能的优质生源的基地。“学术性高中”的学生,不仅要求训练有素,学业成绩优秀,为大学阶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应具备批判性思维、较高的审美情趣、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2.创新人才与创新潜能:我们认为,创新人才是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和勇于开拓的胆识魄力,具有不满足于现状和善于求变、锐于进取的思想意识,最终能实现自我超越的优秀人才。创新潜能一般指创新人才在中学阶段应具备的潜质,包括批判性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锐于进取的思想意识、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等能力要素。

3.培养机制:是指依托一定的教育教学资源,构建比较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并以一定的教学模式打造培养平台,形成能够规范化培养具有创新潜能学生的整体架构。

三、研究价值与意义

1.是时代的呼唤。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国务院200626日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提出,在科学素质建设中,未成年人正在接受基础教育而且要成为未来的公民,其重点任务是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加强教师队伍、教材与教法、教学与培训设施三方面的建设,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我们的研究与实践对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对人才要求的一种探索性的应答。

2.是对“钱学森之问”的深层思考和积极应对。

“钱学森之问”道出了中国教育之痛。我们的高等教育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上还缺少科学有效的举措;我们的基础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潜能还缺少深层次的思考。目前,教育部、中组部、财政部已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拔尖计划”),目标锁定为: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基础学科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建立高等学校拔尖学生重点培养体制机制,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科学研究,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相信这一举措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自江苏省教育厅组织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的申报工作以来,不少中学已开始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但目前这项研究尚不成熟,一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较多,具体的实践操作层面研究较少;二是研究面相对较窄,尚未构建有价值的体系;三是研究成果不显著,尤其缺乏有价值的对比分析,四是过于强调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而淡化了创新潜能的培养。本课题的研究希望探索一条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创新潜能的途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培养创新潜能的机制,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3.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我校在“十二五”期间的育人理念是:“实施人性教育,培养有为人才。”所谓“人性教育”,就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教育,即真的科学、善的道德、美的艺术三者和谐统一的教育。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其潜能是无限的;充分发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在自身的最近发展区内实现发展的最大化。所谓“有为人才”是指社会各领域中的领跑者、有影响力者和成功者。本课题的研究旨在为学生成为今后的有为人才而奠基强基,是实现我校办学的核心理念和核心价值的重要抓手。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一)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进一步明确“学术性高中”应有的办学理念与价值取向,进一步明确拔尖创新人才的特点以及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在中学阶段应具备的潜质和能力要素,发现和创设培养学生创新潜能的途径,构建培养创新潜能的体系(包括相关的评价机制、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硬件配置等多个方面)。并且在五年的研究和实践中培养出一批在中学阶段出类拔萃,具有一定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

(二)研究内容

1、“学术性高中”的内涵与特征的研究

不能否认,群众公认的本一等高升学率指标应该是“学术性高中”一个重要特征,但“学术性高中”不能只关注升学率,更应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力,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中学生创新潜能要素的研究

通过研究拔尖创新人才在高中阶段应具备的特征要素和所体现的潜质元素,为中学阶段培养学生创新潜能指明方向。

3、与创新潜能培养相关的师资建设与硬件配置的研究

一方面要打造一支创新型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要配置好相关的硬件设施。

4、中学生创新潜能评价机制的研究

通过研究探索评价学生创新潜能的有效方法;通过组织自主招生,对本地的初中教育以正确的导向;改变现有的优生评价体系,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追求。

5、与培养创新潜能相关的课程体系(包括隐性课程)的研究

包括设置中学高校对接课程,开设理科拓展性实验课程、科技创新实验课程等创新型校本课程等。

6、创新潜能培养途径的研究

一方面要建立各种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潜能的各项制度和相关的教育模式,如创立“学科优生导师制”,成立初、高中6年一贯制教育衔接机制,建立学生“科学研究院”等;另一方面要在面向大多数的教育过程要加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三)研究重点

1、与培养创新潜能相关的课程体系(包括隐性课程)的研究。

2、中学生创新潜能评价机制的研究。

3、创新潜能培养途径的研究。

五、研究思路、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题题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指导,以“多元智能结构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支撑,以《学校“十二五”规划发展纲要》为依托,围绕我校申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这项中心工作,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况,扎扎实实开展各项研究。

(二)研究过程

整个研究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文献探索与调查研究,明确课题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支撑,并制定相关实施方案。第二阶段是相关方案的具体实施阶段,在该阶段重点做好资料积累,师资培训和一定的调查研究工作。第三阶段是汇总阶段,逐步将研究内容和相关数据进行总结、整理、提炼,形成研究成果。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文献检索,了解国内外研究相状,以及拔尖创新人才的概念界定及相关的理论依据。

2.跟踪调查法:通过对结业学生的跟踪调查,归纳总结成才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具备的共同特征。

3.比较研究法:通过实施创新潜能培养机制所培养的学生群体与以往未实施相关培养体系学生群体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各种比较,找出培养模式中有借鉴意义的内容。

4.行动研究法: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积极构建在中学阶段培养创新潜能的各种机制,包括选拔、评价、教学组织方式等。

5.个案研究法:对突出的个案建立研究档案,并进行追溯和跟踪研究,尽可能在个案中找出共性的内容。

6.经验总结法:这是最后阶段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对课题研究的事实和经验采取回溯研究和追因研究,以揭示其规律性的东西。

六、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主要观点

本课题的主要观点为, “学术性高中”在关注升学率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力,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术性高中”要构建创新潜能培养的有效机制,要为培养创新和拔尖人才做好奠基工作

(二)可能的创新之处

与高校对拔尖人才创新培养的研究以及许多著名高级中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的举措相比较,本课题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创新之处。

1、明确拔尖创新人才在高中阶段应具备的特征要素和所体现的潜质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评价体系。

2.通过研究,明确“学术性高中”要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奠基。我们认为,在中学阶段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可能为时过早,我们需要探索培养创新潜能的举措,构建培养创新潜能的机制,本课题所提出的创立“学科优生导师制”,成立初、高中6年一贯制教育衔接机制,设置中学高校对接课程,建立学生“科学研究院”,开设理科拓展性实验课程、科技创新实验课程等创新型校本课程,组织中考的自主招生等举措可能对同类学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尽可能做到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有机结合。一方面要采取个性的教育的模式,对拔尖学生进行专门培养,另一方面面向大多数的教育过程要加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4通过研究,探索学生的阶段性发展和终生发展的辩证关系和内在联系,为学校的育人目标提供有力的依据。

七、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负责人

阶段成果(限5项)

《培养学生创新潜能

——学术性高中的神圣使命》

专著

201212

石鑫

相关校本课程

丛书

20146

黄晏

学生发展趋势的对比分析

调查报告

20149

顾助东

相关硬件配置方案

统计表

20126

范振飞

相关的评价体系

文本

20136

张晓阳

最终成果(限3项)

研究报告

文本